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规则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
JI A O Y U G U A N L I
高校规则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聂蕴
摘要:高校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下,高校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充分发挥高校规则意识培育价值,是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基于此,从师生两方面着手,概述高校规则意识概念和现状,分析高校规则意识教育面对的问题,提出规则意识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规则意识;教育路径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高校学生规则意识不足
的新闻。

高校学生规则意识需得到重视,同时也应加强教师
的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教育路径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规则意识概念和现状
(一)高校规则意识概念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膀上肩负着建设国
家的伟大使命。

所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培养十
分重要,大学生拥有何种规则意识会影响社会秩序发展。


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也需要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成为学
生的榜样。

规则意识简单来说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国家法
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学校管理制度等规则的认知、认同
与遵守。

高校规则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对未知规则的了解,并
内化外在规则于心,外化内在规则价值于行的过程。

简单来
说,是将他律转化成自律的一个过程[1]。

(二)高校规则意识现状
1、学生个性化特征显著,缺乏社会担当。

当下高校学
生最主要的特点是个性独立张扬,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先考虑
自身利益。

在社会激烈竞争下,希望表达自身渴求并获得社
会认可,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个体需求,但当这种需求太过
迫切,仅以自我为中心时,便会淡化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和义
务,进而破坏社会规则。

另外,因为学生缺乏社会担当,所
以在现实中能看到一些大学生违背道德的行为,知行背离,
最终导致道德践行落后于道德认知的情况。

2、教师规则认同认知不同,教学方式单一。

在互联网
背景下,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能够为高校教师所了解,其中
一些不良思想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虽然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
法律知识,但一些教师的法治意识却并未得到同步提升。


方面,在社会法治权威尚未完全建立的现实下,某些高素养
的教师对法律缺乏必要的认同感和正确认知,甚至做出一些
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在教育学生规则意识的时候
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
不佳。

二、高校规则意识教育面对的问题
(一)师生规则认知系统性不足,认知有待强化
规则意识形成的基础是规则认知,拥有强规则意识的人
对规则会有具体、系统的认知。

规则的认识源于生活、工作
和学习,对高校师生来说,其规则水平参差不齐,系统性不
足,认知有待加强。

高校师生对规则内容的认识,法律法规
认知要低于道德规范、学校规则等。

因为在高校教育学习中
经常接触的是道德规范、学校规则等,而对法律法规的教育
则集中于高校思政教育课,不平衡的认知培育使高校教师认
知系统性不足,仍需强化。

(二)不规则行为时有出现,行为仍待增强约束
规则行为是高校规则意识强弱直观的表现,教师和学生
遵守规则的行为并非天生的,而是在规则意识的作用下形成
的,广义规则涵盖了规则行为与不规则行为。

不规则行为就
是违反规则的行为,该行为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
会,虽然有许多教师和学生敢于创新、努力探索的身影,但
也有一些违规行为频繁爆出的新闻。

对于一些横穿马路、翻
越栏杆、破坏绿化、乱扔垃圾等不规则行为仍待增强约束[2]。

(三)部分师生知行不一,遵守规则缺乏主动积极性
规则意识主要通过遵守规则的行为来体现,对遵守规则
行为进行考量,能看出部分师生的规则认同是否转化为规则
行为,且转化程度怎样。

规则只有被遵守,才能发挥其价
值。

就相关调查来看,大部分人能正确认识规则的作用,但
是在遵守规则的行动中却往往不能与认知相匹配,从而出现
知行不一表现,遵守规则缺乏主动积极性。

三、高校规则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思政课堂为载体,加强规则认知系统性
高校思政课是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的
过程中,不单单能提升学生规则意识,还能强化教师规则意
识,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能帮助学生在认知上建立起完整的规则意识系统。

高照明教
授曾言:“人们现象中的行为越轨意识,不过是内在精神世
界状态的具象化。

”因此,只有建立起学生对规则的正确认
JI A O Y U G U A N L I
教育管理
识,才能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规则并自觉遵守[3]。

教师要在自身认同认知规则的基础上,制定规则意识教学计划和方案。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让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公民享有的权力与需履行的义务,懂得各类行为会导致的后果和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并且,在教授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升其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需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举案例、组织讨论等方式给学生讲解社会新闻,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明白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规则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宿舍文明规范、教室课堂规则、校园文明行为规范,让学生深刻了解自己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从而积极改正,自觉遵守规则。

思政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主动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了解学生不遵守规则的原因,针对学生的困惑,用严谨、科学、有逻辑的思维来为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师言传身教,发挥引路者榜样作用
高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其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方面,教师强化自身规则意识,提升规则认同认知,创新规则教育方式的行为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借由规则进行管理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导向标。

首先,教师表现出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与态度本身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教师要先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规则行为问题,主动认错,积极改正,然后再通过和学生的语言交流、行为指导来感染和引导学生,让其不知不觉地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规则意识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不光有学习,还有生活方面,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生活中时刻发挥榜样与熏陶作用[4]。

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管理学生也要遵守规则。

教师日常管理的公平公正对学生规则遵守的态度和行为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大学生日常教学规律为规则之治,需从管理细节入手。

如,在日常学习中要完善学习成绩评分规则,在评奖评优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依照评奖评优的制度规则来开展,从而保证其公平公正。

在经济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经济诚信行为,包括学生缴纳学费、申请贫困生补助等情况,学生在创业就业和人际关系交往中的规则遵守情况也需予以关注。

(三)知行合一全程管理,激发遵守规则主动积极性针对高校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存在的知行不一、行为无法匹配认知、遵守规则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规则意识教育有效路径。

第一,突出专业特点。

高校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不同,各专业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展主题多样、形式自定的规则意识主题教育班会。

各专业在交流中思考每个领域的规则,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树立规则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主动积极地遵守规则。

第二,贯穿高校教育全程。

规则意识教育可依照学生的不同年级来选择不同主题。

如,入学教育主要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让学生能在
进入大学后养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和习惯。

在考试前,可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弊的危害性,从而自觉遵守考试规则。

在写作论文的时候,教师可给学生举例学术抄袭行为,强调剽窃、抄袭的危害,规范学术创作行为。

学生毕业的时候,可对学生进行社会规则意识教导,让学生能将大学养成的规则意识带到社会上,成为守规则的公民[5]。

第三,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形式。

规则意识的教育的形式不拘于单一一种,可以是演讲、辩论赛,也可以是自学、小组讨论,还可以是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或者团课、党课等。

根据不同的规则主题来采取不同的形式,以优化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效果。

在强化规则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印象,形成坚定的规则意识和守则信念。

(四)结合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活动实践深化规则认知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规则意识教育不单单要借助第一课堂来进行,还需结合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活动实践为推动力深化规则认知。

社团活动的特点是专业性和目标性,学生参与积极,有助于将单一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

学生社团作为一个组织单位,要发挥深化学生规则认知的作用,可以在制定社团规则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投票选择社团的社长和各部长,并自由发表意见一同制定社团规则,在实践中严格遵守该规则,同时也要承担违反规则的风险。

结语
加强规则意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形成良好培育体系,为高校培养全方面人才的坚实基础。

高校可积极探索规则意识教育有效路径,以思政课堂为载体,加强规则认知系统性。

教师言传身教,发挥引路者榜样作用。

知行合一全程管理,激发遵守规则主动积极性。

结合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活动实践深化规则认知等来推进学生规则意识养成与规则行为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崔桂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4):19-20.
[2]张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1):48-51.[3]邹欢艳.谈习近平青年观视角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5(03):25-28.[4]付凯利.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6(03):134-135.[5]杨晔.论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J].内江科技,2017,38(11):127+137.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师生共同体理念的高校规则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503。

作者简介:聂蕴(199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赫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