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三历史4月模拟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高三历史4月模拟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 (共15题;共45分)
1. (3分) (2020高三下·襄阳月考) 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董仲舒的这此思想()
A .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 .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 .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 .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2. (3分)(2020·广东模拟) 与汉代厚葬之分相比,宋代竭力提倡薄葬。
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主张棺木仅用杂木,不放任何金银财物,只消一张草席垫背,几本书陪伴而已。
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 经济困难倡导节俭
B . 儒学世俗化的加深
C . 佛教文化流行较广
D . 重商思想重视现实
3. (3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
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 . 租佃关系的盛行
C . 世俗文化的兴起
D .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4. (3分)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
宦官干政的根源是()
A . 明朝皇帝懦弱无能
B . 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 . 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D . 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5. (3分) (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 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
③开放天津为商埠
④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④①②
6. (3分) (2020高三下·襄阳月考) 如表是1918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关于全国农户占有土地比例的统计。
对此表格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 . 土地私有化的状态下土地兼并不断
B . 土地私有化状态下小农经济占主导
C . 精耕细作仍是近代农业经营的模式
D . 地权的转移与分散加速土地私有化
7. (3分) (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 民国初年,一批文人改编京剧,在诗词歌赋等文本中选取题材,使剧词更文雅隽永,并参考昆曲、仕女画等文人艺术形式,发计了更为典雅的音乐、服饰、妆扮和舞蹈。
京剧因此渐趋“雅化”,演变为具有严谨艺术准则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剧种。
这一变化()
A . 体现了京剧的传承创新
B . 促进京剧艺术平民化
C . 响应了文学革命的倡导
D . 批判了封建伦理纲常
8. (3分)(2020·西安模拟)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共”行动,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
8月18日,毛泽东在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直接发动秋收起义,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A . 开始建立人民军队
B . 积极探索革命道路
C . 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 注重总结失败教训
9. (3分)(2020·烟台模拟) 1938年初,当国民党军向黄河以南大撤退、日军继续向中国腹地进军时,八路军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发动游击战,占领广大农村,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八路军的这一战略()
A . 推动了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B . 迫使日军放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 . 表明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
10. (3分)(2020·东莞模拟) 1989年,珠江电影集团以改革开放以来南粤大地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为依据拍摄了《女人街》。
影片中欧阳穗红服装生意越做越大,从个体服装店升级到从设计、制衣到销售一条龙服装公司。
然而,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规定,单个个体经济雇工人数不能超过七人,否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和剥削。
此影片反映了()
A . 发展私营企业违反国家政策要求
B . 人们思想保守急需进行思想解放
C . 广东较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1. (3分)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颇有意义的。
其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形成和传播模式是
A . 单向性辐射
B . 由内向外辐射
C . 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
D . 多向交汇型
12. (3分) (2015高二上·陕西期中) 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
下列说法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 .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 “因信称义”,“致良知”
13. (3分) (2018高二上·峨山期末) 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西方列强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4德国德国法国法国
A . 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C .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 . 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14. (3分)(2019·余杭模拟) 如图所示四副苏俄(苏联)地图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 ①③②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④②③①
D . ②③④①
15. (3分)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 .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 .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 . 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2分,第 (共5题;共55分)
16. (11.0分)(2020·安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变化翻天覆地,历史学也不例外,其中最显著的是美国詹姆斯·鲁滨逊倡导的“新史学”。
鲁滨逊在1912年问世的《新史学》一书集中表达了自己所倡导的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打破狭隘的政治史研究的传统,把历史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人类既往的全部活动。
第二,用进步的观点来考察历史变化,把人类历史看做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
第三,用综合的和多因素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实。
第四,注重历史的社会功用。
鲁滨逊一派史学家一改传统史学的主题单调,大胆拓展历史的研究范畴,对今天的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评析鲁滨逊一派史学家的“新史学”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7. (12分) (2018高二下·攀枝花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的处理各种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南北面官。
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
由于官署住地在皇帝御帐北面,所以称北面官。
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
北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
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
南面官多为汉人主事要职,又称汉官,官员多穿汉服。
他们的办公地点位于皇帐南面所以称南面官,下设汉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及御使台、翰林院等。
——摘编自《漫谈辽代官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官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辽朝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18. (10分)(2020·泰安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1: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表表2:中国近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对比表1和表2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的趋势进行简要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 (11.0分)(2020·合肥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
移民提供室屋田嚣、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
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迫,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扣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
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
“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20. (11.0分)(2020·松江模拟)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
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学价值,同时还可以传递出不同的历史信息。
根据研究主题运用史料论证问题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四
材料五材料六
问题:
(1)如果你要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上述材料中,你将优先选择哪三则材料,说明理由。
(2)请找出上述材料中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则材料,并说明理由。
(3)请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 (共15题;共45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2分,第 (共5题;共55分)
16-1、
17-1、
17-2、
18-1、
19-1、
19-2、
19-3、
20-1、
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