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编练习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历史一轮编练习题(2)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
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2、(2017·汕头二模,24)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
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这说明( )
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
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
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
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孟子的政治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中国古代禅让制的认识,不是其传统,故C项错误;当时处于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故D项错误。
3、下面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
据此可推知( )
向背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军人体质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就各项数据来看,清军士兵身体素质落后于日军士兵,间接反映了清政府军队建设的滞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军战斗精神的信息,故D项错误。
4、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
这折射出顾炎武( )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
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5、(2017·河南濮阳一模)“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这是由于古希腊( )
解析:B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未形成首脑集权现象,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故B项正确。
6、(2017·郑州三模,30)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
这一现象( )
A
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
答案 C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不能直接推动市场物价上涨,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物价上涨,但不能反映出人民购买能力提高,故B 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国际局势并不紧张,也不能反映出材料中的物价上涨是国内抢购热潮的表现,故D项错误。
7、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党(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
这说明( )
解析:D 依据所学可知二月革命前夕,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且从材料中革命爆发也可知条件已成熟,故A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提心吊胆”是怕运动不成功,不是害怕革命,故B项错误;虽然当时矛盾尖锐,但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没想到这么快爆发、这么临近,所以说具有偶然性,故D项正确。
8、(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 A
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因此人们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故A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比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1、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
——《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
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
……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1)制度:察举制。
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可以消融社会阶级;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得出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的核心就是德才兼备,结合所学得出“四科取士”指察举制;第二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归纳得出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注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根据材料“离下任意”“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有私于己,必得其欲”得出中正官徇私舞弊;“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根据材料“不顾才实”得出扼杀人才;根据材料“或以货赂自通”得出败坏社会风气。
(3)根据材料三,由“……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得出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由“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得出可以消融社会阶级;由“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得出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2、(2017·河南新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
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12分)
解析:第一小问,可由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从土地和心理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统一,由材料“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法家思想在统一中的贡献等方面叙述。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言之成理即可)(5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言之成理即可)(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