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XX小学小学语文品味宋词三水调歌头盟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
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
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
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
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这首词作于罢官归家不久,反映了词人当时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在词中,他表示要与鸥鹭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带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间的
悲欢和变迁,实际上是在忧虑国事,叹惜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
词题称“盟鸥”,与鸥鸟结盟,相约为友.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词人把自己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放置在
一种浪漫主义的寓言形式里.词人离开官场生活之后,有一种失去倚托
之感。

异乡沦落,知音难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寻找同情者了。

带湖新居,是他倾心所爱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一些慰藉。

所以,开头便说:“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水光山色,能怡悦性情。

作者十数年来,奔走于世俗的名利场,与尔
虞我诈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厌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使他得到暂时的解脱.他“仗屦无事”,在“千翠奁”的带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积闷。

“凡我"五句,告诉读者,词人在这样的环境离群索居,实在是寂寞的!所以他发出了“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
尝试与偕来”的呼唤.这是他真实的心声。

透过这种曲折反映出来的词人的心声,读者可以测知词人的思想感情处在一种非常苦闷的状态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自然界的这些飞禽,无论鸥鸟也罢,白鹤也罢,它们翩翩而来,又扑翅而去,它们能给人一定程度的
安慰,毕竟是自然物罢了,是难以成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

“窥鱼笑
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它们怎能知道词人在那儿举杯饮酒,是为浇愁呢.它们只知道自己唯一的乐趣:站在湖边的青苔上,等待着鱼儿游
来。

于是,词人幡然省悟了:对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
时孤独的词人,又能期待谁呢?当他的思绪回到人类社会现实时,时
世的变迁,又使他无限感慨:“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但是,词人的壮怀并没有因此破灭,他对生活依然寄托着无限的深情:“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把眼前这一片庭园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条,以便使旧日荒凉的地方,兴旺起来.足见,词人此时的思想情怀是痛苦的,充满矛盾的,但他毕竟对生活还是热爱的。

(贺新辉)
子张
【原文】
子张问于满苟得曰(1):“盍不为行(2)?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3),计之利(4),而义真是也(5)。

若弃名利,反之于心(6),则夫士之为行,不可一日不为乎!”满苟得曰:“无
耻者富,多信者显(7)。

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

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信真是也(8)。

若弃名利,反之于心,则夫士之为行,抱
其天乎(9)!"
子张曰:“昔者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今谓臧聚曰(10),汝行如桀纣,则有怍色(11),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贱也。

仲尼、墨翟
穷为匹夫(12),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

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
之分,在行之恶美。

"满苟得曰:“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

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13),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14).论则贱之,行则下之,则是言行之情悖战于胸中也(15),不亦拂乎(16)!故书曰: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注释】
①子张:孔子的弟子,姓颛孙,名师,午张为字。

满苟得:杜撰的人名.
②盍(he):何.行(xing):德行、品行;下同.
①观之名:即以名观之,从名誉的角度來观察。

②计:考虑。

“计之利”即以利计之,从利禄的角度来考
虑。

③而(neng):通作“能”,“而义”即能够实行仁义。

④反之于心:只在内心求得反省。

⑤信(shen):通作“伸”“多信"就是多处表现、多处求取;“信”字下同此解。

一说“多信”犹如“多言”,多言就有夸口、吹捧的意思。

⑥而:见注⑤.
⑦抱:守。

天:自然。

⑧臧:奴隶、仆役。

聚(zou):赶马、驾车的人。

⑪怍(zuo):惭愧。

⑫匹夫:平民百姓。

⑬齐桓公:名小白,杀其兄纠而为齐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入嫂: 纳嫂,娶了嫂嫂作妻子;“入嫂"之事史载不详。

管仲: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先追随子纠,后辅佐桓公.
错误!田成子:即田常,本是齐国的大夫,后杀了齐简公而自立为齐君. 受币:接受赠与的布帛6春秋战国时期;希帛曾作为货币流通,所以说“受币"。

错误!悖(bei):违背.“悖战于胸中"是说在内心里矛盾斗争。

⑯拂:违逆,这里指情理上不相合。

【译文】
子张向满苟得问道:“
怎么不推行合于仁义的德行呢?没有德行就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就不会得到任用,不能得到任用就不会得到利益。

所以,从名誉的角度来观察,从利禄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实行仁义就真是这样的。

假如弃置名利,只在内心求得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不可能一天不讲仁义啊!”满苟得说:“没有羞耻的人才会富有,善于吹捧的人才会显贵.大凡获得名利最大的,几乎全在于无耻而多言。

所以,从名誉的角度来观察,从利禄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吹捧就真是这样的。

假如弃置名利,只在内心求得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就只有保持他的天性了啊!"子张说:“当年桀与纣贵为天子,富有到占有天下,如今对地位卑贱的奴仆说,你的品行如同桀纣,那么他们定会惭愧不已,产生不服气的思想,这是因为桀纣的所作所为连地位卑贱的人也瞧不起。

仲尼和墨翟穷困到跟普通百姓一样,如今对官居宰相地位的人说,你的品行如同仲尼和墨翟,那么他一定会除去傲气谦恭地说自己远远比不上,这是因为士大夫确实有可贵的品行。

所以说,势大为天子,未比就尊贵;穷困为普通百姓,未必就卑贱;尊贵与卑贱的区别,决定了德行的美丑。

”满苟得说:“小的盗贼被拘捕,大的强盗却成了诸侯,诸侯的门内,方才存有道义之士.当年齐桓公小白杀了兄长、娶了嫂嫂而管仲却做了他的臣子,田成子常杀了齐简公自立为国君而孔子却接受了他赠与的布帛。

谈论起来总认为桓公、田常之流的行为卑下,做起来又总是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卑下,这就是说言语和行动的实情在胸中相互矛盾和斗争,岂不是情理上极不相合吗!所以古书上说过:谁坏谁好?成功的居于尊上之位,失败的沦
为卑下之人。


竹,象形字的竹字象竹竿上两对生的竹叶下垂。

竹子可以说不是草也不是木。

她没有一般树所有的年轮,草难于它比高低.竹子质朴无华,不事声张;竹子虚心正直,宁折不曲铁骨铮铮;一竹倒下,万竹爬起,前赴后继,蓬勃向上;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竹子随遇而安,不嫌贫爱富;竹子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松梅为伍,能陶情冶性。

清新、飘逸、恬淡、高雅,它不喧闹、不显彰,总是以挺拔的身姿、浓浓的绿色和坚韧向上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竹子以其鲜明的个性、顽强的生命力和独有的谦谦君子之风,赢得许多人的赏识与喜爱古人。

戴凯之说:“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 在分类学上,竹子有节中空,叶片长披针形,为多年生一次性开花植物 ,属于禾本科植物;在用途上,许多力学和理化性质优于木材。

竹子似草似木,是植物家族中特殊的一大类群。

竹子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易繁殖,易栽种,易加工利用;投入小,产出大;病虫害少,产品类型多,用途广,市场容量大,投资风险小. 竹子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容,三大效益显著。

我国是世界竹子大国。

不仅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国家.素以“竹子文化国度”而享誉世界。

早在新石器时代,竹子就已进入炎黄子孙的生活。

举凡衣食住行,科技文化,无不留下了竹子的踪迹。

竹子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从古至今为国人所讴歌、推崇、寄性言志,被视为人格境界的理想化身,为悠久的中华文明增添了绚丽的一页。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对竹子有崇拜的历史。

竹子用于建筑,历史相当悠久.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的甘泉祠宫就是用竹子构筑而成的;宋代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亦曾自造竹楼,并作《竹楼记》。

在南方竹乡,尤其是岭南,竹楼却不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风雅玩乐之所,而是寻常百姓的居室.清沈日霖在其《粤西琐记》中称粤西“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衙署上房,亦竹屋”.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房舍如傣乡的竹楼,一直延绵至今,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堪称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在穿戴方面,斗笠、竹鞋作为防雨用品,一直延用至今;但更值得一提的是竹布。

以竹为布,最早见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

“竹疏布”之名则首见于东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其书称:“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五六尺,出九真。

彼人取嫩者,槌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疏布’。

”宋代赞宁的《笋谱》中专门列有从即将成竹的老笋取纤维的“取麻法”。

据文献记载,可以“取麻”的竹子有篁竹、麻竹、箪竹、桂竹等等。

在古代,竹布的产量是相当可观的,唐时竹布曾是岭南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

在中国菜肴中,竹笋是普遍受人喜爱的美味佳品.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食用竹笋的记载,如《周礼·天官·醢人》就记载“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箈、笋都是竹笋,可见远在两三千年前,竹笋已成为席上珍馔。

其后,食用竹笋的记载越来越多,除了极少数有毒外,绝大多数竹笋都可食用。

据文献记载,竹笋依采集季节分,有春、夏、冬三种,以春笋为主;烹饪的方法多种多样,“蒸、煮、炰、酢,唯人所好”。

为了便于贮存和运销,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笋干制作技术
竹,象形字的竹字象竹竿上两对生的竹叶下垂。

竹子可以说不是草也不是木。

她没有一般树所有的年轮,草难于它比高低.竹子质朴无华,不事声张;竹子虚心正直,宁折不曲铁骨铮铮;一竹倒下,万竹爬起,前赴后继,蓬勃向上;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竹子随遇而安,不嫌贫爱富;竹子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松梅为伍,能陶情冶性.清新、飘逸、恬淡、高雅,它不喧闹、不显彰,总是以挺拔的身姿、浓浓的绿色和坚韧向上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竹子以其鲜明的个性、顽强的生命力和独有的谦谦君子之风,赢得许多人的赏识与喜爱古人。

戴凯之说:“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

” 在分类学上,竹子有节中空,叶片长披针形,为多年生一次性开花植物,属于禾本科植物;在用途上,许多力学和理化性质优于木材。

竹子似草似木,是植物家族中特殊的一大类群.竹子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易繁殖,易栽种,易加工利用;投入小,产出大;病虫害少,产品类型多,用途广,市场容量大,投资风险小。

竹子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容,三大效益显著。

我国是世界竹子大国。

不仅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国家。

素以“竹子文化国度"而享誉世界。

早在新石器时代,竹子就已进入炎黄子孙的生活。

举凡衣食住行,科技文化,无不留下了竹子的踪迹。

竹子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从古至今为国人所讴歌、推崇、寄性言志,被视为人格境界的理想化身,为悠久的中华文明增添了绚丽的一页.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对竹子有崇拜的历史。

竹子用于建筑,历史相当悠久。

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的甘泉祠宫就是用竹子构筑而成的;宋代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亦曾自造竹楼,并作《竹楼记》。

在南方竹乡,尤其是岭南,竹楼却不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风雅玩乐之所,而是寻常百姓的居室。

清沈日霖在其《粤西琐记》中称粤西“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

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

衙署上房,亦竹屋”。

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房舍如傣乡的竹楼,一直延绵至今,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堪称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在穿戴方面,斗笠、竹鞋作为防雨用品,一直延用至今;但更值得一提的是竹布.以竹为布,最早见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竹疏布”之名则首见于东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其书称:“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五六尺,出九真.彼人取嫩者,槌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疏布’。

”宋代赞宁的《笋谱》中专门列有从即将成竹的老笋取纤维的“取麻法”。

据文献记载,可以“取麻”的竹子有篁竹、麻竹、箪竹、桂竹等等。

在古代,竹布的产量是相当可观的,唐时竹布曾是岭南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

在中国菜肴中,竹笋是普遍受人喜爱的美味佳品。

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食用竹笋的记载,如《周礼·天官·醢人》就记载“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箈、笋都是竹笋,可见远在两三千年前,竹笋已成为席上珍馔.其后,食用竹笋的记载越来越多,除了极少数有毒外,绝大多数竹笋都可食用。

据文献记载,竹笋依采集季节分,有春、夏、冬三种,以春笋为主;烹饪的方法多种多样,“蒸、煮、炰、酢,唯人所好”。

为了便于贮存和运销,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笋干制作技术
,在《本草经》、《笋谱》等许多著作中都有记载。

制成的笋干有淡干、咸干两类,据《笋谱》、《本草纲目拾遗》等书记载,在全国各地的笋干中,以浙江所产最负盛名.笋干不仅有黄色的,还有“色如鹦哥绿”的,有“尖上”、“尖球头”、“二尖”等名品.在湖南,有人直称熏煮的大竹笋为“素火腿”.除此而外,历史文献中很多地方记载了荒年饥民采竹实(竹米)充饥的事,竹子开花、结实被视为“凶年”之象。

有些地方,竹实还被用于酿酒。

另据《本草纲目》等书记载,某些竹子如淡竹、苦竹、甘竹、箬竹、慈竹等等,其叶、实、根、箨及加工提炼出的竹茹、竹沥,常常用以配药疗疾,效果显著。

竹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竹器的广泛使用上。

考古材料证明,新石器时期,竹编在我国已经开始;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竹器的种类日益增多,它们在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坐卧用的床、榻、席、椅、枕、几,盛食藏衣用的橱、箱、柜、匣、甑、桶、斛、盆、箪笥,口中吹奏的箫、笛、笙、簧,手中把玩的团扇、手杖,装饰用的竹帘、屏风、花瓶、灯笼,打仗用的刀矛、箭矢、弩弓,捕鱼用的鱼簖、鱼罩、鱼笼、钓竿,农作用的箩、筐、筿、连枷、筛子、簸箕以及交通运输用的扁担、竹杠、竹轿、竹筏甚至竹船……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

其中不少器具既是日常用品,又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如上海嘉定的竹刻、浙江黄岩的竹黄制品、温州的竹帘、安徽舒州的竹席以及西南彝家、傣家的竹编竹刻制品,都名震遐迩。

值得重视的是竹子对古代兵器和音乐的影响。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竹子是制作箭矢、弓弩等兵器的主要材料之一。

《艺文类聚》引有一首不明年代的古老民歌,歌中唱道:“断竹、续木,飞土、逐肉。

”相传河南淇园曾是专供商王制作箭矢的竹园;直到汉代,淇园之竹仍被大量砍伐,用来制作箭矢、此外,会稽的箭竹,荆、楚的箘簵、棘竹等等,也因宜于制作箭矢而著名。

在岭南地区,古人不仅以竹作箭,而且还以竹制刀、矛、弓弩等等。

在音乐方面,据《史记》记载,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

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子制作的。

古代音乐家十分注意材料的选用,对哪种竹子宜作何种乐器,古书记载很多,如种龙竹。

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箫、邹山筿竹宜作笙,等等。

中国音律的起源也与竹子有重要关联,据《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者,断其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这个故事虽系传说,但反映了竹子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一事实.
我们国家有着十分丰富的竹林资源,分布区域东起台湾、西到西藏、北到山西、南及海南.在历史上,竹林资源比现代还要丰富。

产生、演进于这种生态环境下的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竹的影响。

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用和伦理美学两方面.说到竹子在物用方面对文化的影响,大家立即就会想到竹简,在中国历史上,竹简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之一,曾持续了四、五个世纪之久;竹简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竹子又大量被用于造纸。

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其中尤其是文献的传存发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另外,竹子在建筑、器用、穿戴、食医等方面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由于竹子给予了人们以莫大恩惠,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对其颂扬不已,西南彝族甚至奉竹为图腾。

在某些彝族聚居的地方,村里养有一片楠竹,称作“种场”,孩子出生后,要将胎衣、胎血放入楠竹筒,用芭蕉叶卷好,吊在“种场"里的楠竹上,以表示他是楠竹的血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要举行祭竹大典,他们把“种场”里楠竹的枯荣当作全族兴衰的象征。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探索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一规定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导向和保证。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理论依据、活动模式、规律策略、目标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为学校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运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我校立足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课程,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尝试,初步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
一、改变观念,达成共识
透过我校看其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及其运作情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

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的“外显性”远不及学科课程,显现的速度也远不及学科课程快,因而造成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综合实践课被畸变为:⑴、创办特色学校的工具;⑵、拿资金奖牌的数字游戏; ⑶、学科课的延续和加深;⑷、自由式的课外活动等。

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现实和时代的呼唤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有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目前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3、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

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通过我校一年半时间的开设、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
1、综合实践课是原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探索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一规定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导向和保证。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理论依据、活动模式、规律策略、目标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为学校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运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我校立足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课程,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尝试,初步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

一、改变观念,达成共识
透过我校看其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及其运作情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

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的“外显性”远不及学科课程,显现的速度也远不及学科课程快,因而造成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综合实践课被畸变为:
⑴、创办特色学校的工具;⑵、拿资金奖牌的数字游戏; ⑶、学科课的延续和加深;⑷、自由式的课外活动等。

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现实和时代的呼唤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然而,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有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目前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3、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

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通过我校一年半时间的开设、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
1、综合实践课是原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