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飞行员高原环境适应性训练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闲大视野
民航飞行员高原环境适应性训练综述
潘俊祥 邹琳 熊洁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安全保卫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
摘要:本研究以民航飞行员执行高原飞行任务为依托,力求提升民航飞行员高原适应性为目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了高原训练的现状及高原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飞行员抗荷体质训练现状及组织抗荷体质高效训练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高原教学训练实验室建设的建设现状等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民航飞行员开展高原适应性训练的相关思考:发现推进基础性抗荷体质高效训练与实践的关系。

期待为高原环境飞行员抗荷体质高效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结合我校现有的国家级高原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行业特色及行业需求。

利用地理优势、挖掘区域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探索课题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以期为实验教学改革等提供借鉴,达到为相关高校实验室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的效果。

关键词:高原训练;民航飞行员;适应性
一、高原训练现状
(一)高原训练理论研究
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安排到适宜的海拔高度地区进行阶段性训练的方法。

其生理机制为:人
在运动时, 要摄取、运输和利用氧气。

高原训练的生理机制
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 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 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以调动体内
的机能潜力, 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
反应。

然而高原生理效益对人的适用性也并非绝对,有专家通过实验对比两位优秀的竞走运动员发现,高原训练对一位
竞走运动员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有负面影响。

但对另一名
运动员比较适合。

所以,高原训练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

同样这种矛盾对于飞
行人员是否适用,未来针对执行高原飞行任务的人才选拔是
否也需要作出相关的要求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功用,高原训练分为: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状态主导
型高原训练、恢复型高原训练。

面对高强度、大工作量的飞
行任务带来的压力和疲劳,如何提高飞行人员高原环境的抗压能力,如何通过适当的运动干预达到飞行员缓解飞行任务
带来的疲劳等等问题也是我们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二)高原训练热点的研究
余小燕在研究中总结归纳了当前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
热点有:海拔高度;负荷强度的控制;持续时间;下高原参
赛的最佳时机等。

陈文聪在研究中对高原训练的现状概括为高原训练的成效明显增大;高原训练参与的项目和人数在增
加;高原训练基地的数量不断增加、完善;高原训练的研究
和国际交流在加强;高原训练方法在创新等五点。

冯连世对高原训练现状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受到高原特殊气候、环境条
件影响,有些项目可以在把握好训练节奏,做好训练监控,
加强营养恢复力度前提下,开展“高原训练平原化”探索,建立完善的运动员训练、监控和恢复体系。

由本结论为依
据,建立并完善民航飞行人员高原环境训练体系,是否可以
消除飞行中的疲劳,增强环境适应力达到延长飞行员职业生涯。

在对高原训练方法的探索领域胡扬从HiHi到HiLo再到HiHi+HiHiLo的模式开辟高原训练的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在医学领域,刘坤祥,孙学川等人通过对比实验得出G1790A 的GA基因型可能与藏族人群适应高原低氧有关。

周付涛,
孙学川等人在高原低氧适应的遗传学研究中得出生理的适应
是可以遗传的,高原适应人群必然存在不同于位适应人群的基因水平改变。

由此发现医学领域针对高原低氧与人的关系已经从遗传、基因等角度入手深入研究。

诸如此层面的研究较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的同时也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已有的成果大多从训练学、或者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将医学与训练学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期,针对民航领域的高原环境工作人员的科研领域更是一片空白。

试想如果能从训练和医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民航工作人员的高原适应性训练体系,从医学角度出发更加科学的实现选材,用训练的手段飞行人员的高原适应能力实施干预,从而解决如提升机体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缓解飞行疲劳等一系列的问题已经是适应当前民航高质量发展趋势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飞行员训练现状
飞行员的训练领域飞行疲劳的缓解及恢复研究无疑是重中之重,张华斌等人在飞行员体质评价现状的改进措施研究中总结出飞行人员在疗养期间体质训练和评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对飞行员进行体质检测;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等级飞行人员制定评价标准;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医疗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

相关建议从宏观视角对完善飞行人员在疗养期间体质训练总结概括,然而又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如:引用脑科学领域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脑疲劳进行评价以及其他先进手段对飞行员体质现状进行评价以达到对飞行疲劳的有效控制;把当前高原训练模式和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相结合应用到现有的飞行训练体系中从而完善现有的飞行训练框架。

韩文强从心理生理角度对飞行疲劳的研究中指出飞行疲劳的动态监测系统, 对军航、民航飞行人员进行有关飞行疲劳教育, 使他们学会预防和消除飞行疲劳的措施和方法, 对保障飞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邹志康等人在文章中提出从肌肉适能、心肺功能、空间定向、抗荷心理四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抗荷体质,并从5个方面切入推进此类研究,即:紧紧抓住敏感窗口期训练,推进前庭功能稳定性主动与被动联合训练,科学组织有氧与无氧训练,将抗荷动作训练融入日常训练,积极加强营养、心理、传统医学等多学科综合支持。

邹琳教授通过实验对照得出运动干预技术对及时缓解疲劳状况的发展程度并提高飞行疲劳阈值作用显著。

另一篇针对疲劳判别和对策的文章中从科学监控、休息、物理恢复、心理调节四个领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胡文东教授在文章中结合影响疲劳产生的机制并给出预防疲劳的措施:小睡、预防时差症、改善饮食、体育锻炼。

飞行员训练领域关于飞行疲劳方向国内外学者专家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然而针对民航飞行领域在高原环境执飞、执勤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特殊环境下的飞行任务也是目前国内外的攻克难点,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有更高的科研价值。

民航飞行员身体的机能水平、能量储备、代谢水平、心理与意志品质是实现平安航班的重要保障,外界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体机能水平。

在无法改变外界环境的前提下,人类都是在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从而战胜它。

随着高原机场建设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民航人员投入到高原环境中的民航任务中,所以本研究以此为依托做到提前从理论入
休闲
休闲 休闲大视野
式、贷款流程,坚决遏制不法贷款流程,加大惩治力度,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最后要进一步明确网贷的监督机构的职能,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真正建立完善的网贷监督和监管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大学生网贷的管理机制中形成合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投入。

(三)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网贷主要用于购买高端笛子产品、旅游娱乐、购买服饰以及化妆品等三个方面,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经济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不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风险规避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常常容易陷入网贷的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因而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网贷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消费,正确规避相关风险,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心理和行为进行积极引导,加强消费维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提高自控能力。

此外,要要让大学生主动了解网贷的相关信息和相关法律知识,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或者社会
组织开展的有关网贷及风险的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自身的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分辨能力,在更大程度上降低陷入网贷困境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1]杨青青、杜文昕 、韩璐、马晨蒙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校园贷”的风险识别及其防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18(10)
[2]饶银华《国际关系理论方法构建》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3]银监会令[2016]1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6(8)
[4]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办公厅 教思政厅函[2016]15号 2016(4)
[5]周仪
《网络贷款的法律规制-—以校园网贷为例》330031南昌大学法学院2017(12)
[6]陈德勇 《试论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考试周刊》2017(90):191-191.
上接(第99页)
手开拓科研视野,丰富基础理论建设从而为后期实践运用做准备,力求为丰富民航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大林.高原训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01
[2]余小燕.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9.
[3]陈文聪.高原训练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 [J]山西体育科技.2007.08.27
[4]胡扬.高原训练的多元化发展———从HiHi 到HiLo 再到HiHi +HiHiL[J]体育科学..2010.11.010.
[5]刘坤祥,孙学川.HIF-1基因C1772T 、G1790A 多态性与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关系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7.03
[6]周付涛,孙学川.高原低氧适应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03[7]飞行员体质评价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疗养医学,2009.05(18-5)
[8]飞行疲劳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对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
[9]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基础性抗荷体质高效训练探讨[J] 空军医学杂志 2018.4(34-2)
[10]民航飞行“浅疲劳”区域甄别与运动干预手段研究[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7.28(4)
[11]民航飞行员飞行疲劳体征的判别与安全对策综述[J]实践与探索。

2019.1
[12]飞行疲劳的预防和监测手段[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
基金项目:高原体质体能研究所项目编号:JG2019-14,中央高校教改课题:《客舱武力处置中执勤器械的使用研究项目》编号:E2019079。

挖掘的思政元素是体育礼仪。

接着,需要加强课堂组织管理,体现“强带弱”的分组模式。

然后,灵活思政元素应用,不同的体育内容,体现了不一样的思政元素。

最后,关注课堂“特殊生”“体验成功喜悦”。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思政的成效是无法量化的,但是课堂表现及精神状态与面貌全部都有明显的改观。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在体育教育当中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结合点有很多,不同单元、不同项目都可以深度的细化的挖崛与探究。

以此为社会主义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呈现特色教学案例,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终身体育的理念实现良好的延伸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成伟,吴庆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以“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 2017(36)
[2]回延庆.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一二三四”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4)
[3] 王秀阁. 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9(03)
[4]朱超,李静,柴力达,张强.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19)
[5]多,黎琼.慕课背景下体育院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9(21)
[6]季绍斌.探析高校专业课堂导入思政教学元素要旨——以《英美文学欣赏》课为例[J]. 中国报业. 2018(08)
[7]刘桂萍. 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定位研究[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作者简介:翟彪(1999.7-),男,汉族,籍贯湖北黄冈,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课程思政、体育教育。

上接(第7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