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高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物理高考仿真试题(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一辆汽车在水平直道上以恒定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加速,若在第2秒末时速度达到4m/s,则该汽车的加速度为:
A. 1 m/s²
B. 2 m/s²
C. 3 m/s²
D. 4 m/s²
2、假设地球半径为R,质量为M。
如果将一个物体放置于距离地心2R的位置处,则它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与地面重力加速度g相比如何变化?
)
A. 减少到原来的(1
4
)
B. 减少到原来的(1
2
C. 不变
D. 增加到原来的2倍
3、下列关于物理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所以位移是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B、功率是做功与时间的比值,所以做功是功率与时间的乘积
C、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所以速度变化量是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D、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所以势能是机械能与动能的差值
4、一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动能不变,因为速度不变
B、物体的动量不变,因为速度不变
C、物体的机械能不变,因为势能不变
D、物体的动能不变,因为势能不变
5、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下滑,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该物体到达底端时的速度主要取决于:
A. 斜面的高度和平行于斜面的长度
B. 斜面的高度和物体的质量
C. 斜面的角度和平行于斜面的长度
D. 斜面的高度
6、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相距一定距离,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为(F)。
如果保持电荷量不变,将距离增加到原来的两倍,那么新的库仑力大小为:
A.(F/4)
B.(F/2)
C.(F)
D.(2F)
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速度增大。
B、光的反射定律表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无论入射光线如何倾斜,反射光线总是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C、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改变,只有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
D、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导致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电场和磁场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
A. 在均匀电场中,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B.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由安培定律决定,与电流方向及磁感应强度方向有关。
C. 磁感线从N极出发至S极结束,在外部空间总是闭合的。
D. 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守库仑定律,且该力的方向始终沿两点电荷连线。
2、关于机械振动与波的知识点,以下陈述哪些是准确无误的?(多选)
A. 当简谐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时,其位移为零,但路程不为零。
B. 波动过程中能量传递依赖于介质的存在,而波形本身可以没有实体物质的传播。
C. 声波是一种横波,能够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
D. 光波属于电磁波范畴,无需通过任何物质即可进行传播。
3、在以下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光的干涉现象是由于光波相干叠加造成的
B、光的衍射现象是由于光波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发生偏折造成的
C、光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造成
的
D、全息照片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制作的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题目:
一个质量为(m=2 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斜面的倾角为(θ=30∘),斜面足够长且表面光滑(忽略摩擦力)。
假设重力加速度(g=9.8 m/s2)。
求:
1.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
2.如果物体从静止开始滑下,在第 5 秒末的速度大小。
3.在这 5 秒内,物体沿斜面滑行的距离。
第二题
题目: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x=vt),其中(x)是物体运动的位移,(v)是物体的速度,(t)是时间。
已知物体在(t=2)秒时的位移(x=16)米。
(1)求物体在(t=3)秒时的位移(x1);
(2)求物体在(2≤t≤4)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
(3)若物体的加速度(a)为常数,且在(t=4)秒时的速度(v=4)米/秒,求加速度(a)的值。
第三题
题目: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为F1和F2。
已知
F1的大小为10N,方向向东,F2的大小为15N,方向向北。
求:
(1)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摩擦力f,使得物体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求摩擦力f的大小和方向。
第四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在空气中传播,当它进入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时,光的波长变为原来。
若该单色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8 m/s,求:
的2
3
(1)单色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该单色光在空气中的波长。
第五题
一、计算题
已知一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 m/s),加速度
(a=4 m/s2),求物体在(t=3 s)时的速度(v)和位移(x)。
沪科版物理高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一辆汽车在水平直道上以恒定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加速,若在第2秒末时速度达到4m/s,则该汽车的加速度为:
A. 1 m/s²
B. 2 m/s²
C. 3 m/s²
D. 4 m/s²
答案:B. 2 m/s²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我们知道初速度(v0=0), 终速度(v=4)m/s, 时间(t=2)s。
由加速度定义公式(a=v−v0
t )可以计算得到加速度(a=4−0
2
=2)m/s²。
因此,正确选项
是B。
2、假设地球半径为R,质量为M。
如果将一个物体放置于距离地心2R的位置处,则它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与地面重力加速度g相比如何变化?
A. 减少到原来的(1
4
)
B. 减少到原来的(1
2
)
C. 不变
D. 增加到原来的2倍
答案:A. 减少到原来的(1
4
)
解析:依据万有引力定律,两质点之间的引力(F=G m1m2
r2
),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1,m2)分别是两质点的质量,而(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对于位于地球表面的物
体来说,其感受到的重力加速度(g=G M
R2
);当物体处于距离地心2R的位置时,新的
重力加速度(g′=G M
(2R)2=1
4
G M
R2
=1
4
g)。
由此可见,在距离地心2R处的重力加速度确
实减少到了地表值的(1
4
)。
故选A。
3、下列关于物理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所以位移是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B、功率是做功与时间的比值,所以做功是功率与时间的乘积
C、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所以速度变化量是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D、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所以势能是机械能与动能的差值
答案:B
),所以做功(W=Pt)。
A选项中,位解析:功率是做功与时间的比值,即(P=W
t
移是速度与时间的乘积仅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成立,并非普遍适用;C选项中,速度变化量是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仅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成立;D选项中,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并不能通过机械能与动能的差值来求得势能。
因此,只有B选项正确。
4、一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动能不变,因为速度不变
B、物体的动量不变,因为速度不变
C、物体的机械能不变,因为势能不变
D、物体的动能不变,因为势能不变
答案:A
解析: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所以物体的速度不变。
A选项正确,mv2),速度不变则动能也不变。
B选项错误,因为动量(p=mv),虽
因为动能(E k=1
2
然速度不变,但动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选项错误,因为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而题目中只说明了动能不变,未说明势能;D选项错误,因为动能与势能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题目未提供势能的变化信息。
5、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下滑,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该物体到达底端时的速度主要取决于:
A. 斜面的高度和平行于斜面的长度
B. 斜面的高度和物体的质量
C. 斜面的角度和平行于斜面的长度
D. 斜面的高度
【答案】D.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在顶端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底端的动能。
因此,物体到达底端时的速度只与初始高度有关,而与质量无关。
平行于斜面的长度影响下滑的时间,但不影响最终速度。
6、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相距一定距离,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为(F)。
如果保持电荷量不变,将距离增加到原来的两倍,那么新的库仑力大小为:
A.(F/4)
B.(F/2)
C.(F)
D.(2F)
【答案】A.
【解析】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力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当距离加倍时,即变为原来的两倍,库仑力变为原来的(1/(2)2=1/4),所以新的库仑力大小为(F/4)。
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速度增大。
B、光的反射定律表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无论入射光线如何倾斜,反射光线总是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C、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改变,只有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
D、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导致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带。
答案:D
解析:选项A错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速度减小。
选项B错误,光的反射定律确实表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并未说明反射光线总是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选项C错误,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会发生全反射,但传播方向会改变。
选项D正确,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分解成彩色光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电场和磁场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
A. 在均匀电场中,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B.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由安培定律决定,与电流方向及磁感应强度方向有关。
C. 磁感线从N极出发至S极结束,在外部空间总是闭合的。
D. 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守库仑定律,且该力的方向始终沿两点电荷连线。
答案:A, B, D
解析:
•选项A正确,因为在均匀电场中,电场线指向电势下降最快的方向。
因此,随着沿电场线移动,电势确实会逐渐减小。
•选项B正确,依据安培右手定则,可以判断出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关。
•选项C错误,实际上磁感线是一个闭合回路,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仅从N极到S 极;在磁铁内部,磁感线是从S极到N极的。
•选项D正确,根据库仑定律,两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正比于两电荷量乘积并反比于两者距离平方,且作用力方向沿着两电荷中心连线。
2、关于机械振动与波的知识点,以下陈述哪些是准确无误的?(多选)
A. 当简谐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时,其位移为零,但路程不为零。
B. 波动过程中能量传递依赖于介质的存在,而波形本身可以没有实体物质的传播。
C. 声波是一种横波,能够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
D. 光波属于电磁波范畴,无需通过任何物质即可进行传播。
答案:A, B, D
解析:
•选项A正确,简谐振子在一个完整周期内回到起始位置,因此总位移为0,但由于它经历了往返运动,所以总的路程大于0。
•选项B正确,波动的确需要介质来实现能量的转移(除了电磁波),但是波的形式并不一定要求有实际物质粒子的迁移。
•选项C错误,声波实际上是纵波,这意味着粒子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而非垂直。
•选项D正确,光本质上是由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的电磁波,能够穿越真空环境
而不需依靠其他媒介。
3、在以下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光的干涉现象是由于光波相干叠加造成的
B、光的衍射现象是由于光波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发生偏折造成的
C、光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造成的
D、全息照片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制作的
答案:A、B、C、D
解析:A选项正确,干涉现象是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光波相干叠加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B选项正确,衍射现象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光波偏离直线传播方向传播的现象。
C选项正确,折射现象是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光速变化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D选项正确,全息照片是利用激光产生的干涉条纹记录物体光波的信息,再通过光的干涉还原物体的三维图像。
因此,A、B、C、D四个选项都是关于光学现象的正确描述。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题目:
一个质量为(m=2 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斜面的倾角为(θ=30∘),斜面足够长且表面光滑(忽略摩擦力)。
假设重力加速度(g=9.8 m/s2)。
求:
1.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
2.如果物体从静止开始滑下,在第 5 秒末的速度大小。
3.在这 5 秒内,物体沿斜面滑行的距离。
答案与解析:
解析步骤 1 - 求解加速度
对于沿斜面下滑的物体,可以将其受到的重力分解为两个分量:一个是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分量,另一个是沿着斜面向下的分量。
由于斜面光滑无摩擦,因此只有沿斜面向下的分量对物体产生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
•沿斜面向下的力(F∥=mgsinθ)
=gsinθ)
•因此,加速度(a=F∥
m
代入已知数据计算得到加速度。
解析步骤 2 - 求解5秒末的速度
使用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v=u+at)来确定物体在给定时间后的速度,其中(u)是初速度(本题中(u=0)),(t=5 s),而(a)已经由第一步计算得出。
解析步骤 3 - 求解5秒内位移
at2)来计算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同样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s=ut+1
2
位移,其中(u=0)。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计算这些值。
答案
1.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4.9 m/s2)。
2.在第 5 秒末的速度大小为(v=24.5 m/s)。
3.在这 5 秒内,物体沿斜面滑行的距离为(s=61.25 m)。
通过以上步骤和计算,我们得到了该物理问题的具体答案。
这个过程不仅帮助理解了如何应用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展示了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性。
题目: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x=vt),其中(x)是物体运动的位移,(v)是物体的速度,(t)是时间。
已知物体在(t=2)秒时的位移(x=16)米。
(1)求物体在(t=3)秒时的位移(x1);
(2)求物体在(2≤t≤4)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
(3)若物体的加速度(a)为常数,且在(t=4)秒时的速度(v=4)米/秒,求加速度(a)的值。
答案:
(1)物体在(t=3)秒时的位移(x1)为:
[x1=v⋅3]
由(x=vt)可知,在(t=2)秒时(x=16)米,所以(v=x
t =16
2
=8)米/秒。
[x1=8⋅3=24]米
(2)物体在(2≤t≤4)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为:
[v‾=Δx Δt
]
在(t=2)秒时的位移(x=16)米,在(t=4)秒时的位移(x2)为:
[x2=v⋅4=8⋅4=32]米[Δx=x2−x=32−16=16]米[Δt=4−2=2]
秒[v‾=16
2
=8]米/秒
(3)求加速度(a)的值:
由(v=v0+at),在(t=4)秒时(v=4)米/秒,且(v0=v)在(t=2)秒时为(8)米/秒。
[4=8+a⋅(4−2)][4=8+2a][2a=4−8][2a=−4][a=−2]米/秒²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t),直接代入已知条件求解即可。
(2)平均速度是位移变化量除以时间变化量,先求出(t=4)秒时的位移,再减去(t=2)秒时的位移,最后除以时间差。
(3)利用初速度、末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v=v0+at),代入已知条件求解加速度。
第三题
题目: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为F1和F2。
已知F1的大小为10N,方向向东,F2的大小为15N,方向向北。
求:
(1)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摩擦力f,使得物体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求摩擦力f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
(1)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合力大小:F合= √(F1^2 + F2^2) = √(10^2 + 15^2) = √(100 + 225) = √325 ≈ 18.03N
合力方向:由于F1向东,F2向北,合力方向介于东和北之间,可以使用正切函数求角度。
θ = arctan(F2/F1) = arctan(15/10) ≈ arctan(1.5) ≈ 56.31°
合力方向为东偏北56.31°。
(2)摩擦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由于物体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因此,摩擦力f与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摩擦力f的大小:f = F合 = 18.03N
摩擦力f的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反,即西偏南56.31°。
解析:
(1)首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求出两个力的合力大小。
由于F1和
F2相互垂直,可以直接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合力的大小。
然后,通过计算F2和F1的比值,可以使用反正切函数求出合力与东方向的夹角。
(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因此,摩擦力f必须与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才能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在本题中,摩擦力f的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反,且大小相等,因此可以直接得出摩擦力f的大小和方向。
第四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在空气中传播,当它进入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时,光的波长变为原来。
若该单色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8 m/s,求:
的2
3
(1)单色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该单色光在空气中的波长。
答案:
(1)单色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2×10^8 m/s;
(2)该单色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2×10^-6 m。
解析:
(1)根据题意,单色光在介质中的波长变为原来的23,设原波长为λ,则介质中的波长为23λ。
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v 与波长λ和频率f 的关系为:v = λf。
在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v ’与波长23λ和频率f 的关系同样为:v ’ =23λf 。
由于频率f 在空气和介质中不变,我们可以将两个方程相除,得到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的关系:
v′v =23
λf λf =23。
已知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 ,代入上式得:
v’ =23×3×108m/s =2×108m/s 。
(2)根据v = λf ,我们可以求出单色光在空气中的波长λ:
λ =v f 。
由于频率f 在介质中不变,我们可以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和波长23λ来表示频率f :
f =v′23λ=
3×108m/s 23λ。
将f 代入λ =v f 得:
λ =3×108m/s f =3×108m/s
3×108m/s 23λ=23λ。
解得:
λ = 2×10^-6 m 。
因此,该单色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2×10^-6 m 。
第五题
一、计算题
已知一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 m/s),加速度(a=4 m/s2),求物体在(t=3 s)时的速度(v)和位移(x)。
答案:
物体在(t=3 s)时的速度(v)为(2+4×3=14 m/s)。
物体在(t=3 s)时的位移(x)为(v0t+1
2at2=2×3+1
2
×4×32=6+18=24 m)。
解析: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代入已知数值计算得到(v= 14 m/s)。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1
2
at2),代入已知数值计算得到(x=2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