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三国演义(习题练习三)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第1课三国演义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姿意妄为粉身碎骨张皇失措封万户侯
B.挑肥捡瘦真知卓见撺掇不止四处逃窜
C.迄今为止矫枉过正盛情款待年成欠收
D.挈妇将雏携手共进声名鹊起为丛驱雀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严谨、严肃、严格、严密”,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这四个词,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精神的写照,“四严”之中深藏敬畏。

B.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被称为“三绝”,即奸雄之绝曹操、忠义之绝关羽、谋臣之绝诸葛亮。

C.我们相信,中美双方只要把握大局,抓住机遇,注重沟通与协调,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两国关系就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D.中国对于百科全书是舶来品,从倡导编纂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到第一版的横空出世,再到第二版的与时俱进,前后历时30载。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传说中曹操有72疑冢,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权当故事去听,但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却使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起来。

与其他的考古发掘不同,“曹操墓”被发现一经公布,便被广泛质疑,并立即在学术界形成了“挺曹”和“反曹”两派,双方引经据典,针锋相对。

这是曹操做梦也想不到的,他死后1800多年,居然成了珍贵的“资源”被争夺;也想不到,生性讳莫如深的他,在死后1800多年,又制造了一起引发公众关注的疑案。

A.扑朔迷离
B.引经据典
C.针锋相对
D.讳莫如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历史上的曹操,();既是________的,又是多谋善断、英勇的,这是又一方面。

《三国演义》写曹操,把他________成奸雄而不是英雄,掩盖了他的王霸之度,这是为什么?曹操X 死吕伯奢全家,X死孔融全家,逼死荀彧,都是罪恶,但这些罪恶,不能掩盖他平定北方,________屯田,恢复北方残破经济的功绩。

但他为了报父仇,X死几十万无辜百姓,这一大罪行是无法掩饰的。

因此,《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尊刘贬曹,把曹操塑造成奸雄的典型,完全是
________的。

4.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是极端自私,又是猜忌残忍、暴虐的,这是一方面
B.既是暴虐的,又是猜忌残忍、极端自私的,这是一方面
C.既是极端自私的,又是暴虐、猜忌残忍的,这是一方面
D.既是极端自私的,又是猜忌残忍、暴虐的,这是一方面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知人善任塑造实行正确
B.爱才若渴塑造实行准确
C.爱才若渴打造履行正确
D.知人善任打造履行准确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他X死几十万无辜百姓,为了报父仇,这一大罪行是无法掩盖的。

B.但他X死几十万无辜百姓,为了报父仇,这一大罪行是无法掩饰的。

C.但他为了报父仇,X死几十万无辜百姓,这一大罪行是无法掩盖的。

D.但他为了报父仇,X死几十万无辜百姓,这一大罪行是无法掩饰的。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操问:“那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

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

”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

”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

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

”遂勒兵走华容道。

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

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

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

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

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

”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

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

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

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

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

号哭之声,于路不绝。

操怒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

过了险峻,路稍平坦。

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

操催速行。

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

”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


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

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

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

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

云长愈加不忍。

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

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7.曹操为何在逃亡中大笑?
8.当曹操在马上向关羽欠身施礼时,关羽也欠身称曹为丞相,这一态度包含着什么信息?
9.当关羽看见曹操与众将士已经冲了出去,不禁大喝一声,这叫声包含着怎样的复杂心理?
10.关羽该不该放走曹操?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今何在
(1)赤壁之战虽为陈迹,但关于“赤壁”的地点,从唐代争论至今。

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和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今武汉市蔡甸东临障山、汉川县西赤壁山、黄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头口)和武汉市武昌西南赤矶山,都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山。

赵、王二人文后点评:前二说,混赤壁与乌林为一地,又皆远离长江,且在江北;黄州说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对岸的江北,皆与“赤壁之战”形势不合。

赵、王明确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

(2)关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说,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明确肯定:“ 赤壁山在(鄂州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此说后被赵彦卫否定:“指今石头口为其地,然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

” (3)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说,确实经不起推敲。

曹操初战败后,以乌林为大本营,陈兵于江北沿岸,孙、刘联军则于赤壁上下的南岸。

周瑜采用黄盖溯江西上诈
降、中流放火烧连营、精锐继后追击这“三段之计”而大败曹操。

可见,乌林与赤壁之间,应有一定的上、下游间距,绝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对。

(4)另据《三国志》载,其时曹操数十万大军已沿江东下,双方兵力悬殊,孙、刘联军只能在重兵保卫大本营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适量人马至夏口的前哨及数十里之内的大、小军山一带游弋设防,再远之处就属分散兵力,更不用说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5)主张“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带的,主要是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郦为江南诸水作注时曾参阅大量南方文献)与南朝盛弘之经数年实地查勘和访问而成的《荆州记》。

(6)《水经注》“乌林——赤壁”河段中记载“江水又东径下乌林南”,郦道元即说,“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

《水经注》又载,江水又东径陆口、蒲圻洲、蒲圻县等地后,“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百人山,马征麟《长江图说》指出,即今武汉市西南长江左岸的纱帽山。

和百人山隔江相对的“赤壁”,便是《云麓漫钞》中最终确定的今武昌西南长江右岸的赤矶山了。

当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内、江边拾到箭、镞等战争遗物。

而盛弘之《荆州记》中说:“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乌林,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赤壁、乌林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可见,“赤壁与乌林相对”于长江断面上,不符合此次战役的逻辑。

(7)但郦、盛二人的记述,何以屡遭否定?关键是,长江“乌林——赤矶山”河段,长度已达260里,超出南朝时100里。

南朝以前,该河段属顺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变为弯曲分汊河型。

洲湾弯道的形成,使长江河道延长近100里。

由此,赵、王二人引用《水经注》关于乌林、赤壁的记载后即说:“据此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

”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虽认同郦、盛二人的结论,但不解长江长度之变化,而据乌林以东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虽较为接近史实,但也是错误的。

11.“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蒲圻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其地理位置与历史上的“大战”形势不符。

B.赵彦卫以石头口起初没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为“赤壁”。

C.孙、刘联军分三个阶段击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存在上下游距离。

D.从双方大本营的位置,可见“赤壁”在蒲圻也与当时兵力强弱形势不符。

12.第(6)段中“此次战役的逻辑”指的是什么?
13.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对古代某一地名的确定,既要依据相关的典籍,还应辅以必要的实物加以佐证,如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迹等。

B.与的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密切结合才能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得出正确结论。

C.从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间,在长江河道不断延长的影响下,乌林与赤壁两地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如果杨守敬的能够了解到古今长江河段长度的变化情况,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14.就本文提供的信息,简要评述郦道元、盛弘之、赵彦卫、王象之、本文作者在对“赤壁今何在”这一问题探究中的历史性贡献。

三、语言表达
15.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内容相关,句式整齐。

高中三年,光阴荏苒。

忆同学少年,良多趣味。

我们曾谈曹操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我们曾诵李白举头望明月,细诉思乡情怀;,;,;……如今,这些都如片片枫叶,珍藏在你我青春的诗集。

16.《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

请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为其三人写几句话,并能突出其“绝”之处。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画线处的句式批驳对方的观点。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元的高价。

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

然而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

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18.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45字。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

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与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

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四、作文
19.《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诸葛亮设计赚取了曹操免费赠送的数万只箭矢。

在计谋成功撤退之时,诸葛亮命令所有军士大喊:“谢丞相赐箭。


请想象曹操和其手下将士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的表现,写一段文字。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恣意妄为;B项,挑肥拣瘦;C项,年成歉收。

2.【答案】B
【解析】A项,结构混乱,在“写下”后应加“的”,或在第一个“是”前面加“这四个词”。

C项,语序不当,“只要”应该在“中美双方”前。

D项,主客倒置,应为“百科全书对于中国是舶来品”。

3.【答案】D
【解析】D项,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指把事情的真相紧紧隐瞒。

用在此处不当。

A项,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B项,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依据来论证。

C项,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行动或者观点完全对立。

4.【答案】D
【解析】注意和下文分号后的句式一致。

5.【答案】A
【解析】知人善任: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人。

爱才若渴: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塑造:用泥土等可塑材料制成人物形象,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

打造:制造(多指金属器物),比喻创造或造就。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履行:实行(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正确: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

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

结合语境,选A项。

6.【答案】C
【解析】画线句中,用词不当,“掩饰”应改为“掩盖”。

7.【答案】既有躲过一劫的侥幸心理,也有贬低周瑜、诸葛亮以掩饰自己恐慌、沮丧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

曹操之所以大笑,要联系语境来分析。

8.【答案】关羽没有忘记旧恩,为下文放走曹操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

关羽面对曹操的欠身施礼,也欠身称曹为丞相,这种礼貌就为下文关羽放曹埋下伏笔,说明关羽没有忘记当年曹操对他的恩情。

9.【答案】(1)有不得不违背军令的懊恼;(2)有“义气”得以保全的激动;(3)有抓住剩余曹军作为补偿的念头。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的形象。

关羽的大叫所包含的心理,要联系语境。

当时,曹操已经冲了出去,但是还有一些曹操的人马没有过去。

因此,这声大叫,有违背军令的懊恼和抓住剩余曹军作为补偿的念头;同时,还有对自己做法欣赏的激动。

10.【答案】示例一:应该放走。

①曹操对关羽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古人历来所信奉
的,所以就感恩这一点来说,应该放走曹操。

②关羽曾许过诺言。

一次是关羽留下一封信说:“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

”是说难以忘记刘备的旧义所以告别,但是“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

还有一次承诺是曹操在浦陵桥上送别时,关羽又说:“异日萍水相会,别当酬之。

”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应信守承诺,因此应该放走曹操。

示例二:不该放走。

知恩图报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关羽的命虽然也是曹操留下的,但恩怨要分明,他不能以私废公,敌我不分,丧失立场,违背军令,故他不该放走曹操。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是一道开放题,如果回答应该放走,则从关羽的“义”和感恩入手;如果回答不该放走,则从原则和军令入手。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A项是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所主张的观点,这是支持“蒲圻赤壁”是真正的“赤壁”。

12.【答案】利用同在长江南岸的乌林与赤壁上下游的间距,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此次战役的逻辑,也就是后人所记载的赤壁之战的情况。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曾参阅大量南方文献,盛弘之经数年实地查勘和访问而成《荆州记》,并不是“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密切结合”。

14.【答案】①郦道元最早提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武汉市武昌西南长江南岸,成为后世考证“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论据。

②盛弘之以实地查勘和访问,提出赤壁、乌林同在长江南岸,二者东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证明了“赤壁与乌林相对”观点的谬误。

③赵彦卫、王象之二人辨析了关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种说法,最终得出“赤壁山位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这一确定的结论。

④本文作者揭示了长江河道延长百余里的历史变化真相,对郦、盛二人“屡遭否定”作出解释,从而肯定了赵、王二人对“赤壁今何在”的正确判断。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历史性贡献必须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揭示,这就要抓住他们在明确赤壁之地过程中的贡献。

15.【答案】我们曾学XX指点江山,歌颂风流人物;我们曾吟周敦颐爱莲篇章,立下君子之志
【解析】本题属于仿写题,要以名著、名作为内容,要有作家或作品人物。

16.【答案】曹操何等奸诈,竟借粮官人头弹压军心,甚至借“梦”X人;关羽何等义气,桃园结盟三兄弟,华容道义释曹孟德;诸葛亮何等睿智,舌战群儒,智算华容,空城计显智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国演义》情节的熟知程度。

人物故事虽多,但一定要选取体现其“绝”的情节。

17.【答案】易中天品说“三国”,把“三国”变成了大众盛宴,既做到了老少咸宜、妙趣横生,更做到了将学术作品大众化。

【解析】本题属于仿写题,内容上针对混嚼“肥皂剧”,要从其反义的角度加以表述,句式上要用“既……更”递进关系的复句。

18.【答案】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解析】本题是压缩语段中的提取关键信息题。

以“京剧”开头,限定了语言组织的形式。

语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介绍京剧的源起——徽剧,第二、三句介绍京剧的角色特点——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第四句说明京剧的舞台表演——程式化,第五句说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绚丽多姿。

整合五句话的四方面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9.【答案】曹操闻言,仿佛石像一样呆住了,难道中计了?想追击过去,奈何诸葛亮的船只已经消失在茫茫江面上。

正思索之际,忽然听到背后将士的窃窃私语:“我们中了诸葛妖道的计了!可惜浪费了我军这么多弓箭,可恨诸葛匹夫狡猾奸诈如此!”……众人正吵着,突然听到曹操一声大笑,似是十分高兴。

旁人不解,轻轻问道:“丞相缘何大笑?”曹操抚船道:“我闻诸葛孔明一向谨慎,尤其是在这大敌当前的时刻。

不是万不得已,他不会出此下策,看来孙刘那方真的是缺少物资啊!不过就凭这些箭,又能改变什么,区区东吴小地,安能敌我八十万大军?”众人皆点头称是,心想还是丞相高见啊!
【解析】合理的想象应该基于对人物的准确把握之上,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曹操是一个自信之人,他绝对不会在手下将士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同时,曹操又往往有过人的见识,因此,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神态等来表现曹操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