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积贫积弱的北宋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3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知识疏理】
一、变法的原因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
③为防止侵扰,在边防大量。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
②每年通过和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冗费)。
3、产生危害:“”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的措施。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局面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政策,一半禁军驻守及附近,造成相对空虚。
(目的是?)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形成“,”的局面。
(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革新弊政。
2、方案:《》。
3、中心:。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年失败。
(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
5、原因:⑴触犯了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根本原因)
⑵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
【重难点突破】
【课后作业与练习】
1.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右图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
的改革是( )
A.王安石变法B.庆历新政
C.仁宗变革D.军事改革
4.(2011·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 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材料四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
——《张载集·丈集佚存·边议》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7分)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7分)
(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6分)
5.(2011·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7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