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断指再植患者患指功能恢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096/ki.nmgyxzz.2020.52.02.040
康复护理对断指再植患者患指功能恢复的影响
张慧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断指再植患者患指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行断指再植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60例观察组和60例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手部感觉功能和手功能。
结果护理后,两组MHQ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观察组手部感觉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对断指再植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可改善患指手部感觉功能,促进手功能恢复。
[关键词]康复护理;断指再植;手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4-0951(2020)02-0222-03
手指离断是外科常见的病症,临床治疗常用的方法是断指再植术,而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断指再植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有研究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预后恢复,因此,加强断指再植术后护理服务十分必要⑴。
常规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术后康复的需要,对患者功能状态恢复无作用,而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手功能恢复有很好的效果⑵。
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对断指再植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其患指功能恢复的情况。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行断指再植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2〜71岁,平均(46.18±5.26)岁;手指离断平面:远节基底22例,中节38例。
观察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20~74岁,平均(46.76士5.34)岁;手指离断平面:远节基底25例,中节35例。
纳入标准:离断指完整,无皮肤损伤或碾压伤,均行断指再植术;单手损伤;无手术禁忌证;再植术均在8h内执行;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障碍及语言障碍;再植指坏死;患有造血功能障碍;患有心、肝、肾等脏器、血液、免疫系统重大疾病。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比较两组年龄、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术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周,将伤手位置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避免水肿。
进行常规换药,于出院前1d,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指导其以日记形式记录恢复情况。
出院后,鼓励患者进行记录日记,帮助家属了解康复方法,于术后4周拆石膏托。
出院第4周后上门随访,根据日记评估患指恢复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出院2个月后上门随访,评估患者出院指导执行情况和康复目标完成情况,并给予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1)早期康复护理:术后1周,行再植指存活护理,不行锻炼;术后2〜4周,轻微的活动和肩、肘关节等,15min/次,3~4次/d,且运动循序渐进。
(2)中期康复护理:术后5〜8周行主动运动,练习手指的伸和屈、钩指、握拳,循序渐进,3~4次/d,15min/次。
(3)后期康复护理:术后9〜12周,主动和被动的运动关节各方向、耐力及肌力练习,15min/次,3〜4次/d,且运动循序渐进。
①触觉训练:静态触觉:以适当压力用铅笔橡皮叩击、触压患指掌侧皮肤,先睁眼看其的进行和停止,后闭眼体会进行和停止时的差异;动态触觉:先睁眼看铅笔橡皮头在患指掌侧进行的划动,再闭眼体会刺激和不刺激时的差异,2次/d,10min/次,共训练4〜8周;②温度觉训练:将冷水和温水(45°C)分别装入2个小瓶内,用患指分别触摸2个小瓶,先睁眼感受,后闭眼感受冷热的差异,10min/次,2次/d,共训练4〜8周;③综合训练:先准备笔帽、瓶盖、砂纸、硬纸板、镰币、扣子、钥匙、回形针、螺钉、六角螺帽等小物品,后指导患者用患指触摸各物品进行辨认,后取出查看辨认是否正确,15min/次,2次/d,共训练4〜8周;④作业训练:包括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衣、用餐、个人卫生等)、家务操作训练(如打扫卫
生、清洗、备餐等)、工艺训练(如编织、刺绣、剪纸等),改善手指精细动作,共训练4〜8周。
1.3评价指标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EM-RC)制定的手部感觉分级评定法⑶评估两组患者手部感觉功能。
其中S0级:神经管辖区无感觉;S1级:神经管辖区皮肤深痛觉基本恢复;S1+级:皮肤浅痛觉恢复;S2级:同S1+级,且有部分触觉恢复; S2+级:同S2级,且提示感觉过敏;S3级:手部触觉、痛觉完全恢复,且感觉过敏消失;S3+级:同S3级,且提示部分两点辨别觉;S4级:感觉完全恢复。
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估量表(MHQ量表)⑷评估两组患者手功能:量表包括外观、疼痛、整体手功能、工作状况、日常活动及手功能满意度6个维度,各维度满分100分,其中,疼痛分值越低提示疼痛越轻,但其他5个维度相反,总分二各维度评分之和/6,分 值越高则手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以(乏土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以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以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九,%)表示计数资料,等级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部感觉功能较对照组,观察组手部感觉功能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1。
表1两组手部感觉功能对比(九,%)
组另1]n SO SI Sl+S2S2+S3S3+S4对照组600(0.00)0(0.00)0(0.00)9(15.00)17(28.33)18(30.00)16(26.67)0(0.00)观察组600(0.00)0(0.00)0(0.00)6(10.00)11(18.33)16(26.67)27(45.00)0(0.00) Z值-2.102 P值0.036
2.2手功能护理前,比较两组MH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护理前,护理后两组MHQ评分均较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2。
表2两组MHQ评分对比(乏土s,分)
组别n护理前护理后t P
对照组6062.18+10.4768.14+10.29 3.1450.002
观察组6065.83+10.3872.23+9.380 3.5440.001 /值 1.918 2.275
P值0.0580.025
3讨论
断指再植术是治疗手指离断的主要方法,可在显微技术下,对完全离断的指体进行彻底清创,并对指体骨骼的固定及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彻底修复,最大程度保障断指存活和患指功能恢复,但术后易发生血管危象、患指坏死等情况,有研究学者提出,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再植指成活率和手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5,6]o常规护理对患指的康复作用不佳,常因患者康复锻炼认知低,不积极进行康复锻炼,造成患指恢复缓慢。
康复护理是指结合基础护理和其他专科护理技术,对患指进行训练,促进其残余功能恢复,以期达到功能完全恢复、生活能够自理等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部感觉功能、MHQ 评分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康复护理对再植指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分析原因在于,早期的康复护理可确保再植体的成活,改善患指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同时为患指功能恢复提供保障;中期康复护理通过对关节、肌肉的训练,有效促进再植体神经再生,避免神经黏连发生,有效增强患指功能;后期康复护理时因患指骨骼、血管、神经及肌肉已愈合,主要是在中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提升肌肉的力量,促进手部感觉功能和手功能快速恢复,通过复杂和精细的训练,促使患指感觉、外形及运动等方面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患指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不断坚持康复训练,使断指再植术达到真正的成功,故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断指再植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7*]。
本研究因纳入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本研究仍需纳入大量样本,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证实结果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对断指再植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可改善患指手部感觉功能,促进手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丽婷,傅育红,朱琳怡.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断指再植围术期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2):174-175.
[2]陈云,姚京辉•断指再植康复护理干预促进断指愈合临床影响的体会[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7,33(3):225-226.
[3]莫兰,郭玲,傅育红,等•基于镜像疗法的康复护理方案对断指再植患者手部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33(4):457-460.
[4]朱一飞,应瑛,郭炜•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锻炼方案对断指再植患者手部感觉功能及主观状态评分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1):155-157.
[5]宋俊利,张莉,罗晓云,等•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断指再植指功能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
(20):93-94+101.
[6]许华,营敏荣,樊立云•综合护理干预在断指再植术患者中的应
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3):131-134+139.[7]兰恒群•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药,2016,20(9):1803-1806.
[8]胡三莲,钱会娟,何丹,等•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现状[J]•上海护理,2017,17(4):100-103.
[收稿日期]2019-11-02
DOI:10.16096/ki.nmgyxzz.2020.52.02.041
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杨桂娴,张志清,邹倩雯
(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儿二科,广东河源517300)
[摘要]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予蓝光照射,E组采取常规护理,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并比较两组患儿体重、黄疸指数、胎便变黄时间、第1次胎便时间、患者家属对两种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
结果A组的患儿胎便变黄时间及第1次胎便时间均低于E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黄疸指数、住院时间均低于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无缝隙护理干预在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期间护理效果良好,可以改善患儿病情,提高家属对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
[中图分类号]R442.4[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4-0951(2020)02-0224-0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一种会使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增高,肝脏无法正常代谢后导致皮肤、虹膜被染黄的一种现象⑴。
若不治疗有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肝脏正常功能,还会对患儿的神经、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蓝光是一种对于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很好疗效的窄谱光源的一种冷光⑵。
由于在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时家属无法陪伴,所以在光疗过程中需要护士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防止各种风险发生。
American Lake Medical Center提出了无缝隙护理概念。
本文收集我院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并探讨无缝隙护理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光疗中的价值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80例。
入组标准:(1)新生儿在出生<24h出现黄疸症状,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在34M mol/L以上;(2)新生儿胎龄为33〜41周;(3)足月儿的黄疸持续时间〉2周,早产儿的黄疸持续时间〉4周,黄疸反复消退并出现。
排除标准:合并遗传性疾病缺血缺氧性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产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败血症等疾病者。
按 照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A组及E组,各40例。
两组均予蓝光照射,B组采取常规护理,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A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1±0.52)d,平均胎龄(37.56±1.14)周。
E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33±0.54)d,平均胎龄(37.49±1.23)周。
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E组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
(1)把戴眼罩、穿纸尿裤的患儿以平卧位放入蓝光箱;(2)半个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3)观察其是否出现异常行为。
A组在E组的基础上采取无缝隙护理。
(1)组建无缝隙护理团队:由新生儿科护士长带头在项目开展前对护士团队进行黄疸患儿蓝光培训;完善照射过程、提高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2)把控教学活动并优化衔接工作。
教学老师要提前做好教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