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学原理(第二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
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受 到了很大的教育。”
(二)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看“教育”的三种 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看“教育” 定义
1.广义的和狭义的“教育”定义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 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 (三) “教育”的词源学考察
1.中文语境中的“教育”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君子有三 在我国,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尽心上》 在我国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 俯不怍(zuo)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 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 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
2.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 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把“教育”看成是在外力 的影响下,促使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的和自觉的 转变过程,这种过程追求的是一种符合社会理想和人生理 想的善的价值方向。
(四)历史上经典的“教育”定义 历史上经典的“教育”
1.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 柏拉图: 什么是教育? 柏拉图 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 “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 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 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 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 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 “ ” 喻将教育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 “ ” 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2)甲骨文的“教”,像大人画一些文字教小孩子 记认的现象。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 “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 ” “ ” 木棍或草杆)。记认不清,就小施惩罚,这就是“教”。 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 “ ” 训诲等义。 关于“教”的意思,《中庸》解释为“天命之为性, 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教的目的是帮助人踏上人间 正道,走正确的人间道路。 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人 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学做人,成为合格的 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 义。
荀子解释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解释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上所施, 东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 养子使作善也。 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词,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两千年 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从大量的历史 文献来看,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 文献来看,在20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 两个词。 世纪初 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 世纪初, “教”与“学”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 取代传统的“ 并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取代传统的“教”与“学”,并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4.裴斯泰罗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 裴斯泰罗齐: 裴斯泰罗齐 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 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 发展。 发展。” 5.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 斯宾塞: 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 斯宾塞 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 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6.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杜威 即经验的改造” 即经验的改造”。 7.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 巴格莱: 巴格莱 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 些知识的过程, 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 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8.爱因斯坦 什么是教育 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 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爱因斯坦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就是教育。
2.夸美纽斯:“我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 夸美纽斯: 我已经知道,知识、 夸美纽斯 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 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 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 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 得的。 实际上, 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 实际上 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 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3.福录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 福录贝尔: 福录贝尔 我觉醒中的、 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 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 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 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 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 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2.英语语境中的教育概念 英语语境中的教育概念 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 “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education” ,起源于拉丁文 引出”的意思,指采用一定的手段, “educare ”,是“引出”的意思,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 , 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其实,education这个词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早期才与 其实 这个词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早期才与 business、science、development等一起获得现在一般通用的意 、 、 等一起获得现在一般通用的意 成为人们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 义,成为人们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在此之前 人们讨 成为人们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 在此之前,人们讨 论现在一般所谓的教育问题运用的是nurture(培育 、rear(养育 、 培育)、 养育)、 论现在一般所谓的教育问题运用的是 培育 养育 bring up(抚育 、breed(养育 、train(训练 等。这些词的原意都不 抚育)、 养育)、 训练)等 抚育 养育 训练 是指称人类教育活动的,而是指称植物栽培或动物饲养的 可以认为, 而是指称植物栽培或动物饲养的。 是指称人类教育活动的 而是指称植物栽培或动物饲养的。可以认为 这些源自生活的概念的使用典型反映了英语传统社会对儿童和儿童教 育问题的古老观念:把儿童比喻成植物或动物 把儿童比喻成植物或动物,把儿童的成长比喻成植 育问题的古老观念 把儿童比喻成植物或动物 把儿童的成长比喻成植 物的生长或动物的发育,所谓儿童的教育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 水分、 所谓儿童的教育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 物的生长或动物的发育 所谓儿童的教育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水分、 食物和爱护” 由于受宗教原罪说的影响 把儿童的疾病、 由于受宗教原罪说的影响,把儿童的疾病 食物和爱护”;由于受宗教原罪说的影响 把儿童的疾病、死亡都看成 是赎罪,养育的方法就是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惩罚 养育的方法就是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惩罚;儿童并不被认为有 是赎罪 养育的方法就是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惩罚 儿童并不被认为有 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被普遍地看作 小大人” 而被普遍地看作“ 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而被普遍地看作“小大人” ;能够或适宜提 供这种服务的是父母而不是教师,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是家庭而不是学校;教育问题就是 供这种服务的是父母而不是教师 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教育问题就是 的问题。这些概念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它们的意义是每 “育儿方式 ”的问题。这些概念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它们的意义是每 一个家庭主妇都懂得的。 一个家庭主妇都懂得的。
(2)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 “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 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 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教”
对甲骨文中“教”的理解关键在左上部的两个“叉 叉”。关于“叉叉”的解释有很多种。(1)在现代汉语 中,形状为“叉”的符号读为“yao”,《辞海》解释其意 思是“卦词”,表明“教”是帮助孩子学习占卜算卦的知 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叉” 的图形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即代表用来占卜的工具龟甲的 裂纹。 “教”有占卜算卦的意思,这表明教已经涉及到人生 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 一般认为甲骨文“教”字的右半部分表示鞭子,暗示 着体罚,代表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惩罚。原始社会 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一种考验,还有通过 抽打身体以催醒人心灵的意思。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 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第二讲 教育的本质
一、 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1、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
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又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例如,“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 又例如,“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应该教育孩子自立、自 强和自尊。”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洞穴喻”的解读 洞穴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 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 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 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 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 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 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 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 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 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 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 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 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 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 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不过柏拉图认为,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 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 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便明白:“造成 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 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 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 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 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 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受 到了很大的教育。”
(二)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看“教育”的三种 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看“教育” 定义
1.广义的和狭义的“教育”定义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 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 (三) “教育”的词源学考察
1.中文语境中的“教育”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君子有三 在我国,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尽心上》 在我国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 俯不怍(zuo)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 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 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
2.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 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把“教育”看成是在外力 的影响下,促使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的和自觉的 转变过程,这种过程追求的是一种符合社会理想和人生理 想的善的价值方向。
(四)历史上经典的“教育”定义 历史上经典的“教育”
1.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 柏拉图: 什么是教育? 柏拉图 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 “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 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 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 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 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 “ ” 喻将教育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 “ ” 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2)甲骨文的“教”,像大人画一些文字教小孩子 记认的现象。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 “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 ” “ ” 木棍或草杆)。记认不清,就小施惩罚,这就是“教”。 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 “ ” 训诲等义。 关于“教”的意思,《中庸》解释为“天命之为性, 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教的目的是帮助人踏上人间 正道,走正确的人间道路。 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人 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学做人,成为合格的 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 义。
荀子解释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解释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上所施, 东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 养子使作善也。 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词,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两千年 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从大量的历史 文献来看,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 文献来看,在20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 两个词。 世纪初 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 世纪初, “教”与“学”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 取代传统的“ 并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取代传统的“教”与“学”,并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4.裴斯泰罗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 裴斯泰罗齐: 裴斯泰罗齐 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 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 发展。 发展。” 5.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 斯宾塞: 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 斯宾塞 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 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6.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杜威 即经验的改造” 即经验的改造”。 7.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 巴格莱: 巴格莱 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 些知识的过程, 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 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8.爱因斯坦 什么是教育 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 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爱因斯坦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就是教育。
2.夸美纽斯:“我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 夸美纽斯: 我已经知道,知识、 夸美纽斯 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 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 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 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 得的。 实际上, 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 实际上 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 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3.福录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 福录贝尔: 福录贝尔 我觉醒中的、 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 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 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 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 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 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2.英语语境中的教育概念 英语语境中的教育概念 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 “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education” ,起源于拉丁文 引出”的意思,指采用一定的手段, “educare ”,是“引出”的意思,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 , 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其实,education这个词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早期才与 其实 这个词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早期才与 business、science、development等一起获得现在一般通用的意 、 、 等一起获得现在一般通用的意 成为人们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 义,成为人们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在此之前 人们讨 成为人们讨论教育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 在此之前,人们讨 论现在一般所谓的教育问题运用的是nurture(培育 、rear(养育 、 培育)、 养育)、 论现在一般所谓的教育问题运用的是 培育 养育 bring up(抚育 、breed(养育 、train(训练 等。这些词的原意都不 抚育)、 养育)、 训练)等 抚育 养育 训练 是指称人类教育活动的,而是指称植物栽培或动物饲养的 可以认为, 而是指称植物栽培或动物饲养的。 是指称人类教育活动的 而是指称植物栽培或动物饲养的。可以认为 这些源自生活的概念的使用典型反映了英语传统社会对儿童和儿童教 育问题的古老观念:把儿童比喻成植物或动物 把儿童比喻成植物或动物,把儿童的成长比喻成植 育问题的古老观念 把儿童比喻成植物或动物 把儿童的成长比喻成植 物的生长或动物的发育,所谓儿童的教育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 水分、 所谓儿童的教育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 物的生长或动物的发育 所谓儿童的教育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水分、 食物和爱护” 由于受宗教原罪说的影响 把儿童的疾病、 由于受宗教原罪说的影响,把儿童的疾病 食物和爱护”;由于受宗教原罪说的影响 把儿童的疾病、死亡都看成 是赎罪,养育的方法就是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惩罚 养育的方法就是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惩罚;儿童并不被认为有 是赎罪 养育的方法就是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惩罚 儿童并不被认为有 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被普遍地看作 小大人” 而被普遍地看作“ 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而被普遍地看作“小大人” ;能够或适宜提 供这种服务的是父母而不是教师,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是家庭而不是学校;教育问题就是 供这种服务的是父母而不是教师 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教育问题就是 的问题。这些概念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它们的意义是每 “育儿方式 ”的问题。这些概念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它们的意义是每 一个家庭主妇都懂得的。 一个家庭主妇都懂得的。
(2)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 “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 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 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教”
对甲骨文中“教”的理解关键在左上部的两个“叉 叉”。关于“叉叉”的解释有很多种。(1)在现代汉语 中,形状为“叉”的符号读为“yao”,《辞海》解释其意 思是“卦词”,表明“教”是帮助孩子学习占卜算卦的知 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叉” 的图形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即代表用来占卜的工具龟甲的 裂纹。 “教”有占卜算卦的意思,这表明教已经涉及到人生 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 一般认为甲骨文“教”字的右半部分表示鞭子,暗示 着体罚,代表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惩罚。原始社会 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一种考验,还有通过 抽打身体以催醒人心灵的意思。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 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第二讲 教育的本质
一、 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1、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
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又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例如,“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 又例如,“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应该教育孩子自立、自 强和自尊。”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洞穴喻”的解读 洞穴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 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 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 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 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 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 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 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 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 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 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 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 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 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 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不过柏拉图认为,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 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 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便明白:“造成 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 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 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 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 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 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