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练习1:4.5.2线段的长短比较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D是线段AC的中点,假设AB=10cm,BC=4cm,那么AD的长为〔〕
A.2cm B.3cm C.4cm D.6cm
2.点A、B、C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假设BC=2,那么AC等于〔〕A.3 B.2C.3或5 D.2或6
3.线段AB=16cm,O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O的中点,N是BO的中点,那么MN=〔〕A.10cm B.6cm C.8cm D.9cm
4.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假设CB=4cm,DB=7cm,且D是AC的中点,那么AC的长等于〔〕
A.3cm B.6cm C.11cm D.14cm
5.某列绵阳⇔成都的往返列车,途中须停靠的车站有:绵阳,罗江,黄许,德阳,广汉,清白江,新都,成都.那么为该列车制作的车票一共有〔〕
A.7种B.8种C.56种D.28种
6.如图,共有线段〔〕
A.3条B.4条C.5条D.6条
7.如图,图中共有〔〕条线段.
A.5 B.6C.7D.8
8.如下列图,直线l、射线PQ、线段MN中能相交的是〔〕
A.B.C.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9.如图,点B是线段AC上的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假设AB=4cm,AC=10cm,那么CD=_________ cm.
10.如下图,可以用字母表示出来的不同射线有_________条,线段有_________条.
11.如图:在A、B两城市之间有一风景胜地C,从A到B可选择线路①“A→C→B〞或线路②“A→B〞,为了节省时间,尽快从A城到达B城,应该选择线路_________,这里用到的数学原理是_________.
12.如图,假设C为线段AB的中点,D在线段CB上,DA=8,DB=4,那么CD的长度是
_________.
13.如图,BC=AC,O是线段AC的中点,假设OC=1cm,那么AB=_________.
14.在一条直线上取A、B、C三点,使得AB=9厘米,BC=4厘米,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OB= 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15.C为直线AB上任一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试探究MN与AB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16.如图,E、F分别是线段AC、AB的中点,假设EF=20cm,求BC的长.
17.如下图,C、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且AD=4,求AB的长.
18.如图,AB=12cm,点C是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
19.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7:13,D为CB的中点,DB=9cm,求AB的长.
20.如图:点A、C、E、B、D在一直线上,AB=CD,点E是CB的中点,假设AE=10,CB=4,请求出线段BD的长.
21.如图,线段AD=10cm,线段AC=BD=6cm.E、F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求EF的长.
22.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线段AB=10cm.
〔1〕假设在线段AB上有一点C,且满足AC=4cm,点P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BP长.
〔2〕假设点C在直线l,且满足AC=5cm,点P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BP长.
23.如图,点B是线段AC延长线上一点,AC=8,OC=3.
〔1〕求线段AO的长;
〔2〕如果点O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AB的长.
24.:线段AB和BC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AC=6.4cm,BC=3.6cm,求线段AC和BC的中点间的距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D是线段AC的中点,假设AB=10cm,BC=4cm,那么AD的长为〔〕
A.2cm B.3cm C.4cm D.6cm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由AB=10cm,BC=4cm,可求出AC=AB﹣BC=6cm,再由点D是AC的中点,那么可求得AD的长.
解答:解:∵AB=10cm,BC=4cm,
∴AC=AB﹣BC=6cm,
又点D是AC的中点,
∴AD=AC=3m,
答:AD的长为3cm.
应选:B.
点评:此题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线段差及中点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点A、B、C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假设BC=2,那么AC等于〔〕A.3 B.2C.3或5 D.2或6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数轴.
分析:要求学生分情况讨论A,B,C三点的位置关系,即点C在线段AB内,点C在线段AB外.
解答:解:此题画图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即点C在线段AB内,点C在线段AB外,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计算.
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
AB=4.
第一种情况:在AB外,
AC=4+2=6;
第二种情况:在AB内,
AC=4﹣2=2.
应选:D.
点评:在未画图类问题中,正确画图很重要.此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表达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
3.线段AB=16cm,O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O的中点,N是BO的中点,那么MN=〔〕A.10cm B.6cm C.8cm D.9cm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因为M是AO的中点,N是BO的中点,那么MO=AO,ON=OB,故MN=MO+ON可求.
解答:解:∵M是AO的中点,N是BO的中点,
∴MN=MO+ON=AO+OB=AB=8cm.
应选C.
点评:能够根据中点的概念,用几何式子表示线段的关系,还要注意线段的和差表示方法.
4.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假设CB=4cm,DB=7cm,且D是AC的中点,那么AC的长等于〔〕
A.3cm B.6cm C.11cm D.14cm
考点:比拟线段的长短.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由条件可知,DC=DB﹣CB,又因为D是AC的中点,那么DC=AD,故AC=2DC.
解答:解:∵D是AC的中点,
∴AC=2DC,
∵CB=4cm,DB=7cm
∴CD=BD﹣CB=3cm
∴AC=6cm
应选B.
点评:结合图形解题直观形象,从图中很容易能看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数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某列绵阳⇔成都的往返列车,途中须停靠的车站有:绵阳,罗江,黄许,德阳,广汉,清白江,新都,成都.那么为该列车制作的车票一共有〔〕
A.7种B.8种C.56种D.28种
考点:直线、射线、线段.
分析:从绵阳⇔成都的往返列车,去时从绵阳到其余7个地方有7种车票,从罗江到其余6个地方有6种车票,…等等,共有28〔7+6+5+4+3+2+1〕种车票,返回时类似得出共有28〔1+2+3+4+5+6+7〕种车票,相加即可.
解答:解:共有2×〔7+6+5+4+3+2+1〕=56种车票,
应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了线段数法,通过做此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去时车票数十7、6、5、4、3、2、1,返回时一样也有7、6、5、4、3、2、1.
6.如图,共有线段〔〕
A.3条B.4条C.5条D.6条
考点:直线、射线、线段.
分析:根据在一直线上有n点,一共能组成线段的条数的公式:,代入可直接选出答案.
解答:解:线段AB、AC、AD、BC、BD、CD共六条,也可以根据公式计算,=6,应选D.
点评:在线段的计数时,应注重分类讨论的方法计数,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7.如图,图中共有〔〕条线段.
A.5 B.6C.7D.8
考点:直线、射线、线段.
分析:根据图形结合线段定义得出线段有AB、AD、AC、BD、DC、BC,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图中线段有AB、AD、AC、BD、DC、BC共6条线段.
应选B.
点评:此题考察了对线段定义的理解,注意:有线段BD,线段DC,线段BC,不要漏解.
8.如下列图,直线l、射线PQ、线段MN中能相交的是〔〕
A.B.C.D.
考点:直线、射线、线段.
分析:根据线段与射线的定义,以及延伸性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根据线段不延伸,而射线只向一个方向延伸即可得到:正确的只有D.应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了线段与射线的延伸性,是一个根底的题目.
二.填空题〔共6小题〕
9.如图,点B是线段AC上的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假设AB=4cm,AC=10cm,那么CD=3cm.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计算题.
分析:求出BC长,根据中点定义得出CD=BC,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解:∵AB=4cm,AC=10cm,
∴BC=AC﹣AB=6cm,
∴CD=BC=3cm,
故答案为:3.
点评:此题考察了有关两点间的距离的应用,关键是求出BC长和得出CD=BC.
10.如下图,可以用字母表示出来的不同射线有3条,线段有6条.
考点:直线、射线、线段.
分析:根据线段和射线的概念〔线段是指直线上连接两点和两点之间的局部,射线是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局部,直线和射线的表示都是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解答.
解答:解:射线OA,AB,BC共计3条;线段CB,CA,CO,BA,BO,AO共计6条.
故答案是:3;6.
点评:掌握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方法,此题的易错点:理解射线OA和射线OB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个线段.
11.如图:在A、B两城市之间有一风景胜地C,从A到B可选择线路①“A→C→B〞或线路②“A→B〞,为了节省时间,尽快从A城到达B城,应该选择线路②,这里用到的数学原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考点: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
专题:推理填空题.
分析: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定理来答复.
解答:解:设AB=c,AC=b,BC=a.
那么线路①:从A城到达B城所走的路程是b+a;
线路②:从A城到达B城所走的路程是c;
∵在△ABC中,b+a>c;
∴两点之间线段AB最短,故应该选择线路②;
故答案是: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点评:此题考察了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2.如图,假设C为线段AB的中点,D在线段CB上,DA=8,DB=4,那么CD的长度是
2.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数形结合.
分析:由条件知AB=DA+DB,AC=BC=AB,故CD=AD﹣AC可求.
解答:解:∵线段DA=8,线段DB=4,
∴AB=12,
∵C为线段AB的中点,
∴AC=BC=6,
∴CD=AD﹣AC=2.
故答案是:2.
点评:此题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长短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3.如图,BC=AC,O是线段AC的中点,假设OC=1cm,那么AB=.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计算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结合图示可比拟直观的看出它们的关系.
解答:解:∵O是线段AC的中点,OC=1,
∴AC=2OC=2×1=2,
BC=AC=×2=,
∴AB=AC+BC=2+=.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两点间距离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不大,属于根底题.
14.在一条直线上取A、B、C三点,使得AB=9厘米,BC=4厘米,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OB= 2.5厘米或6.5厘米.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计算题;分类讨论.
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一是当点C在线段AB外;二是当点C在线段AB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线段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可以比拟直观形象的看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当点C在线段AB外,那么AB=9,BC=4,
∴AC=AB+BC=9+4=13,
∵O是线段AC的中点,
∴OB=AB﹣AC=9﹣×13=2.5.
当点C在线段AB内,那么AB=9,BC=4,
AC=AB﹣BC=9﹣4=5,
∵O是线段AC的中点,
∴OC=AC=×5=2.5,
∴OB=OC+BC=2.5+4=6.5.
故答案为:2.5厘米或6.5厘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两点间距离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不大,属于根底题.但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明确该题有两种情况.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15.C为直线AB上任一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试探究MN与AB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分三种情况当C在线段AB上时,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当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进展推论说明.
解答:解:∵M是线段AC的中点,∴CM=AC,
∵N是线段BC的中点,∴CN=BC,
以下分三种情况讨论,
当C在线段AB上时,MN=CM+CN==AB;
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MN=CM﹣CN==AB;
当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MN=CN﹣CM===AB;
综上:MN=AB.
故答案为:MN=AB.
点评: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首先要根据题意,考虑所有可能情况,画出正确图形.再根据中点的概念,进展线段的计算与证明.
16.如图,E、F分别是线段AC、AB的中点,假设EF=20cm,求BC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根据线段的中点,可得AE与AC的关系,AF与AB的关系,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解答:解:∵E、F分别是线段AC、AB的中点,
∴AC=2AE=2CE,AB=2AF=2BF,
∵EF=AF﹣AE=20cm,
2AF﹣2AE=AB﹣AC=2EF=40cm,
故BC的长是40cm.
点评:此题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先求出AB﹣AC的差,再求出答案.
17.如下图,C、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且AD=4,求AB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根据得出AC=CD=BD,求出BD,代入AD+BD求出即可.
解答:解:C、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AD=4,
∵AC=CD=BD=AD=2,
∴AB=AD+BD=4+2=6,
即AB的长是6.
点评:此题考察了线段的中点和求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点的应用.
18.如图,AB=12cm,点C是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根据AB=12cm,点C是AB的中点,求出AC和BC的长,再根据点D是线段CB的中点,求出CD的长,然后将AC和CD相加即可.
解答:解:∵AB=12cm,点C是AB的中点,
∴AC=CB=AB=×12=6cm,
∵点D是线段CB的中点,
又∴CD=BC=×6=3cm,
∴AD=AC+CD=6+3=9cm.
答:线段AD的长为9cm.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两点间的距离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属于根底题,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
19.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7:13,D为CB的中点,DB=9cm,求AB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数形结合.
分析:先由“D为CB的中点,DB=9cm〞求得CB=2DB,然后根据“AC:CB=7:13〞求得AC的长度;最后计算AB=AC+BC即可.
解答:解:设AC的长为x.
∵D为CB的中点,DB=9cm,
∴CB=2DB=18cm;
∵AC:CB=7:13,
解得,x=〔cm〕,
∴AB=AC+BC=+18=,
即AB=.
点评:此题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时,充分利用了线段间的“和、差、倍〞的关系.另外,采取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问题变得直观化,降低了题的难度、梯度,提高了解题的速度.
20.如图:点A、C、E、B、D在一直线上,AB=CD,点E是CB的中点,假设AE=10,CB=4,请求出线段BD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根据点E是CB的中点和CE的长求CE的长,然后根据AE的长即可求得AC和BD的长.
解答:解:∵点E是CB的中点,CB=4,
∴CE=EB=2
∵AB=CD
∴BD=AC=AE﹣CE=10﹣2=8.
点评:此题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属于根底题,关键是弄清各个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
21.如图,线段AD=10cm,线段AC=BD=6cm.E、F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求EF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AD=10,AC=BD=6,求出AB的长,然后根据E、F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分别求出EB和CF的长,然后将EB、BC、CF三条线段的长相加即可求出EF的长.
解答:解:∵AD=10,AC=BD=6,
∴AB=AD﹣BD=10﹣6=4,
∵E是线段AB的中点,
∴EB=AB=×4=2,
∴BC=AC﹣AB=6﹣4=2,
CD=BD﹣BC=6﹣2=4,
∵F是线段CD的中点,
∴CF=CD=×4=2,
∴EF=EB+BC+CF=2+2+2=6cm.
答:EF的长是6cm.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两点间的距离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E、F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分别求出EB和CF的长.
22.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线段AB=10cm.
〔1〕假设在线段AB上有一点C,且满足AC=4cm,点P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BP长.
〔2〕假设点C在直线l,且满足AC=5cm,点P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BP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1〕作出图形后首先求得BC的长,然后求其一半的长,最后求线段BP的长即可;
〔2〕分点P在AB的左侧和点P在AB的右侧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解答:解:〔1〕如图,
∵AB=10cm,AC=4cm,
∴BC=6cm,
∵P为线段BC的中点,
∴BC=BP=3cm;
〔2〕如图,当点C位于A点的左侧时,
∵AB=10cm,AC=5cm,
∴BC=AC+AB=10+5=15cm,
∵P为线段BC的中点,
∴BP=CP=BC=7.5cm;
当点C位于点A的右侧时,如图,
∵AB=10cm,AC=5cm,
∴BC=AB﹣AC=10﹣5=5cm,
∵P为线段BC的中点,
∴BP=CP=BC=2.5cm;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两点间的距离的知识点,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23.如图,点B是线段AC延长线上一点,AC=8,OC=3.
〔1〕求线段AO的长;
〔2〕如果点O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AB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1〕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2〕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B与AO的关系,可得答案.
解答:解:〔1〕AO=AC﹣OC
=8﹣3
=5;
〔2〕点O是线段AB的中点,
AB=2A0=2×5
=10.
点评:此题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1〕根据线段的和差解题,〔2〕线段中点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24.:线段AB和BC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AC=6.4cm,BC=3.6cm,求线段AC和BC的中点间的距离.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求出CM和CN的值,画出符合条件的两种情况,结合图形求出即可.
解答:解:∵M为AC的中点,AC=6.4cm,
∴CM=AC=3.2cm,
∵N为BC的中点,BC=3.6cm,
∴CN=BC=1.8cm,
分为两种情况:

当B在线段AC上时,
MN=CM﹣CN=3.2﹣1.8=1.4cm;

当B在AC的延长线时,MN=CM+CN=3.2+1.8=5cm.
即线段AC和BC的中点间的距离是1.4cm或5cm.
点评:此题考察了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解此题的关键是能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