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暴力”的概念界定-6页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暴力”的概念界定
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以公交车让座事件为典型的社会事件的发生,有学者提出“道德暴力”这一概念。
“道德暴力”现象出现于社会公共视野中,引发了大众的思考。
国内对于类似现象的研究并不完善,涉及“道德暴力”的多是对相关事件的阐述和评论,“道德暴力”并未成为伦理学范畴内的专业性术语。
它作为新兴的词汇,其概念未达成共识,备受争议。
一、“道德”的词义解析
在中国的传统经典里,“道”和“德”是两个词,后来二词连用逐步演化出“道德”这一概念。
“道”最初之义为“四通八达的路”,进而引申为人们行为应当遵守的原则和规范。
在中国哲学范畴中,事物的发生、宇宙的运行都是“道”的体现。
“德”最初之义是“直立行走而前视”,后引申为将心思放正。
“德”与“得”相通,具有“获得”义。
道德指“遵循原则而有所得”。
(一)“道”的词义解析
(1)朝闻道,夕可死矣。
(《论语?里仁》)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4)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七十七章》)
(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极难把握的一个概念。
儒家中所谓的“道”主要指人生之道,是事物的本性和规律。
也可泛指基本原则和行为
应当遵循的准则,“大学之道”的“道”义为“原则、准则”。
道家以“道”为本体,包含了两层意思:若把“道”与事物的产生和宇宙的运行联系起来,“道”则具有“天道”义;另一方面,若把“道”与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联系起来,“道”就具有了“人道”义。
如例(5)中的“道”指顺应自然,无所作为的行事原则。
(6)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许慎《说文解字》)
(7)为政以德(《论语?为证》)
(8)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左传?文公元年》)
古代文献中对“德”的理解也颇为丰富。
例(6)中“德”通“得”,指“获得”。
有学者认为:德者得也,是存善念于心中,使身心得益,也是以善施予他人,而获得道德情感的满足。
儒家经典著作中,“德”偏于“美德”“德行”,如例(7)。
例(8)是对德的具体概括,其内涵相当丰富。
(二)“德”的词义解析
(9)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老子?二十一章》)
(10)万物莫不循道而贵德。
(《老子?五十一章》)
(11)尊德乐道。
(《孟子?公孙丑下》)
(12)道有基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
(《韩非子?解老》)
战国后期,“道”和“德”二词连用,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固定的词语,即“道德”。
“道”“德”二者的内在联系也在例句中体现:“道”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为外在规范;“德”是实行原则而有所得,是转化为
个体心性的内在规范,是“道”的实际体现。
作为一个完整的名词,“道德是行为的原则及其具体运用的总称”[1]。
在“道德暴力”一词中,“道德”更倾向于“以道德之名”义,即以道德的名义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
二、“暴力”的词义解析
(一)“暴”和“力”的词义解析
在《说文解字》中,原有两个“暴”。
一个在“日”部,写作“?”,(“pù”),从日从出,从廾(gǒng)①从米,在文中的注解为“也”[1]。
“日”部的“暴”字,意思极为明显,是指在烈日下,人们双手捧着米晒。
其本义即为“晒”,而后又在语言应用当中引申为“显露”“显示”。
另一个则是属于“”②(tāo)部,作“?蕖保?bào),从日从出,从廾从,其本义为“?M趣也”。
这个“暴”与“”有相近的意思,包含了“急疾”之义,其引申义较为广泛。
(13)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司马迁《报任安书》)
(14)田不以礼,曰暴天物。
(《礼记?王制》)
(15)故强者劫弱,众者暴寡,勇者凌怯,壮者?R幼,从此生矣。
(《吕氏春秋?奢乐》)
(16)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诗经?邶风?终风》)
(17)江水又东津流头滩,其水并峻激奔暴,鱼所不能游。
(苏洵《谏论下》)
古文例句中的“暴”有着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词性:例(13)中的“暴”为“显露、显示”义;例(14)中的“暴”具有“损害、糟蹋”义;例(15)中的“暴”则是“欺凌、侵害”义;例(16)中暴的词性与其他
例句不同,作为形容词,有“突然”义;例(17)中,“暴”也是形容词,义为“急骤的、猛烈的”,用于形容江水的激荡。
除此外,“暴”还用于形容人的本性残暴、行为暴虐。
现代汉语中,“暴”的“晒、显露”义基本淡化,并且为了区分,专门设置了“曝”一字。
《汉语大词典》中,“暴”还有“欺辱、徒手搏击”义。
其“欺凌、侵害”义,更接近现代社会人们对该字的理解。
古汉语中,“力”除了作姓氏之外,主要有以下5种语义:
(18)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诗经?邶风??兮》)
(19)度德而处之,量力而知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
(20)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知而多力。
(《国语?晋语六》)
(21)武常为军锋,力战无前。
(《后汉书?寇荣传》)
(22)今病力,不能胜任郡事。
(《汉书?汲黯传》)
例(18)中,“力”指“气力、力量”。
例(19)中的“力”指衡量“能力”来做事,“力”指“能力”。
例(20)中,“力”为“功劳”。
例(21)中的“力”作动词,解释为“尽力拼搏”,也可释为“努力”之义。
例(22)中的“力”作副词,解释为“甚、非常”。
古文中“力”除上述5种解释外,还有“兵力”义。
在现代汉语中,“力”除了物理概念的解释外,其他释义基本和古代汉字用法相同。
“暴力”一词中,“力”指的是“力量”。
(二)“暴力”的概念分析
“暴力”是“道德暴力”这一新兴概念的直接依托。
《现代汉语词典》对“暴力”的注释:一为强制的力量;二为武装力量的强制性,武力。
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革,无不充斥着“暴力”,暴力的武装革命是具有进
步意义的。
换言之,“暴力”既可以指具有正义感的强制性力量,也能作为可以造成伤害的,具有破坏性的、残暴性的力量。
现实的“道德暴力”行为既可以是符合道德伦理的力量,也可以是违背道德标准的负面行为。
[2]在对“道德暴力”的概念界定中,笔者将“暴力”定义为一种负面的强悍力量,是一种具有伤害性、破坏性的力量。
在社会生活中,学者们把“暴力”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进行定义。
传统的观点是:暴力就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强力打击”[2],是一种有意或被视为有意的行为。
现代学者对传统观点进行了批判并重新概括了该词的定义。
约翰?加尔顿认为“任何使人无法在肉体或是思想上实现他自身潜力的限制”即为暴力,并且将暴力划分为“直接暴力、结构式暴力及文化暴力”。
换言之,暴力是意图导致他人生理或心理伤害的攻击性行为,暴力可以分为行为暴力和精神暴力。
行为暴力既可以徒手实施也可以利用工具,它是可见的,显性的,是一种直接的伤害行为,例如拳脚施暴、杀戮、残害等等肉体折磨。
精神暴力则是具有隐匿性,通过侮辱、讽刺、污蔑等手段对他人给予无形的压力。
无论是行为暴力亦或是精神暴力,都会让受害者遭受到“疼痛”和苦恼。
三、“道德暴力”的概念界定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暴力”一词进入大众的视野是因为一系列公交车让座挨打事件的发生。
对该系列事件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4个特征:1.人们谴责事件当事人的本意是从“正义”出发的,体现了社会成员朴素的道德观念,但是“度”却超出了当事人本身应当承受的范围。
2.在谴责未达成目的的时候,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对行为当事人施
以“拳脚教育”,并且认为该行为是“教育行为”,具有正当性,但实际上是对其实施了行为暴力;另一种则是利用网络,将当事人的行为上传至网络,造成网民的恶意围观,而后再从网络走向当事人的现实生活,通过社会舆论施加压力,即实施了精神暴力。
3.事件的衍生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对事件当事人的生活、工作等等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伤害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
4.事件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纠纷逐渐演变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非组织化的群体激化行为。
道德暴力具有传统暴力的特征,又具有现代社会的特点。
道德暴力是人们基于“道义”和“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通过直接的身体伤害或是诽谤、骚扰、侮辱等方式,要求他人履行“必须”的义务或是终止有违道德标准的行为,是一种几近严苛的道德审判。
注释:
①《说文解字》:廾,竦手也,义为双手捧物,今多用“拱”。
②《说文解字》:,趣也,趣同趋,本义为“疾有所趣也”。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