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都、长沙两地城中村改造为例探究城中村文化产业化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它的改造关于一个城市的发展。
本文聚焦于具有城中村特色的文化景点的再造,分析各城市性质与特色制定贴合城市自身发展的改造策略。
从可行性层面分析建造文化景点的初阶方向,同时提出一些文化产业化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文化景点改造;当地特色;商业价值
一、引言
城中村一直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名词,而它的改造也一直被许多人提起。
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之时,政府力求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协调。
[1]本文聚焦于具有城中村特色的文化景点的再造,通过再现小市民的普通生活窥见历史进程中的微小方面,来打造城中村多方位的文化价值。
这便有了本文主要构思的问题,即针对城中村未来,既考虑科学性又考虑成本的改造提升方式。
挖掘城市记忆,不是强硬地揭露城市过度发展的伤痕,而是采用缓和的方式,从理性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改善这种城市特殊区域的问题,使之发展成为具有新的文化活力、成长动力的城中村。
本文的意图是:通过简短分析城中村人口的生存现状、生存前景与期望,帮助他们在脱离城市快节奏发展的“中心偏远处”找到价值所在,并运用更温和的方法让城中村内在价值被外界承认,进而通过有特色的城市人文规划使得其焕然一新。
以成都市红瓦寺街鸳鸯楼等作为例子,从体验、构筑视角分析城中村文化景点再造的可能性。
从文化景点新造、打造城市记忆、历史文化的现实素材等角度发掘城中村文化景点再造中的商业价值,从人文性层面分析建造文化景点的初阶方向,同时提出一些文化产业化的具体建议。
二、问题陈述
城中村文化产业化的可能性?
各个城市的城中村因为城市性质不同也有适应自身的个性化改造方法,如何分类?
从哪些方面进行城中村的文化产业营造?
三、问题研究
(一)类似城中村地带的文化景点改造的可行性
1.客观可行性
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角度来说,这是市容建设、城市规划在城市吸引力、生产力打造方面的客观需要。
城中村的文化景点建设有很多社会和商业价值:旅游、摄影的盈利价值,民俗节日庆典,[2]文化传统活动例如“找寻失落的老物件、找寻五十年前的生活片段”等。
同时,“城中村”本身具有年代性,可作为人类生活发展调研报告的取材地,为社区共筑、文化生态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文化艺术街区的建造提供新思考。
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作为一个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记忆场所,通过表现经典历史场景,进行特定的“旧生活”追忆路线,也留存下了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轨迹。
文化空间不仅与城市综合体存在互利的“共生”关系,还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与经济效益。
[3]
2.主观可行性
从整个城市前进的脚步来说,城中村这种存在于市中心却因为不适应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过渡地带,的确有着某些潜在危险,并且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难题。
但是从人群认可度来说,城中村的居民大部分已经适应了各自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标准,并且可能拥有足够的自我认同感,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渴望优质生活环境的人们。
大体而言,外界定义的所谓“社会认同感”,有时是一个伪命题。
与其说我们应该发掘城中村居民的社会认同感,不如说我们期望打造一种更同理化的人文环境。
生活都是有惯性和记忆存在的,所以我们在探究城中村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过程时,要尽可能避免强加于自身的固有认知;并且应该事先将人群细分开来,分别分析他们的心理以及人群适应城市的能力,来探索城市居民对于城中村文化景点建设的支持度。
(二)给城市定性,并制定各具特色的城中村改造和发展模式
城市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文化旅游型、产业型、发展型、工业型。
不同类型的城市有各自的特点,城中村就像城市中一个大的社区,沿袭了城市的特色。
所以各地的城中村文化景点改造应该连结社区特色,符合本地城市的社会需求。
针对历史悠久的古城,可以着手于“人、文、地、产、景”的前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构筑和营销。
譬如著名历史人物的影响力可以带动居住地附近的旅游业,可将“类城中村”等时代久远的房屋进行适当改造以贴合人物、城市特色进行旅游产业化。
针对工业化的城市,可将市政用地规划所必要的部分进行拆迁,有利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例如地铁修建等等。
在拆建的同时,可在高楼大厦或地铁站设置浮雕,或是竖立有历史遗迹之感的牌匾以融入文化景点的现代标注。
(三)城中村的文化景点改造方向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再造城中村?
这就需要同时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再造社区或者说再造以城中村为主要连接的共同体。
借鉴台湾社区建设的经验,从9 21大地震事件之后,摒弃了之前的“代理操作”,转变为多方协力的社会网络连结。
让社会组织、高校、企业也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让再造社区以及社区建设的一切事务成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关心的身边事。
这种参与感的提升首先体现在可行性之中的“提前告知”,获得居住者的支持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尊重。
其次应该在于参与建设,城中村要改变为一个具有观赏性的文化景点,或者说文化遗留景点,就需要一以贯
以成都、长沙两地城中村改造为例探究城中村文化产业化的可能何 其 四川大学商学院
之地保持生活状态。
不仅需要再现生活场景,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应该不受打扰。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讨论文化建设。
如何让居民们参与到文化景点建设之中呢?就是要让城中村居民根据生活中需要改进的细节进行构思,将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加深情感联结。
借鉴社区建设的一些特点,除开从社区基本要素考虑以外,也应该考虑社区总体营造的多元化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遗景再造的构思:
1.人文教育
巷弄之中的人文教育,首先在“人”,其次在“文”。
要保留人的痕迹,就一定要生活化,具有烟火气息,而不是沦为没有实际内涵的、遍地开花的文化旅游街。
所谓“人”,就应该有人的记忆,通过文化新景点的成立来构筑关于历史的多重记忆。
要让观察的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活的痕迹,就要利用多种感官:
(1)路标、牌匾、驿站——景点记忆、地标记忆;
(2)用水泥做的仿古制字或纸浆工艺——文字记忆;
(3)留声机、CD机、卡带——唱片记忆、声音记忆;
(4)服装料子铺,皮革加工厂和培训班——手工记忆……
而“文”更重要的在于“历史感”。
文化景点所需要的历史感一定是贴合地点特色的,一座城市可以诉说的历史辽阔无比,从中摘取部分作为城中村文化景点的定义就可以丰富这个景点。
例如长沙的太平老街便是在保留巷弄格局下重新整治后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它不仅保留了贾谊故居、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等等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也留存了许多老字号商铺,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等名老字号与众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家入驻。
更由于太平老街的青瓦、屋顶、封火墙、木门窗等传统建筑格局,让人一窥几十年前人们的生活样貌,使得它现在仍然是长沙的经典景点之一。
除“人”“文”两点外值得一提的是,城中村文化景点改造既针对已有建筑的改造加工、赋予价值,又可以发掘多重空间,例如空中仿古花园或地下历史街区。
在城市共生导向之下,对于城市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也是在发掘商业价值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历史街区仍然存在未被发掘的空间——地下。
它的合理规划、发展可以为地面建筑的复兴提供支撑,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改造与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4]同时在吸引游客感官的同时带来立体化的新奇体验。
2.绿色生态化——环境景观、环保生态
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城市都需要生机,绿色植被与生态化建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规划与城市形态可以互相促进,在已有的城中村绿化改革之中穿插文化元素,将绿色景观赋予历史感,营造现场感。
相应地建立城中村绿岛,将硬性水泥地最大化地转化为海绵地面,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的概念,不但满足城中村居民对于绿化的需要,也有利于城市的蓄水和生态循环。
在城市生态空间中穿插文化因素,满足公众对环境、动物、植物等观赏体验和对人文历史了解的双重需要。
高品质的休闲体验感受既来自生态空间里各物种互利、共存的共生关系,[5]又来自对于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所抱有的回溯感,同时更来自城中村居民自身积极参与所形成的城中村生态、文化空间弹性管理。
“身临其境”地让绿色空间变为绿色时空,把时间变成可塑造的元素。
这加深了历史感的同时也是文化景点的一部分,把文化景观塑造得更加丰富,同时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
[6]
3.建筑稳固化
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之前,应该首先与城中村居民沟通,争取获得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建造中途的冲突。
为了保障施工质量与人员安全,应该与有建筑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合作,尤其需要同时关注施工单位的文化景点建筑经历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经历。
通过公开招标来确定值得信赖的施工团队,并在市政建设监督机构下进行确保现住居民安全的改造。
4.当地特色化
如何拥有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这便要求充分挖掘所在地的特色。
以长沙市的超级文和友龙虾馆的场景布置为例,店中装修就是仿照几十年前的城中村生活实景改造。
城中村实景融入现代化建筑的布置之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具有文化特征的装潢与标志。
城中村文化景点的塑造同样也可以纳入店面的设计、装饰之中,甚至可以采纳成为某个品牌的特色设计,在宣传城中村市井生活的同时,也宣传了城市。
这便是城中村文化景点构筑与文化产业化的又一榜样。
与此同时,可以发掘与当地文化匹配的特色生活文化、风俗习惯节日,与旅游应用平台进行合作,推出体验项目。
在地特色中还有吸引游客的历史名人与传说故事等。
城中村居民生活在我们的观察之下,同样他们也是观察城市的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特殊习惯或带有特殊记忆的物件来讲述一段带有特色地域性文化生活的故事。
现存的文献很少提到吸引内生性游客的问题,笔者给予内生性游客的定义就是:已经充分了解、熟悉城中村的居住者或城中村周边的居民。
这些内生性游客已经与城中村有了较为深刻的羁绊和关联,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城中村的了解程度都更加深入。
这一类人群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在地特色”,而将需求点转向了与特色相平衡的新鲜度。
文化景点在城中村的塑造需要让当地居民体会到生活的转变,普通的生活不足以吸引他们,而充满创意感的景点却可以。
他们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能近距离感受到这种传承几代的智慧与习惯,在一成不变之中感受到新奇就是内生性游客最渴望见到的改变。
5.应用衍生化
文化景点的再创造通常伴随着周边复古商业街、文化创意产品的衍生设计以及古街摄影等其他产业价值的挖掘。
如何准确定义文化遗留景色的价值并充分应用也是值得城市规划者思考的问题。
首先,利用城中村独有的地理优势可以进行一些商业街兴建。
在具有保留在地建筑特色的前提下,融合有名的历史人物与古迹改造城中村已有的街道。
街道店铺可以进行多元化排布,既可以保留特殊工艺或民间手艺,例如钟表、琉璃、瓷器等传统手艺工业;又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将流行的时尚品牌、网红打卡地点引入落后地带。
此举可以激发身处城市中心的“城中村”自身的地
(下转179页)
理优势,将文化特色作为一个景点,带来商业生机。
典当铺改造的茶餐厅、书店、咖啡馆经常出没在文化新景点中,曾经城中村居民相聚娱乐的桌子也成为了独立的茶馆。
故地重游但别有一番新体验,这些就是城中村文化景点改造最渴望见到的画面。
与此同时,文化遗留景色再造要求现代化改造,将具有烟火气息的时代生活化场景和现代科技融合。
在以“城市复古记忆”为主要景点打造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运用VR 虚拟现实技术、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等符合当今5G社会发展的科技来丰富对文化景点的认识,同时获得更多维度的体验感。
在具有古典文化气息的改造景点之处仍然有现代发展的踪迹,两者不仅能够很好地融合使得整个景点以及周边建设得到基础技术保障,也是吸引游客的妙招。
这能让大众看到“新”与“旧”之间有趣的碰撞,两者产生的火花就是新奇感,新奇感当然能带来更多的游客。
(四)商业价值评估维度
城中村改造需要考虑成本与发展价值,文化景点塑造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商业价值评估来吸引投资与政策支持。
从城中村的本身价值来看,城中村的规模、人口数目、人口平均收入、对城市贡献的价值都是评估城中村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城中村地理位置;周边人口聚集度;潜在顾客转化程度;周边商圈数量;当地政策支持程度;当地对口投资额度等都是评估商业价值不可或缺的。
四、结语
城中村的改造一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定面对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合理解决的城市普遍问题。
考虑到城中村居民以及城中村整体发展与各自城市规划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既考虑科学性又考虑成本的改造提升方式——城中村文化景点建设。
通过挖掘城中村内在文化价值来创造新的商业新价值和旅游吸引力,本文从可行性与执行方式上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于城中村文化景点建设的商业价值评估以及贴合城市发展的长期分析,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模型构建与考察分析。
■
参考文献:
[1]吴英杰,罗皓.“城中村”改造:寻求城市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协调[J].
乡镇经济,2004(7):33-35.
[2]周超.感知价值视角下传统节庆共生发展“城中村”文化旅游[J].
中国商论,2020(1):205-207.
[3]张如翔.体验经济时代下,文化空间与城市综合体的共生[J].中外
建筑,2019(1):73-75.
[4]谢凯骏.共生导向的城市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江苏:
中国矿业大学硕士论文,2019:4.
[5]文彤,邱以澄.休闲体验视角下城市生态空间的共生优化——以昆
明翠湖公园为例[J].中国名城,2019(11):50-55.
[6]王雪蓓,王凡,陈舒婷.城市形态发展与绿道规划的共生关系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2019(5):235.
作者简介:何 其(2000—),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在读,主要从事管理科学研究。
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求职创业补贴
在校期间,获得过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可以给予求职创业补贴500元;同时将一次性创业补贴的范围扩大到在校生及毕业三年内的学生,标准为1 000元到 5 000元。
(三)税收减免
创业创业主体自主创业的,经过资格审查后,给予一定的扶持与资助,例如:三年内可以每年享受3200元的补助,并可以见面当年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负。
(四)创业培训补贴
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创业创业主体参加相关培训,并可给予适当的补贴。
六、形成“双创”文化
(一)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广大师生、各科研院所等各行业各领域创业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邀请创业导师、创投机构、青年创客等代表,作项目指导和经验分享,吸引创新创业人员的广泛参与。
(二)以创业导师“面对面”“创客沙龙”“参观见学”“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开放日”以及“创客之星”颁奖典礼等活动为主线,主要从政策宣讲、经验分享、成果展示、活动带动、典型激励等方面,为咸阳市创新创业集中呈现一场创新创业文化盛宴,推动双创工作再掀新高潮。
(三)高等院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则是双创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鼓励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
总之,咸阳市在推进创新创业过程中一定要清晰定位当前城市双创发展现状,盲目制定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不仅不能给城市双创带来发展,还有可能会错失发展机会,盲目追从。
咸阳市的优势很多还有土地和劳动优势等,可以进一步提升土地优势,推进咸阳市创新创业的发展。
在推动双创发展的过程中,领导者和决策者首要对对本地区发展现状进行“诊断”,挖掘潜在优势,实现差异发展及优势发展。
同时不断地完善和修改当前计划,实现本市创新创业的动态发展。
■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激发多元主体活力[J].求
是,2015(16):28-30
[2]雍会,张静.新疆创新创业发展与策略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6(30):33-38
[3]赵绚丽.中西部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2):57-58.
[4]孙中博.东北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新挑战与对策[J].中国
管理信息化,2017(20):129-130
[5]戚湧,王静.江苏省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评估[J].科技管理研
究,2017(37):75-81.
基金项目:咸阳发展研究院项目,咸阳市推进创新创业模式研究成果(2020XFZ005)。
作者简介:刘艳妮(1979—),女,汉族,陕西韩城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及创新创业研究。
(上接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