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Wor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哲学的基本问题
1.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论断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④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
A.②④B.①②
C.①③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在回顾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难作出选择。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回答 2、3题。

2.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________的回答。

(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解析:C “形”“存在”“物”即指存在,“神”“观念”即指思维,故C项正确。

3.从哲学上看,这两种观点( )
A.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B.都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C.都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
D.前者肯定了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答案:D
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种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怀疑论 D.不可知论
解析:B 该观点承认人能够认识世界,故答案选B项。

5.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解析:D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A、B、C三项实质上都坚持了唯心主义,即思维决定存在,因此均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有D项符合题意。

6.漫画《工作汇报》中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 )
A.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C.没有正确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D.没有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解析:B 这位专家“汇报工作”不从客观情况出发,任何事情都是用“喜”字来概括,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故选B项。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7.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民工回答:“打工。

追求富裕。

你追求什么?”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学者的观点( )
A.是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分歧的正确理解
B.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
C.把追求精神满足或物质满足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D.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解析:C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题中学者却把追求物质利益还是精神满足作为标准。

因此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不正确。

D项虽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在读者热情推荐的基础上,经过汉语专家反复评议、甄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了近几年十大流行语。

“亲”“伤不起”“hold住”“我反正信了”“坑爹”“卖萌”“吐槽”“气场”“悲催”“忐忑”等入选。

这些流行语的出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意识决定物质②物质决定意识③存在决定思维④思维决定存在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B 网络流行语属于意识或思维的范畴,是对存在或物质的反映。

②③符合题意。

9.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很丰富,其中明代就有两位有名的哲学家。

明代后期的王夫之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了高峰,他说:“气者,理之依也。

”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
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批判了“理生气”的唯心主义观点。

而明代的王守仁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

一次,他同朋友到郊外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的谈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主张“心外无物”。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形成的?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结合上问答案,简要说明上问中“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答案:(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或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形成的。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
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
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

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6、认识类
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这种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对某种已定型的某种现象、制度、做法的认识。

一类是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和观点的认识。

回答第一类,实际上是一种论证。

要运用相关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角度去回答。

第二类实际上具有辨析的性质,回答这类问题,要针对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面,进行点评、分析。

三、答题要要注意克服的常见毛病:
1、急于求成。

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

原理表述不准确,分析用词不当。

4、书写不认真。

字体潦草,涂改过多,论述不分要点,卷面不清晰。

以上几种常见毛病,是影响非选择题得分率的最大障碍。

因此,要努力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上,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特别提醒:高考试卷中的适用原理(知识)一般是不会重复的,切忌多个问题用同一原理(知识)作答;而当一个问题适用多个原理作答时,一般要求在答题时要做到先原理后材料,重要原理在前,次要原理在后,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把握的写在最前面,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其他的次要原理写在后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