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14)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14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方面是 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当时的 心境(情趣)、影响心境的主客观因素等。
创作背景往往是解答试题的参考因素,考生在答题时如果不顾及 这一因素,就可能使答案失之偏颇。
作者的创作意图指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或者说创作这部 作品的用意是什么。
考生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养成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习惯,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了解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
考生在答题时,有以下技巧可供参考: 1.依本探源,奠定根基。
“依本探源”就是考生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 中心句、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句、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词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 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对作品进行探究式的解读。
2.内引外联,不漏信息。
“内引外联”就是考生利用命题人在文本中提供的作者资料与相关背景等信 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知作者的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发掘作品的丰富 意蕴。
3.关注现实,合理联想。
文学创作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是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 而创作的。
因此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时,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尤其要注意联系当时的社 会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藤
鲍尔吉·原野【注】
1.“藤是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树似根。
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
但是藤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
植 物 里 的 猴
藤是植物里的猴子,它想去一切地方。
藤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
猬的洞。
藤在悬崖边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
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
树像士兵一样 辈 子 没 往 前
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走过一步”生
藤直不起腰,它须要挂在什么东西上。
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
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 动 形 象 地 展
肩膀。
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
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 示 了 藤 自 由
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
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蔓延的特点。
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接近刀斧,树一旦刚劲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卧,
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
藤是明白人,树成了材也不过是
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
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
2.“藤直
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不起腰……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碜,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
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 向上爬”表现
滑,不开花。
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
花开过,花瓣被风揪走,被流水偷走,花 了 藤 的 善 于
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
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 借 力 ;“ 藤 好
的梅兰芳。
藤没有开花的基因,也罢,不开就不开。
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 奇 心 重 … …
的茨岗女人。
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蛛网”表现了
因此,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
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 藤 的 好 奇 心
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
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做什么?融洽。
黄宾虹把笔墨最高 重。
境界称为“融洽分明”。
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
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
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
3.“藤被
一种皴(cūn,国画的一种技法)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
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
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
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
毛笔的线 事 … … 就 这
——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 么办了”表现
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
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
了藤的无为。
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
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
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
大野为大文。
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
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
4.“藤不
求纠结而自纠结。
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而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 开 花 … … 坚
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
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韧不拔”表现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
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 了 藤 安 于 寒
汪汪的黄。
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 碜,追求坚韧
虫的共生体。
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
藤是高加索山民采 不拔的精神。
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原文有删改)
【注】鲍尔吉·原野:中国当代作家,蒙古族。
作者借藤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
【答案】示例一 我们要像藤一样保持一种好奇心,拥有一种探索和冒险精神。
随着年龄
的增长,很多人失去了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探索,我们如果想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就要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作品的
示例二 我们要像藤一样善于借助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自我。
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 创作背景:指
限的,我们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完善自己,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可以 作 品 写 作 的
借助阅读,丰富我们的阅历,提高我们的能力,增强我们的修养;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智慧 背 景 和 反 映
和力量,提升自我;还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我们的工作。
的年代以及
作者写作时
所处的时代
和处境、情趣
作品的创 作意图:指作 者创作作品的 动机和态度 等。
探究作者 的创作背景和 创作意图的方
1.借助文 本探究背景、
2.借助文 后的解释以及 题干的信息。
3.借助文 内信息联系自 己的生活。
一、(2017—2018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猪头李 许宗耀
金堤上有个劁猪匠,姓李,人称猪头李。
在金堤及金堤周围的村落,猪头李的一句话对一头猪的命运 有绝对的决定权。
劁了的,活个一年两年便被宰了;留着的娶妻或生子,能活个十年八载。
猪头李到哪村劁猪,小猪仔叫唤,小孩子也围在周围叫唤,抢猪蛋子不说,还喊“猪头李”,猪头李 也不恼,照样给猪蛋子。
孩子抢了猪蛋子,撒上盐,用麻叶包几层,放柴火锅底烧,麻叶烧焦取出来,剥
开,猪蛋子外焦里嫩。
猪头李当时很受孩子待见。
一个夏天,猪头李游村串乡来到金堤外毛庄。
毛庄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身,流
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
干完活,天已擦黑,有一个人过来拍拍猪头李的肩膀说:毛司令叫你。
毛司令是金堤一带的土匪头儿,
有百十号人、几十杆枪,跟豫北最大的土匪头儿王三祝是换帖朋友,在金堤是人见人怕的人物。
猪头李收 拾好东西,来到毛司令家。
毛司令见面就哈哈笑:兄弟,你可来了,酒席我已经摆好了,我儿子从市里捎 来的马家烧坊的好酒“一马平川”,今个儿可得喝醉了!
原来毛司令是惦记猪蛋子!毛司令打小就爱吃猪蛋子,尤其爱吃撒上盐用麻叶包着锅底烧出来的猪蛋 子。
猪头李的爹劁猪的时候,毛司令没少和同伴抢猪蛋子。
当即安排人去烧猪蛋子,四五个人就喝开了。
约莫近三更时分,几个人都已酒气醺天。
毛司令说:五 子,喊几个兄弟起来,干活。
又拉住猪头李说:兄弟,今个儿让你开开眼,见埋过活人吗?
没……没见过,我胆小,就不去了。
猪头李说。
你哪天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还怕啥!今个儿让你看看兄弟的营生! 月黑风高,毛司令带队,十来个人,有四个人抬着一个麻袋,一起来到庄外土岗深处。
兄弟,见过倒栽葱吗?毛司令问。
倒栽葱是一种埋活人的法,很残酷。
挖一个竖直及腰的圆洞,将人头朝下放入,漏屁股在外,用土埋 实,待人一放屁,齐了,人被活活憋死。
猪头李说:毛司令,天这么黑,我也看不清,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天也晚了,听兄弟的。
毛司令吩咐抓紧挖坑。
挖好一个二三尺的深坑,从麻袋里倒出一个汉子,汉子 双手反剪绑着,嘴里塞了破布,被一脚踹到坑里。
等等,既然埋他,让他睡舒服些。
猪头李边说边跳到坑里。
没想到你操刀的还这么磨叽。
毛司令嗤笑道。
猪头李扶正汉子的头,顺势塞眉头下一个大坷垃,一拍汉子的屁股,说,趴好!顺势一摸汉子反剪的 手,湿水细麻绳拴着,偷偷拔出劁猪刀,猛往中间一划,绳嘣地开了,汉子含糊地叫了一声。
猪头李,你在劁人呢!众人笑道。
我看人死了没,掐了一把。
猪头李也笑道,爬出坑,和众人一起埋土,将地面摊平,回去睡觉。
第二天,猪头李照样劁猪。
一直过了几年,也没听说被埋汉子的事。
反正那时候死个人如同死个狗死个鸡,没多大声息。
后来, 解放军从太行山南下。
毛司令带领一帮人企图抵抗,全被剿灭。
猪头李想起被埋的汉子,不由地叹息:活 不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1948 年,工作组进村,队长姓韩,是一个高大的汉子,见有人劁猪,非常激动,一问旁人,劁猪人是 猪头李,急忙上去拉住猪头李:你认识我吗?
猪头李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认识。
韩队长伸出右手,手背上有一道十来厘米的疤痕:这个伤疤是你划的! 猪头李还是一脸茫然:领导,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后来,成立农会,韩队长让猪头李当主任。
猪头李说:我斗大的字儿不认识一个,让别人当吧。
猪头 李怎么推辞也推辞不掉,当了副主任。
再后来,县里成立农畜牧委员会,在韩队长的推荐下,猪头李作为 畜牧稀有人才去上班,成了公家人。
我见到猪头李时,是在他们村驻队,他早已从畜牧局副局长位子上退 下来,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滴拉着哈喇子。
这时,要有人说他就是猪头李,劁猪时身手如何矫捷,年轻人一定认为是讲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猪头李从年轻时劁猪的辉煌时光到年老退休时的悠闲惬意。
猪头李虽是劁猪出身,却能 坐上畜牧局副局长位子,凭借的不仅是他的奇遇、善心,还有他的能力。
B.猪头李虽是操刀者,但却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毛司令残酷的倒栽葱埋人法,让猪头李不敢 目睹,只好推说晚上看不清,其实是因为太胆小,没见过那样的场面。
C.文中细节描写比较成功,比如猪头李给汉子眉头下垫坷垃,这样就可以让汉子有口气,松了手可以 支撑身体,慢慢弓身体,可以爬出来。
韩队长的逃生复活也就合情合理。
D.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无轰轰烈烈的奇遇,但却有高尚的 品质。
猪头李的升迁、毛司令的死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
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毛庄”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滴拉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
意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2018 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四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 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
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
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 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 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 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 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 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了。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 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 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大顿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 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 肥抛撒匀净。
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 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 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 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B.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C.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D.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2.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 在哪里。
一 1.B
【解析】 B 项,“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只好推说”理解错误,由后面的情节可知,猪 头李是因为善良,不忍看活埋人的残酷,想给被埋的人一个逃生的机会,所以才说“还是挖个坑扔里 算了”。
2.①渲染毛庄荒凉阴森的环境,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这样的环境正是土匪藏身出没之地。
②为下文 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在这样的环境中,晚上更加阴森可怕,发生土匪活埋人和被埋人逃生的事情合情合 理。
③烘托人物性格。
在这可怖的环境及事件面前,猪头李能够机智果断地给被埋人留下活口,足见他 的胆量和智谋。
3.①这样的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猪头李经历了年轻时的风光、能干,到老年时在家养老,悠闲惬 意,滴拉着哈喇子更真实地写出他的老态。
②使情节更加完整。
小说围绕猪头李这一主要人物展开描 写,情节上始于他的年轻力壮、风光无限,结于他的年老状态,让读者看到他完整的一生。
③使主题 更加鲜明。
小说结尾写猪头李在家养老,衣食无忧,不用为生计再干以前的营生,没有一颗善 心就不 会有今天的惬意。
【解析】 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角度作答。
猪头李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 而如今在家养老滴拉着哈喇子,真实地写出了他的老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让读者看到他完整的一 生,使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好人有好的结局。
二 1.B
【解析】 A 项,“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不恰当,这一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C 项, “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D 项,“欲抑先扬”表现手法分析不对,对北国春风使用 的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2.①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轻柔的江南春风。
②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 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
3.①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
②用轻柔 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
③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为怀念北国的春风, 突出文章主旨。
【解析】 文末提到江南春风,照应开篇提到的南国春风,也写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从“怀念江 南的春天”到“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作者深深为北国春风所震撼,感情倾向发生了变化。
北国南国的春风进行对比,使文章的主旨更明确。
作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对比烘托,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 歌颂了北国春风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 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