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疆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考古发掘简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新疆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
考古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
摘要巴达木东墓群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群同处高昌故城以北区域,
属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群向东北方向的延伸。
202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
番学研究院对墓群的11座唐代墓葬进了发掘,墓葬均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形制较阿斯塔
那—哈拉和卓墓葬群发生了细微变化,出现了长台阶式墓道。
此次发掘的墓葬中以M11
的发现最为重要,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单天井洞室墓,出土墓志一合。
据墓志可知,墓
主系唐中散大夫恒王府长史摄北庭副都护程奂。
该墓地的发掘是继1984年唐北庭副都
护高耀墓后又一次重要发现,也是吐鲁番唐代丧葬习俗材料的重要补充,对于唐北庭都
护府所辖西州军政建置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高昌北庭副都护西州
高昌为古丝绸之路西域北道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见证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屯垦戍边,维护祖国统一的关键实证。
高昌城北2公里自西向东绵延8.5公里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古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群。
因后期的乡村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哈拉和卓古墓群已被村庄农田覆盖,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将遗留于村落农田区域边的两处高台地墓葬群定名为巴达木墓群和巴达木东墓群①,二者实为哈拉和卓古墓群的一部分。
一、发掘概况
巴达木东墓群位于吐鲁番市火焰山镇巴达木村东南3公里处,西距吐鲁番市45公里,西南距高昌故城约3公里,东距鄯善县吐峪沟乡9.5公里,北面正对火焰山,南面为大片农田,地理坐标北纬42?51′33.88″,东经89?34′30.75″。
墓葬分布于火焰山南麓黑沟河流域山前冲击荒漠地带,地表为沙质黏土,因后期农业开荒、葡萄晾房建设,原始地表已被破坏,无任何遗迹现象(图1)(图版壹,1)。
由于该区域墓群地表无任何遗迹标识,且紧邻村民生产用地,长期受农业灌溉及葡萄晾房的
*本文为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23B K G021《新疆吐鲁番晋唐墓地田野考古发掘报告(2019-2023)》阶段性成果。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吐鲁番地区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第7页。
扩建影响,常有墓葬塌陷,直接影响文
物的安全。
2022年初,经报国家文物
局批准,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
番学研究院考古所共同组队,对巴达
木东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
工作自2022年5月持续到12月。
巴达木东墓群发掘区域分为南北
两个区域,南区M 1--M 10共10座(图
版壹,2),北区仅1座为M 11,二者相距
约800米,地势北高南低,地表多见填
埋垃圾的深坑,实为墓葬塌陷区。
南区墓葬形制为两层长台阶墓道洞室墓,北区墓葬形制为带1个天井的长斜坡道洞室墓。
完整编号体例举例为“2022T B M 11”,其中2022为发掘年号;“T ”代表吐鲁番;“B ”代表巴达木村;M 11为墓葬编号。
出土器物主要有墓志、彩绘泥俑、陶罐、陶瓶、
花押、铜簪、珠饰等。
在南北区之间,为1984年发掘
的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①(图2)。
二、主要墓葬介绍
M 1位于南区东北侧,坐西朝东,墓向93?。
开
口于表土层下0.4米处。
平面呈甲字形,长7.2米、深
1.9米。
带阶梯墓道居东,平面呈长方形,残长4.6米,
宽0.7米(图3)(图版壹,5)。
墓道两级长台阶式墓道,第一级长2.0米,宽
0.6米,深0.7米,第二级长2.6米,宽0.7米,深1.6-1.8
米。
墓道第一台阶口与下底同宽,墓道第二台阶口
小底大呈梯形。
坡面平缓,壁竖直规整。
墓道西部
有盗洞,内填黑细沙土,长1.75米,距地表0.7米。
墓门为土洞平顶,顶部西侧坍塌,残高1.15
米,宽0.7米,进深0.38米。
墓室封门土坯已被破坏,
墓室内距墓门口0.3米处残存一块相对完整的正方
形土坯,边长30厘米,厚10厘米。
墓室顶坍塌,平面近长方形,四隅圆滑,壁面
呈弧形,地面凹凸不平,东西长2.65米,南北宽2.25米,残高0.85米。
墓室北部偏东放一木棺,木板之间
①柳洪亮:《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发掘简报》,《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第60~68页。
图1
巴达木东墓群地理位置分布图图2巴达木东墓群发掘区域图
用木楔铆合而成,棺长1.68米,宽0.38米。
棺内置一成年男性个体,头东脚西,仰身直肢,面向西,骨架保存较差,头骨左右两侧铺有烧灰。
木棺中部上方随葬一青灰色夹砂陶罐,口沿局部有残破。
M 2位于南区东北侧,坐西朝东,墓向97?。
开口于表土层下0.47米处。
平面呈甲字形,长
7.65米,深2.25米(图4)(图版壹,6)。
墓道墓道居东,平面呈长方形,长4.33米,宽0.74米。
墓道呈两级长台阶式,第一级长2.44米,宽0.67米,深0.84米,第二级长1.89米,宽0.62-0.74米,深1.64-2.15米,墓道第一台阶口与下底同宽,墓道第二台阶口小底大呈梯形。
底面平缓,壁竖直规整。
墓门顶部已坍塌,形制不明,宽0.65米,进深0.57米。
墓门口处残存两排生土坯错缝垒砌封堵,每排竖立4块土坯,土坯间用沙石土填充加固,上层土坯保存较差,坍塌残损,大块土坯长42厘米,宽38厘米,厚10厘米。
封门残高0.85米,宽0.63米。
墓室顶坍塌,平面近方形,东北角和东南角较圆滑,西南部壁面已被盗挖破坏,东西长2.76米,南北宽2.02-2.51米,残高0.67米。
墓室北壁下陈放一具人骨,仰身直肢,头东脚西,面向西,双臂微屈放置腹部,骨架保存较差,男性,
年龄35岁左右,骨架长1.75米。
距人头骨
东约0.2米处,随葬一青灰色陶罐,陶罐局
部疑似颜料残留,头骨顶部有铜簪、铜饰
件出土,在铜簪上有3件小珠饰串于发钗
一股上。
人骨下铺有块木板,腐朽严重,
现场有织物纹理残存。
M 4位于南区西南角,墓葬整体方向
为东西向,墓道居东,墓室居西,墓向89?。
开口于表土层下0.47米处。
平面呈甲字
形,总长9.92米,深2.95米(图5)。
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截面呈口
小底图5M 4平、
剖面图
1.陶罐
图3M 1平、剖面图图4M 2平、剖面图
1.珠饰(M 2:1)
2.珠饰(M 2:2)
3.珠饰
4.铜发钗(M 2:4)
5.铜扣
(M 2:5)6.陶罐(M 2:6)7.陶器底(M 2:7)
1.陶罐(M 4:1)
2.陶盆(M 4:2)
3.陶盆(M 4:3)
4.陶瓶(M 4:4)
5.陶灯(M 4:5)
6.陶瓶(M 4:6)
7.陶罐(M 4:7)
8.石器(M 4:8)
9.石器(M 4:9)10.陶盘
(M 4:10)11.陶盘(M 4:11)
大的梯形,上口长6.1米,宽0.77-1.27米。
墓道呈两
级台阶式,第一级长4.49米,宽0.76-1.10米,深
0.63-2.28米,第二级长1.58米,宽0.88-1.27米,深
2.93米,坡面略弧拱状,坡度较平较缓。
墓门顶已坍塌,形制不明,墓道东窄西宽,残
高0.97米,宽0.65-0.85米,进深0.7-0.85米。
墓门处
残存三层错缝垒砌的土坯,土坯长30厘米,宽20厘
米,厚15厘米。
封门残高0.55米,宽0.65米。
墓室顶坍塌,平面呈正方形,四隅圆滑,边长
3.25米,残高1.37米。
墓室内因多次浸水,人骨散乱不全,发现两个头骨,分属不同方向。
墓室底西侧中部有一近圆形盗洞。
随葬器物有陶罐、陶甁、陶盘等共11件,分布于东南、西南、北侧中部。
M 6位于南区中部区域南侧,墓葬整体方向为东西向,墓道居东,墓室居西,墓向89?。
开口于表土层下0.5米处。
平面呈甲字形,总长9.25米,深2.58米(图6)。
墓道长台阶式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上口长5.58米,宽0.63-0.70米。
墓道呈两级长台阶式,第一级长2.93米,宽0.65米,深0.44-0.78米,第二级长2.65米,宽0.65-0.70米,深2.66米,坡面略弧拱状,坡度较平较缓。
墓门
顶已坍塌,形制不明,残高0.95米,宽0.58米,进深0.48米。
墓门处残存三层三排错缝垒砌的土坯,土坯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15厘米。
封门残高0.38米,宽0.54米。
墓室顶坍塌,平面近方形,四壁较圆滑,边长3.19米,残高1.03米。
墓室内因多次浸水,人骨散乱不全,发现两个头骨,分属不同方向。
墓室底西侧中部有一近圆形盗洞。
随葬器物有陶罐、陶瓶、陶盘等共11件,分布于东南、西南、北侧中部。
M 11位于此次发掘北区,地理坐标为东经42?51′43″、北纬89?34′17″,为长斜坡墓道单天井洞室墓,坐北朝南,由地面建筑、墓道、过洞、天井、封门、前室(耳室)和主墓室等组成。
整体平面近长刀把形,通长23.4米,深7.6米。
墓向185?。
开口于表土层下0.58米处。
是此次发掘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高等级墓葬(图7)(图版壹,7)。
图7M 11平、
剖面图
图6M 6平、剖面图
地表遗迹墓葬所处位置受现代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地面建筑和堆积层被严重破坏。
据当地村民口述,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此地开荒,高粱地南部边缘因灌溉有一直径约4米,深约3米的塌陷坑,实为墓室顶部塌陷。
墓葬的南部天井及墓道上方为早年农户的生活区,在墓道西边约10米处,有早些年农户修建的地窝子。
墓道、天井开口于地表层下,距地表0.2米。
通过对地表生活垃圾及耕土层的清理,在墓葬西侧、北侧发现围沟遗迹。
与2004年在M11西南1公里巴达木墓群一号、二号台地上发掘的白氏家族墓与康氏家族墓外围的围沟茔院相近。
M11墓葬的西侧与北侧均采用了下挖围沟作为茔院墓葬的附属建筑构筑方式,墓葬东侧为房屋、南侧为水塘农田,围沟遗迹被破坏。
北侧围沟残长26米,西侧围沟残长31.6米,北围沟西端与西围沟北段不相交,间隔距离为3米,围沟现残存上宽0.9米,深度0.5米,底宽0.65米,横截面呈倒梯形。
围沟内填土为后期风积沙土,含沙量较大,与原始地表生土有较大差异(图版壹,4)。
墓道墓道整体走向为南北向,斜坡墓道位于墓葬南段,平面呈南宽北窄,剖面呈口小底大的梯形,南宽与上口相同,墓道壁面规整,底斜直,坡度26?。
上口长10.9米,南宽1.6米,北宽0.8米,底北宽1.7米,深4.8米,填颗粒状沙质黏土,含少量细沙河沙石。
墓道南端入口处有大量土坯块,被盗扰破坏,土坯多残损,排列错乱,大小规格不等,较完整的土坯宽20厘米,厚10厘米。
因墓道坡度较陡,早期开凿时沿中心线位置,简易修挖宽0.2米,深0.1米的脚窝为方便行走,现残存8个脚窝。
过洞为土洞弧顶,过洞顶、底面均依墓道的斜度向下延伸,过洞南端顶部距地面高2.8米,过道北端距地面高度3.8米,过洞南段残高2米,北段残高2.3米,南北两端底宽1.3米;底进深4.3米,残存顶进深3.6米。
壁面平整,顶面部分层脱落,在墓道连接过洞处未发现土坯封堵痕迹。
天井天井上口和下底呈规整的长方形,底呈外高内低缓坡状,东西剖面呈口小底大梯形,上口长2.2、宽0.8米,底长2.3米,宽1.7米,深6.8米。
天井填土为风积细沙土,在不同层位有淤积板结。
西壁北部和东壁北部各有一行脚窝,每行各有6个,排列方式为两行相错,间距0.2-0.5米,最高的距地表1.5米,最下一个脚窝距底部2.2米。
距上口1.9米处,清理发现2具马骨,骨架保存较好,被扰乱,其中头骨位于北侧,颈骨位于南侧,下颌骨位于西壁中部,为后期填埋,属二次丢弃,与墓葬并无关系。
墓门土洞弧顶,顶坍塌,现高2.1米,宽1.6米,进深1.2米。
封门为三排土坯垒砌封堵,有零星绳纹青砖碎片填补缝隙,顶部残缺不全,前排位于门外,错缝平砌,后两排位于门内,纵向侧立,封门高1.2米,宽1.6米,厚约1米。
土坯长0.4米,宽0.2米,厚0.1米。
封门右上角有一盗洞,长0.8米,宽0.7米。
前室土洞弧顶,顶部略有坍塌,两壁修直,底近平,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长3.3米,宽1.6米,残高2米。
前室门道长0.8米,宽1.2米,残高2米。
前室距封门土坯0.8米处置墓志一盒,上层为志盖,下层为墓志铭。
前室东壁北侧有一倒塌泥塑,面朝下,高约1米,残损严重,仅见一稍残的左手,整体形似武士俑。
东壁底部沙窝用土坯填补,表层用草拌泥涂抹修平。
前室靠墓室方向地面东、西两侧对称各铺有两块方形青砖,此为安装后室墓门的柱洞,墓门倒向墓室,填土中发现门楣上的铁门鼻及锈蚀的铁钉和腐烂的木质碎块(图8)。
耳室前室东、西两侧各有一耳室,对称分布,呈方形土洞,顶坍塌,后期因墓室进水被淤泥填实。
东耳室门道宽0.9米,高1米,耳室内宽1.5-1.6米,进深1.9米,残高1.6米。
西耳室门道宽0.9米,高1米,耳室内宽1.3-1.4米,残高1.1米,进深1.7米。
东耳室随葬品有三大两小的泥塑马俑5
匹,大者头西尾东并排站立于耳室中部紧贴
东壁,小者倒伏于大者马前腿旁。
牵马俑2
人,位于马的头部;西耳室中部随葬品有三大
两小的泥塑骆驼俑5个,泥塑羊3只、蛇2条
(残)、牛1头、狗1只,均位于耳室北壁;另有
残泥俑头2个,均残损严重。
墓室土洞结构,平面呈不规则横长方
形,顶部已塌陷,墓室门道宽1.6米,残高2.5
米;墓室南北长3.9-4.2米,东西宽3.2-3.5米,
直壁残高1.7米。
墓室西侧留有生土二层台,
为放置棺木的尸床,南北长2.8-2.9米、东西宽
1.2米,高0.1米。
墓室紧贴四壁内侧错缝垒砌
土坯,高30厘米,土坯长32厘米,宽12厘米,
厚12厘米。
墓室被盗扰,人骨腐朽无存,葬式
不详。
残存随葬品以彩绘泥俑为主,大都残损严重,难以辨认且堆积不成规律,数量不详。
可辨识的有跪拜俑、文吏俑、侍女俑、牵马俑、骑驼俑等。
另在尸床以东至墓室东壁区域出土铜器2件、玉器1件、陶器1件,以及大量散乱锈蚀的铁棺钉和腐朽的木棺残片。
三、出土器物
巴达木东墓群由于早期盗扰、泡水严重、
坍塌等因素影响,出土遗物较少,多为残碎,经拼对修复,器物91件组。
主要出土物有:墓志1合,陶
器15件、泥塑俑46件、木器3件、铜器10件、玉器1件。
(一)墓志
M 11:1墓志。
一合。
由志盖和志石组成,志盖
正面朝下扣压墓志之上,质地为砂砾岩,有风化,开
裂、剥落等现象,保存状况较差。
M 11:1-1志盖。
近方形,斜刹及四侧光素无纹,
底边长75厘米,厚13厘米。
面为盝顶形,边长53厘
米。
竖排右起阴刻大篆“大唐故程府君墓誌銘”,三
行九字(图9)(图版壹,8)。
M 11:1-2志石。
近方形,砂砾岩,面层光滑,四
1.墓志(M 11:1)
2.武士俑(M 11:2)
3.文吏俑(M 11:3)
4.泥俑(M 11:4)
5.胡人俑(M 11:5)
6.文吏俑(M 11:6)
7.牵马俑(M 11:7)
8.泥塑马
(M 11:8)9.泥塑马(M 11:9)10.泥塑马(M 11:10)11.泥塑马(M 11:
11)12.有鞍泥塑马(小)(M 11:12)13.武士俑(M 11:13)14.卧羊俑
(M 11:14)15.卧羊俑(M 11:15)16.卧羊俑(M 11:16)17.卧牛俑(小)
(M 11:17)18.骑骆驼俑(M 11:18)19.泥塑狗(M 11:19)20.泥塑蛇
(M 11:20)21.泥塑蛇(M 11:21)22.双峰驼俑(M 11:22)23.双峰驼俑
(M 11:23)24.双峰驼俑(M 11:24)25.双峰驼俑(M 11:25)26.双峰驼
俑(M 11:26)27.泥俑(M 11:27)28.跪拜俑(M 11:28)29.侍女俑(M 11:
29)30.文吏俑(M 11:30)31.陶灯(M 11:31)32.铁门鼻(M 11:32)
33.铜盒(M 11:33)34.铜盖(M 11:34)35.铁钉(棺钉)(M 11:3.5)36.玉
环(M 11:36)37.镂空薄片(M 11:37)38.侍女俑(M 11:38)39.文吏俑
(M 11:39)40.侍女俑(M 11:40)41.侍女俑(M 11:41)42.文吏俑(M 11:
42)43.文吏俑(M 11:43)44.侍女俑(M 11:44)45.坐立俑(M 11:45)
46.文吏俑(M 11:46)47.文吏俑(M 11:47)48.文吏俑(M 11:48)49.侍
女俑(M 11:49)50.文吏俑(M 11:50)51.人物俑(M 11:51)52.文吏俑
(M 11:52
)图9M 11出土墓志盖
图8M 11局部平面图
侧光素无纹。
局部区域因长时间浸水表层脱落,字迹不清,四侧边均有裂隙,小块脱落。
正面竖排阴刻26行近700字,楷书。
该墓志首题“唐故中散大夫恒王府长史摄北庭副都护广平程府君墓志铭”,故定名《唐故中散大夫恒王府长史摄北庭副都护广平程府君墓志铭》,边长78厘米,厚13厘米(图版壹,9)。
1唐故中散大夫恒王府长史摄北庭副都护广平程府君墓志铭
2摄西州士曹参军朝议郎永王府参军陇西李挺述
3府君讳奂,字奂,其先颛顼,重、黎之后,代掌天地四时之官,为周所封,因魏著姓,或飞鸣
4以□汉时,或出入以□资军,□频蕃昌,世莫乏嗣,今为华阴人焉。
5府君夙负良材□□□□,□黄河一曲,寄青松千仞,怀忠侚□,□远图□,身
6初□章,□□□□□□□厥有徵矣,畴能与京,况关辅地雄,岳渎灵凑,大
7才间出,□绿□□□□府君由是诣辕门,谒元帅,取青紫于俯拾,
8尽诛贼於军□□□□落智叶,彝伦授会宁郡黄石府别将上柱国,赏绯
9鱼袋,迁左□□卫中郎将,升庸就列,其道则光,腾掷岁时,超越流辈。
10除瀚海军□□,□□乃□擀,复乃糗糧,溟鱼搏空,绊骥方展。
秩满摄西
11州司马,□□□□□□泊,题与别乘,亦承乏兼临,务惣当年,纪无虚月,凫舄
12亦与,控□□□□□,□□称劳,厌公门于梁竦。
转北庭府长史,专知西州使
13库,迁摄北庭副都护,职守帑藏,司存出纳,是吝有伦有要,罔闻奸吏之欺
14吞度,咨□□□,□□□颂,纷纶缗算,髣髴权衡,寿昌未足以增储,卜式岂称
15于利国,□□□□□从义崇德,嘉言孔彰,呜呼,人之其良,天奚不祐
16□□□□,□□□施,疾甚膏肓,何药石之无效,春秋六十有三,以大历
17十一年□□□□□六月丁巳朔十三日己巳,终于节义里之私第
18府君□□□□□绅皆许,顺帝之则,生民之教,书乎
19庠辖,独□□□,□首绕及於云衢,龟兆已安於泉路。
以其月廿九
20乙酉葬于前庭东原,礼也,夫人郝氏,爰有淑德,而满□义,鸡鸣
21□章,於□□□□府君之先逝,念孀居以未亡,长子摄北庭
22府参军□□□□□,礼实过哀,匪惟绝浆,是亦泣血,次子摄西州参军
23准去官□□□□拜亲,向青莲以观空,临白毫而□□,□□幼稚,性乃
24□成,虽□著於□流,竟不遗於罔极,荒郊宿草,□怀□春,封□域以
25□□□□□□□铭曰
26□□□□□□黎,春去秋来时渐睽,佳城一芳草萋萋。
(二)泥塑俑
泥塑俑主要出土于北部发掘墓葬M11中,墓葬因早期农业灌溉泡水,大多数泥俑倒伏于地,酥碎严重,初步辨识出泥塑俑和泥塑动物模型44件。
泥塑俑依据外形差异可分为文吏俑、风帽俑、仕女俑、跪拜俑、牵马俑、骑驼俑及武士俑等,通过对部分保存状况较好的泥塑俑观察可知,泥塑俑采用捏塑拼接法,面部采用开相技术。
泥塑动物模型主要有马、牛、羊、蛇、骆驼等动物俑,泥塑俑及动物模型表层色彩以红、黄、蓝、绿、白、黑为主搭配组合。
M 11:3文吏俑。
仅残存泥塑头部。
头戴
黑色幞头,双目微闭,
鼻子挺拔,双耳向外
竖立,方圆脸。
面宽8.58
厘米,残高13.92厘米(图
10,3)(图版贰,5)。
M 11:4文吏俑。
仅残存泥塑头部。
头戴
黑色幞头,双目残缺,双
耳向外竖立,方圆脸,泥塑保存较差,面部残缺严
重。
面宽9.2厘米,残高13.72厘米(图10,2)。
M 11:5胡人俑。
头戴黑色幞头,鼻子挺拔,双耳向外竖立,胡须粗密,圆脸。
泥塑人物形象为胡人形象。
面宽7.8厘米,残高
11.52厘米(图10,6)(图版贰,3)。
M 11:6文吏俑。
头戴冠,冠
帽的左侧至帽子背面中间部分有
半圆弧带状装饰。
鼻子挺拔,双
耳向外竖立,长圆脸,面部残存少
量白色颜料。
面宽9.68厘米,残高
16.22厘米(图10,4)(图版贰,2)。
M 11:7牵马俑。
头戴风帽,
圆脸,鼻子挺拔,胡须粗密。
短
颈,溜肩,腰束带,圆腹,双脚分开
直立于地,身着紧袖长袍,长至膝
下,足蹬黑色高腰长靴。
双手悬
于胸前,手中疑似拿着缰绳。
该
泥塑整体保存完好。
通高37.06
厘米,体宽15.24厘米,厚度8.28
厘米,面宽6.04厘米,头部高度
8.94厘米,肩宽9.64厘米(图11,
3)(图版贰,6)。
M 11:11泥塑马(小)。
马的
头部残缺,短颈,体型肥硕,尾下
垂,其腿和尾
部部分残缺。
残长
图10M 11
出土陶器
图11M 11出土泥塑俑
13.78厘米,残高9.9厘米(图12,20)。
M11:12有鞍泥塑马(小)。
马的头部残缺,短颈,体型肥硕,尾下垂。
其腿和尾部部分残缺。
其背部残留红色毯子,马鞍中间残留一小圆孔。
长13.68厘米,残,9.9厘米(图12,19)。
M11:14卧羊俑。
羊头微抬,目视右前方,体型圆润,四肢平卧于地。
羊角、腿部和尾部已残缺。
泥质红陶,残存少量的白色颜料层。
长10.36厘米,宽5.94厘米,高5.82厘米(图12,14)。
M11:15卧羊俑。
羊头微抬,羊角微斜贴于颈部,眼睛目视前方,颈短粗,身体健硕,四肢弯曲向前平卧于地。
羊的头部、腿和尾部部分残缺。
泥质红陶,胎最外面的红色和白色颜料层大部分已褪掉。
根据泥塑的残缺部分可以判断出,羊的腿部与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分开制作的,羊腿采用贴塑成形。
长9.98厘米,宽5.24厘米。
高5.96厘米(图12,16)。
M11:16卧羊俑。
羊头微抬,右羊角微斜贴于颈部,眼睛注视前方,颈短粗,身体健硕,四肢屈膝跪卧于地,尾下垂。
羊的左耳和右后退残缺。
泥质,器表绘朱。
根据泥塑的残缺部分可以判断出,羊的腿部、尾巴与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分开制作的,羊腿、尾巴采用贴塑法成形。
通长11.9厘米,通高5.9厘米(图12,15)。
M11:17卧牛俑(小)。
卧姿,头略下垂,头转向右侧,双角弯曲向后,眼睛呈圆形,注视右前方,鼻孔小,口微张,短颈内凹,肩部及后背隆起,尾部弯曲,呈圆形贴于臀部上部,前肢弯曲跪卧于地。
泥质红陶,牛的面部和颈部之上的褶皱清晰可见。
该泥塑的左角和后肢残缺,其他部分保存相对较好。
残长11.96厘米,残宽6.8厘米,残高5.76厘米(图12,13)(图版贰,8)。
M11:18骑驼俑。
驼头微昂,两耳向后,短颈,体型肥硕,双峰凸出,前峰高于后峰,尾残缺,短腿直立于地。
其颈部和腿部上的褶皱清晰可见。
一胡人坐在双峰之间,头戴风帽,衣着难辨,昂首挺胸。
圆脸,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凸出,短颈,身体健壮,左腿弯曲伸向前峰,右腿下垂贴于骆驼肩部。
泥质,表层涂红,残长15.14厘米,残高16.18厘米(图11,2)(图版贰,7)。
M11:19泥塑狗。
身体部分残缺,仅存头部。
头微昂,左耳竖立,右耳残缺。
眼睛圆凸,鼻孔较小,嘴闭合。
泥质,表层涂红。
残长10.32厘米,残高4.58厘米,面宽4.9厘米(图12,17)。
M11:20泥塑蛇。
身体残缺,仅存头部。
头略下垂,眼睛呈圆形,嘴闭合。
颈部呈圆弧状凸出,其他部分残缺。
根据残存部分可以推断出,该泥胎内部为夹砂粗陶,外部主要为细泥层。
残长14.88厘米,直径7.78厘米(图12,8)。
M11:21泥塑蛇。
蛇身残缺,仅存头部。
头略微抬,眼睛近椭圆形,嘴微张。
泥塑表面涂红。
残长9.5厘米,宽4.7厘米,高4.48厘米(图12,18)。
M11:25双峰驼俑。
头、颈部残缺,肩部呈斜弧状外凸,双峰凸出,圆臀,圆腹。
尾和四肢残缺。
残长13.58厘米,残高8.84厘米(图12,21)。
M11:26双峰驼俑。
头、颈部残缺,肩部呈斜弧状外凸,双峰凸出,前峰高于后峰,圆臀,平腹。
尾和四肢残缺。
残长15.34厘米,残高9.88厘米(图12,22)。
M11:28跪拜俑。
头戴冠,头微抬,圆脸,短颈,后面呈圆弧状凸出,腰束带,臀部处于双脚的上部。
两手拱于胸前,两腿呈跪状,手脚紧贴地面。
通长42.08厘米,肩宽22.68厘米,残高19.72厘米(图11,1)(图版贰,1)。
M11:29侍女俑。
残,仅残存泥塑头部。
头梳髻,下垂于背后,脸呈瓜子形,耳微贴于头部。
鼻子挺直,嘴巴微闭。
根据泥塑的残存部分可以看出,头发被绘成黑色,脸部绘了一层白灰。
面宽8.06厘米,残高14.92厘米(图10,1)(图版贰,4)。
M 11:30文吏俑。
头戴幞头,脸呈椭圆形,双眼左低右高,鼻子挺拔,右耳保存完好,左耳残缺。
根据泥塑表面残缺的彩绘痕迹可以判断,发髻绘黑彩,脸部施白彩。
残高15.88厘米,面宽
7.52厘米(图10,5)。
M 11:38侍女俑。
头梳两髻,圆脸,弯眉,眼睛呈月牙形,鼻子和嘴巴残缺,耳微贴于头部。
短颈,溜肩,直腰,下部残缺,双手拱于胸前。
根据头部残存的彩绘可以判断出,发髻施黑色,脸部施白彩。
残高13.84厘米,头高4.12厘米,面宽2.4厘米,肩宽6.12厘米1(图12,2)。
M 11:39文吏俑。
头戴幞头,圆脸,鼻子挺拔,短颈,溜肩,双手拱于胸前,腰束带,圆腹,下部残缺。
残高14.8厘米,肩宽6.42厘米,头高4.86厘米,面宽2.66厘米(图12,1)。
M 11:40侍女俑。
头梳两髻,圆脸,鼻子高挺。
根据头部残存的彩绘可以判断出,发髻施黑色。
残高4.52厘米,面宽3.54厘米(图12,4)。
图12M 11出土泥塑俑
11:41侍女俑。
头梳高髻,圆脸,鼻子高挺。
根据头部残存的彩绘可以判断出,发髻施黑色,脸部施白彩。
残高5.1厘米,面宽3.66厘米(图12,6)。
M11:42文吏俑。
头戴黑色幞头,椭圆形脸,施白彩。
面部腐蚀比较严重,残高5.08厘米,面宽2.84厘米(图12,12)。
M11:43文吏俑。
头戴幞头,椭圆形脸,面部保存较差,仅残存少量白色颜料。
残高5.04厘米,面宽3.66厘米。
M11:44侍女俑。
头梳两髻,圆脸。
面部粗糙。
残高4.94厘米,面宽3.56厘米。
M11:45坐立俑。
泥塑头部残缺严重,圆脸,短颈,溜肩,左胳膊拱于胸前,右胳膊残缺。
上身直立,左腿弯曲压在臀之下,右腿残缺,身着红色圆领服饰。
胳膊和腿部服饰的刻划褶皱清晰可见。
残高12.4厘米,肩宽4.86厘米,头部高3.32厘米,面宽2.62厘米(图12,3)。
M11:46文吏俑。
头戴黑色幞头,圆脸,鼻子挺拔,口微张,大耳,左耳保存较好,右耳残缺。
面部施白彩。
残高5.56厘米,面宽、2.74厘米
(图12,10)。
M11:47文吏俑。
头戴黑色幞头,椭圆形
脸,面部右侧破坏严重。
面部白色颜料层脱落
严重。
残高5.94厘米,面宽3.1厘米(图12,9)。
M11:48文吏俑。
头戴黑色幞头,椭圆形
脸,鼻子高挺,双耳直立脸部两侧,面部施白
彩。
泥塑中空,有一圆孔,该圆孔主要是插木
骨芯(或芦苇芯),连接泥俑的头和颈部的。
残高5.12厘米,面宽2.86厘米(图12,11)。
M11:49侍女俑。
头梳两髻,圆脸。
高鼻,
嘴闭合,短颈。
发髻出残存少量黑色颜料,面
部残存少量白色颜料。
残高4.74厘米,面宽
3.46厘米(图12,5)。
M11:50文吏俑。
仅残存泥塑头部。
头
戴黑色幞头,圆脸,高鼻,口张开,大耳,左侧耳
朵保存完好,右侧残缺。
彩绘层脱落。
面部残
存少量白色彩绘。
残高5.1厘米,面宽2.84厘米
(图12,7)。
M11:51人物俑。
发髻不详,仅残存泥塑
头部。
椭圆形脸,面部腐蚀严重,其他信息不
详。
残高4.03厘米,面宽2.54厘米。
M11:52文吏俑。
头戴黑色幞头,短颈,
溜肩,双手拱于胸前。
束腰带,身着长袍,长至
足部,露靴尖。
幞头、胸前、腰及脚部分残缺。
图13出土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