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十四章 功和机械能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教学内容
1、力学中的功
2、功的计算
3、功的原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功的概念,并能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机械能,知道了一些能量的知识,“功”的讲解应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
课本图14.3-1中的三幅图表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课本图14.3-2中,物体虽然受力,但是它的动能或势能都没有变化,就不能说力作了功。
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在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可先复习一下有关简单机械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
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
5、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3)利用想想议议突破重点
这个讨论主要是要使学生认识功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的。
如果力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就没有做功。
在课本图14.3-2动中,人提着桶虽然很费力,但是人的拉力没有在拉力方向(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人的拉力没有做功。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5.讲解课本第105页例题,从问题开始进行分析,逐步剖析题目中要求的物理量,到最后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结合。
教会学生分析这类为题的方法。
6.功的原理
(1)引出问题:利用机械可以省力,能省功吗?
(2)演示实验,完成课本第106页的演示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里,然后教学生进行计算,分别算出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和使用机械所做的功。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课堂练习
课本第107页第1、2题
课堂小结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布置作业
课本第107页第3、4题
教学反思:
二机械效率
教学内容
1、用用功和额外功
2、机械效率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4、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占总共的比例,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效果和效率的问题,例如发芽率等问题,利用类比
的方法可以容易理解机械效率。
2、学生已尽熟悉功的计算方法和过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是有
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教学过程
1.做功第两条件是什么?如何计算功?
2、什么是功的原理?
3、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
4、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
1、想象议议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1)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之后完成想象议议中提出的问题。
(2)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
(3)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
2、有用功的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W 有 =Gh
3、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W 额=W 总- W 有
4、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W 总=FS
5、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100⨯=
总
有用W W η,计算本实验η。
(比较
W 有用 和W 总发现W 有用>W 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
6、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7、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8、例题关于η的计算。
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加深的机械效率的理解。
9、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1)提出问题: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如果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2)做出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第62页1到5题。
课堂小结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机械效率
3、斜面的机械效率 布置作业
课本第110页第1、3、4题 教学反思:
三功率
教学内容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功率。
2、理解功率的概念,并学会利用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率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功率等于力和速度的乘积。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理论推理得出物理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把物理原理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把所学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功率。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率”,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也就是电流做功(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快慢。
课本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及其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懂得它是一个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学生已经学过的“电功”和“电功率”的含义、单位、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什么叫做电功率?
2、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电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4、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功率的物理意义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P——功率——瓦特(符号W)
W——功——焦耳(符号J)
t——时间——秒(符号m)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9.功率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
因为P=W/t 而W=FS
所以P=FS/t
即P=F×S/t 而V= S/t
所以P=FV
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第65页第1到5题
课堂小结
1.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4.功率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P=FV
布置作业
课本第113页第1、2、3、5题
教学反思:
四动能和势能
教学内容
1、动能
2、势能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学习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理解实际问题。
2、充分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相帮助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所学的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学会应用该因素分析动能和势能变化的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关于能量的知识,所以在能量的概念建立上就比较容易了,
应提问复习的方式建立能量的概念。
2、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和能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
“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
二、新课教学
1、能量的概念建立。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
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
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实验探究的出结论,然后举例说明形成理论)
4、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地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被举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实验探究的出结论,然后举例说明形成理
论)
6、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7、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弹性形变的程度
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第67页1到6题
课堂小结
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
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4、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地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被举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5、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6、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弹性形变的程度
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布置作业
课本第117页1、2、3题
教学反思: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内容
1、机械能及其转化
2、机械能守恒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
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1、实验1:滚摆实验。
介绍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2、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
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
的位置。
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3、结论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介绍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
实验可分两步做。
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
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
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
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
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
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
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
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5、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在只有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
课堂练习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
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课堂小结:
1、机械能的概念
2、机械能的转化: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