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旗天山蒙古族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旗天山蒙古族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印象派大师莫奈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1874年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对象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油画、腊笔画和其他绘画展览。
主办人是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的朋友。
这群青年叛逆者的作品,着色怪异,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不随时尚绘画端严人像和宏伟的历史场面。
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群众不但前往讪笑,甚或向画布唾啐。
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
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
一个好讥诮别人的评论家就用此题名挖苦那群画家,称他们为“印象派”。
从经济上着眼,画展完全失败,一张也没有卖出。
但这种新作风的画自此有了名,后来竟响彻全球。
自此之后,印象派作品风魔了千百万人,大家不惜重金争购。
如今,莫奈那一小幅海景至少值200万美元。
莫奈劝他的朋友就用评论家送给他们的诨号做画派名称,以示反抗,并于不久后成为这一画派公认的领袖。
他那壮健的身材、浓密的棕色长发、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蓄须的清秀面庞,处处充满了自信。
他坚持大家继续用同一风格作画,让法国人学习欣赏他们的作品。
他比任何画家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
他说:“光是画中的主角。
”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画“空气的美……但这是不可能的。
”莫奈毕生致力绘画那些不能画的东西,他的精品中有许多是一瞬即逝的美丽景物——持伞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过,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在浪花飞溅岸岩的海景里嗅到空气中的盐味。
莫奈1840年生于巴黎。
不久,全家迁往曼诺第。
他的漫画才能为风景画家布丹赏识。
18岁时,布丹邀他同往户外写生,那时管装颜料刚刚发明,户外写生还是新鲜玩意。
莫奈起初不以为然,后来方知师法自然之妙,认为户外写生确是风景画家最好的作业方法。
他以出售漫画的积蓄,去巴黎学习艺术。
那时莫奈还没有发展他那革命性的印象派技巧。
有好几幅画都获得了官方巴黎沙龙的接受。
1867年夏天,莫奈在创作上有了极高成就。
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和线就融为一体了。
那时还未命名的印象主义画法,就在那年夏天诞生。
普法战争结束后的1871年冬天,他带着妻儿到塞纳河上的阿乡德尔市居住了6年。
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户外写生。
不论阴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内工作。
塞纳河冻封了,他在冰上凿孔置放画架和小凳。
手指冻僵了,就叫人送个暖水袋来。
他在海上美岛沙滩上作画,因大西洋风势疾劲,便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
他以同样刻苦的精神应付生命中的逆境。
1878年,他们的次子米歇尔出世,妻子患重病。
莫奈既要看护病人,又要照顾婴儿和洗衣做饭,还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画,虽然幅幅都是杰作,但所入微不足道。
第二年,妻子溘然长逝。
1886年在纽约举行的画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这是他生命上的转折点:他的作品成为收藏家猎取的对象,自己也成为名人。
1888年连法国也公开承认了他的地位,拟颁赠“荣誉勋章”给他,他忿然峻拒,绝不向传统低头。
1880年的一天,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席芬尼,他和继女白兰在屋后山坡作画。
画的是夕阳下的干草堆。
15分钟后,光线变了,使他无法继续,他大为苦恼,于是叫白兰回家去再拿块画布来,不多时,他不得不再换一块。
著名的“系列”油画就这样地产生了。
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画这个干草堆,出门时带着十几块画布,随光线或天气的改变而一块块地换着画。
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总理克雷芒梭。
当莫奈的目力日渐衰退,常因力不从心而忿怒地把画布割破时。
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理便从内阁办公室赶来劝这位老人。
“画吧,画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会有不朽之作的。
”克雷芒梭没有说错。
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献给法国,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公认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
莫奈使世人学会了新的看法。
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原载美]《读者文摘》中文版,宋长春推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为了画出著名的“系列”油画,莫奈一年里随光线或天气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换画布,画出了不同光线下的干草堆,终于达成目的。
B.1874年在巴黎举办的画展,由于所展出作品的题材都不随时尚,画的都是简朴的日常生活,且着色怪异,下笔粗放,导致完全失败。
C.莫奈充满自信,在画展中的作品广受讥嘲后,仍然坚持继续画展的绘画风格,他的这种不落俗套的创作,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D.在画展遭遇失败后,莫奈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将幽暗的色彩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
E.莫奈以刻苦的精神应对创作中的艰难与生命中的逆境,他曾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以完成创作,在妻子患重病后艰难地维持生活。
(2)根据莫奈的创作经历及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说说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
(6分)
(3)莫奈的事迹给我们传递了哪些“正能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4)文章结尾处写道,“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如何理解塞尚的话?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5分)CE(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给分。
)
(2)(6分)①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1分)②较多考虑总体效果(远观),(1分)较少顾及细节,以粗放的笔法做画,常缺乏修饰;(1分)③重视色彩的使用;(1分,答“着色怪异”不给分)④着重表现某种光线下一瞬即逝的景象(或着重表现某种光线下景物给人的印象)。
(2分)
(3)(6分)①要重视别具一格的创作,重视创新;②要充满自信;③要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④要不畏艰难,以刻苦的精神应对逆境;⑤要善于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自然学习;⑥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每点1分,共6分)
(4)(8分)理解:①莫奈是以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生活,并在自己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1分)②莫奈重视观察光线变化的景物,(1分)并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光线变化下的景物,重视景物给人的印象;(1分)③莫奈正是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不落俗套的作品,从而形成了印象主义的画风;(1分)④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塞尚对莫奈的创作态度与方法的肯定与赞叹。
(2分)启示:只有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其创新才能得到肯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从文中找到表现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语段内容,筛选出属于其特点的相关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
答题区间在第1.第3.第5段,可根据“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采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和线就融为一体了。
”这些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
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3)【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概括莫奈成功的因素的能力。
答题时,应该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莫奈的人物形象与精神,成功的经历等,从文本中筛选出与莫奈成功相关的语句,然后分类概括作答。
可从创作风格、创新精神、刻苦勤奋、善于学习、乐观自信、朋友的相助等角度分析作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传记的题目要能体现传主的精神,答题基本方向有三:一是展现传主人生经历,再现当时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二是展现传主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或平凡的一面,再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表达作者对传主的钦佩之情;三是从传主身上得到关于人生、社会、生命的独特感悟和认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要点全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此题得分的关键。
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
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
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
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
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
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
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
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
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
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B.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E.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
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5分)CD(答C给3分,答D给2分;E给1分;答A、B不给分;E“保全性命”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及独善其身;A“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没依据;B“从而突出了
陶渊明的‘奇才’”错。
)
(2)(6分)①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3)(6分)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4)(8分)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适合。
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病,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
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学习,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卓然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化大革命”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
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
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展,甲成等平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对《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
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
吾取其独到之处,则知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
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对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做定论。
”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
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
他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后来,他又和季美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
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城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
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棚。
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憎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冯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有删改)
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
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
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有删改)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注意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B. 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到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C. 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育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D. 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的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之所以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
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 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进入对《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的研究的。
C. 冯先生读《史记》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D. 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
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E. 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最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6. 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4. C
5. AE
6. 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
从少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勤奋的品格保持了一生。
②潜心研究,实证求真。
如研究中重视文献记载、地面遗迹的调查、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在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
③将国学研究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充满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他和季羡林倡议建立西城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他对开发大西北与研究西域关系的认读等。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项,“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错,文中说冯其庸“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
可以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作答,如抓住文本中第二段冯其庸先生的求学经历“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学习,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
第四段内容:“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对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做定论。
’” 以及文本最后一段和“相关链接②”等内容,分析概括,意思对即可。
点睛: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问,“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要围绕“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作答。
解答时要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郭淮字伯济,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
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曾,从征汉中。
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
渊与备战,准时有疾不出。
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
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
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
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
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①后至,便行大戮。
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
今臣遭唐、虞之世②,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
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太和五年,蜀出卤城。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
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
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
八年,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
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
淮策维必来攻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
进讨叛羌,降服者万余落。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
【注】①防风:即防风氏,大禹时期人物,协助大禹治水。
②唐、虞之世:尧、舜时代。
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
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淮署为门下贼曹署:代理,暂任。
B.故计远近为稽留稽:迟延,拖延。
C.淮逆击之逆:预料,预先。
D.诸将皆谓欲攻西同谓:以为,认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半济而后击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①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