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阅读专题速递:古代诗文阅读-诗歌艺术手法赏析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阅读专题速递:古代诗文阅读-诗歌艺术手法赏析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
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描写山的句子放到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
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体现出作者对山的亲切之感。
(2)第一问,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作者在这里赋予了
山以人的情志,来表露作者对嵩山的喜爱和赞美。
第二问,诗人在这里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极富灵性,不只赋予了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
答案:(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美好。
“又”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年年因春而生乡愁。
(2)江碧鸟白,山青花艳,春光美好,而乡愁却让人黯然神伤,以乐景突出(反衬)哀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第四句卒章显志,“断人肠”直抒别情。
前三句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南浦
鲁逸仲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①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飞敲窗,
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①“骎骎”形容马在奔驰。
(1)词中画线的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从炼字的角度简析飞雪之飞、舞纷纷之舞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骏马奔驰在漫天飞雪的道路上,入村以后,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见雪大且深,也衬托夜间旅舍独处之冷清,所闻者唯有乱叶扑窗之声。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摹了一幅凄寒孤寂的图景。
“飞”形容漫天飞雪飘舞之状,“舞纷纷”写落叶之多和风力之急,不仅状客观之物,而且传主观之情,将旅人急于歇脚的心情和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表现出来。
(2)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技巧。
诗人以设问将梅拟人化,将枝上蓓蕾比拟为泪珠。
试问那暗香浮动的花枝,是否也是为了相思而泪痕点点?
结尾由己及人,自己在客中归梦梅花,愁绪满怀,想伊人在故园赏梅忆人,泪滴枝头,薄暮时分,她斜倚屏风想起远方旅人,他遥忆故园,应亦是余恨绵绵,难以消除。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
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7.(2019年山东淄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注】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仲殊:宋代僧人。
(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
(1)是对词句的鉴赏,词人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
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漂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
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2)是对全词的鉴赏。
“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
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
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
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
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么?”。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
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
(2)“荷花”表现了词人清新脱俗的品格。
(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等亦可)。
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
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①。
谪仙②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拂金徽:弹瑶琴。
②谪仙:李白。
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用典。
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
记》的典故,表现了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崔子还京①
(唐)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②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注】①此诗作于西州。
西州属于唐朝北庭节度使辖区。
此诗应是诗人在北庭任职时所作。
②交河:指河的名字。
(1)第二句中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里题诗泪满衣”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争”争抢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把好友得以从天山返回京城时一路策马扬鞭,疾驰飞奔,仿佛要与天山鸟儿一道争相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细腻地刻画出了好友获归时的急切、激动与欣喜若狂的心理。
(2)诗人描写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这一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抒发了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诗人由朋友的回归想到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和久戍塞外的思乡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信笔
[清]陈长生
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这首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春意的浓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这首诗前三句写庭院中红花欲凋、绿草繁茂、鹦鹉欢歌,正面描写“春日”,显出一派浓浓的春意;末句写风筝吹落到屋顶的西边,侧面描绘东风劲吹、春意浓郁的情形。
11.阅读下列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1)“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
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太守”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两句流露出了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冲淡了这首词的豪迈之气。
请联系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2)单独看来,这两句确实包含了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从全词看来,这首词
开头定下了豪迈的基调,再加上“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等词句的强化,豪迈之气,流贯全词,使读者读来无形中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拨动心弦,涤荡心灵。
因而,无损于这首词的豪迈之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楼上
葛起耕
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1)诗句“断肠唤起江南梦”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以乐景写哀情”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技法,即用美景烘托哀伤的情绪。
请从“乐景哀情”这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1)这句诗(因平仄关系),用的是倒装句式,意思是:箫声、月色唤起的江南之梦让天涯沦落人断肠。
(2)红楼玉箫、春宵月色,无疑是良辰美景,但这对于飘零的游子来说,却倍添愁绪。
一、二两句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氛围,使三、四两句所表达的孤独、忧愁更为突出,欲抑先扬,跌宕多姿。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南宋北宋之交的爱国诗
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
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②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若答“寓情于景”“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比喻”等,分析合理也可)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琦君①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
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
十年往事已
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注】①琦君(1918~2019),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收,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
乡。
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2)虚实相生。
上阕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阕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
(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
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言之成理即可)
1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登宣城谢朓①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
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
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tiǎo):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见长。
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
谢朓不肯依附权贵,被贬黜,直至受陷害死于狱中。
(1)如果把“双桥落彩虹”改为“双桥架彩虹”,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李白读罢谢公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后给予高度评价:“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你认为谢朓的这两句诗在写景方面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1)“落”比“架”显得生动,人造的双桥,巧夺天工。
“落”字含有彩虹从天而降的灵动气势,更能表现诗人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把动态的滔滔江流比作白练。
“散”字让余霞富于动感,写出了景物的微妙变化。
比喻新奇、贴切,“练”和“绮”为人工巧手制作,这样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气。
雄奇、飘逸的风格与李白诗歌异代相应,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