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司令”派红5年孵出十几个百万富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司令”派红5年孵出十几个百万富翁等
成都十陵禽业合作社社长陈大友被人笑称为“鸡司令”,因为他手中握有“百万大军”,这上百万兵兵将将全是蛋鸡,每天为成都市民的餐桌生产出10吨无公害鸡蛋。
昨天,“鸡司令”陈大友一声吼,合作社203名社员全都聚在一起,硬是欢喜惨了一一合作社去年创造出销售额几乎翻番的佳绩,“鸡司令”给大家发红包啦!作为成都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鸡司令”的带领下,10多位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也成为了“百万富翁”。
成立于2003年5月十陵禽业合作社是成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说起当初“吃螃蟹”的经历,陈大友感觉自己是当了回“实验品”。
那是在5年前,什么缺养什么,可等到养出来,市场的行情又陡然发生变化,最终受到伤害的都是农民。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政府部门决定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因为当时十陵有一个自发组成的养鸡协会,选点就选在了这里。
凭着区上给的2万元经费和合作社社员缴纳的每人50元会费,陈大友摸索着上路了。
最开始的时候,他开着奥拓车,后备箱里装满了鸡蛋,挨着到超市和农贸市场推销自己的鸡蛋,“‘闭门羹’吃得不少啊,
人家一张嘴就是,‘没听说过你这蛋,不买!’”陈大友意识到,没建立起品牌。
鸡蛋再好也难卖。
几个月后,他做出了颇有创意的举动――把鸡蛋拿到全国春季糖酒会上卖,“我们肯定是第一个在糖酒会上卖鸡蛋的。
”陈大友说。
合作社的“农民出身”和产品现代化的形象,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客商的关注,陈大友的鸡蛋摊位成为当年糖酒会一个另类的热点。
后来,合作社的鸡蛋渐渐有了名气。
从最初的每天销出200斤,已经发展到现在每天卖出10吨。
了解决鸡蛋质量保障的问题,他又买回了全自动的专用喷码设备。
合作社产的每一个鸡蛋上都喷有专用编码.一旦鸡蛋出了质量问题,可以凭编码找到每个鸡蛋生产的农户、生产时间和批次,这可以让市民吃得很放心。
合作社成立5年来,培育出了10多个“百万富翁”,90%以上的合作社社员家产都在10万元以上。
农家村7组养殖大户蒋成风就是这批“百万富翁”之一.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养鸡了,“那时就在自家圈一个鸡圈,一般就养10多只,生的蛋先自己吃,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蒋说,“一算不打紧,卖几十个鸡蛋和几只肉鸡,一家人一个月的油盐酱醋开销也就解决了。
”尝到养鸡甜头的蒋开始不断增加蛋鸡数量,5
年前,她加入了合作社。
“合作社有专人收鸡蛋,每斤还比市场价多2毛到5毛,不愁没销路。
”到去年,她已经养了5万多只蛋鸡,一年纯收入近40万元。
刘玉才饲养绿壳蛋鸡走上致富路
前不久的一个午后,笔者来到戈仙庄镇马屯工作站裕农禽业养殖基地看到。
一千多只绿壳蛋鸡正在落满松软树叶的白杨林里悠闲地觅食。
养殖基地负责人刘玉才提着刚在鸡舍里拾取的满满的一筐鸡蛋高兴地告诉笔者:“我们养殖的绿壳蛋鸡既绿色环保,又营养丰富,这不,鸡蛋一上市便很受消费者的青睐,简直是供不应求……”
刘玉才是清河连庄镇人,他高中毕业后考取了衡水农校,1994年毕业被分配到县农业局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中央电视台看到高效养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他想:自己所学的又是这一专业。
何不在这方面一试身手?于是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家在高效养殖业上进行了探索。
为寻找合适的养殖项目,他多次到农业部、农科院和江苏的养殖企业寻找考察项目。
发现中国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开发的一种绿壳蛋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这种鸡性情温和,抗病
力强,适应性广,蛋壳外表呈天然绿色,鸡蛋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多种生物态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出土鸡蛋的2至3倍,而胆固醇的含量却不到普通鸡蛋的五分之一。
于是,他坚定了发展绿壳蛋鸡养殖的决心。
绿壳蛋鸡养殖作为生态放养项目,场地的选择非常关键。
为寻找一个适宜养殖绿壳蛋鸡的场地,他先后考察了多处生态林地。
在县畜牧部门的指导下,他选准了戈仙庄镇菜园村200亩的生态林作为养殖基地。
在2007年5月份,他自筹资金十几万元,对养殖基地的旧有房舍进行改造修缮,购置了必要的养殖工具,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引进了1200只绿壳蛋鸡。
正式踏上了高效养殖之路。
在养殖过程中,他严格按照绿壳蛋鸡绿色无公害养殖体系的技术要求、生产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养殖,并在县畜牧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做好各项卫生防疫、消毒灭菌等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使整个鸡群的成活率、产蛋率都取得了理想效果。
他的绿壳鸡蛋一上市就进入该县兴华、华联等各大超市,并很快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形成了固定的客户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人工养殖林蛙
收入了12.4万元
赵成武自下岗以来,不等不靠,决心自己干事业,他经过考察发现,林蛙是本地自然生长的一种蛙类,其身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林蛙油又是老弱病残上等滋补品,畅销海内外。
辽宁省凤城市贸易公司下岗职工赵成武,人工养殖林蛙喜获成功,前年和去年收入了12.4万元。
林蛙肉质细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赵成武自下岗以来,不等不靠,决心自己干事业,他经过考察发现,林蛙是本地自然生长的一种蛙类。
其身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林蛙油又是老弱病残上等滋补品,畅销海内外。
养好林蛙是条再就业致富的好路子。
他不懂技术,向书本和科技人员请教。
2000年春,他租用城郊菜园地2亩。
建起了人工养殖林蛙棚投放了200团林蛙种卵,进行人工孵化,繁养幼蛙。
由于初养林蛙缺乏经验,这年繁养的幼林蛙在一个雨季里逃跑了很多,再加上冬季来临时,防寒措施不及时,又冻死了一部分,存活下来的只有3000多个。
赵成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了林蛙防逃防冻的措施。
2001年春,他又投放了200团林蛙种卵,进行人工孵化,繁养幼蛙。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他自繁
自养林蛙食饵――黄粉虫、蝇蛆喂林蛙。
这年6月下旬,记者来到他养殖林蛙的棚内参观时,令人十分喜爱的水灵灵的黄褐色的幼蛙盖满了棚子内的地面及通道。
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生灵,抬着头瞪。
着晶亮的小眼睛迎接着记者。
这年七八月份,赵成武养的当年幼蛙以每只1角5分至2角钱,二年母蛙以每只10元被吉林、黑龙江客户买去30多万只,收入7.5万元。
2002年8月他养的当年幼蛙以每只1角至1角3分卖给本地和黑龙江客户40多万只,收入4.9万元。
苏志新乐当“田保姆”
“去年我购买了一台插秧机,机插300亩。
收A.16500元。
今年省政府提高了农机具购置等补贴,农用柴油供应也有了保障,所以我又买了2台插秧机,相信会有好收益。
”4月8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