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政治必修三课件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页,共44页。
1.2011年国庆期间,东莞道滘、麻涌等地举办了一系列粤曲表
演活动。粤曲以清新柔丽深受当地居民欢迎,这得益于近百年来粤曲
紧跟时代步伐,兼融并蓄,不断拓宽唱腔音乐,彰显时代特色。材料
告诉我们
()
①文化创新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传统文艺是一种凝固(nínggù)的艺 术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解析:依据教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中华文化 进入(jìnrù)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时期面临冲击,故选D项 。
答案:D
第二十五页,共44页。
●易错点2:科学技术对于(duìyú)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 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收外域文化
宋元明 时期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在史学、文学艺术、科 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 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 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 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第三页,共44页。
1.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
A.发源地不同(bù tónɡ)
答案:B
第十一页,共44页。
考点
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的中华文化
(kǎo diǎn)►二基础梳理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独树一帜,__独__领__风__骚__。①_文__学__艺__术_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 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风格: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中华文化展现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 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________是一个民族文科明学程技度术的重要标 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yùnyòng),具 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C
第八页,共44页。
►深化拓展 正视中华文化经历的衰微过程 (1)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 击。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 义的指引;②弘扬(hónɡ yánɡ)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误区指正: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 神世界具有(jùyǒu)独特的作用。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纠错(jiū cuò)训练2
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人类的文化信 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传播文化信息的新技术在15世 纪传入欧洲,使欧洲进入了一个文明发展的新时期。这主要体现了 ()
保民”思想
深刻的影响
第二页,共44页。
春秋战国 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 思想的_雏__形__(c_húxíng)
秦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的发展
_划__时__代___的意义
汉 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儒__家__思__想__成为正统思想
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4页。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róngzhù)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 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 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第十八页,共44页。
3. 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 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 (quánqiú)首演的帷幕。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 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 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
误区指正: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 的雏形(chúxíng),到了隋唐,中华文明才进入全盛时期。
第二十四页,共44页。
纠错(jiū cuò)训练1
从殷周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各个历史阶段都对中华文化产 生了不同的影响。各历史时期中,形成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的时
期是
()
A.秦朝
B.明清时期
第五页,共44页。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史há学n(gs)h的ǐx见ué证)典之籍二: ________。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 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 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第十九页,共44页。
解析:“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 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说明的是不同文化 具有(jùyǒu)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 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故选D。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十页,共44页。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便是见证。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 一方(yī fānɡ)水土、一方(yī fānɡ)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由 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
第二十一页,共44页。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 传统和发展远景(yuǎnjǐng),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如北 京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 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等。可见,城市精神 ( )
A.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十四页,共44页。
解析:“粤曲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特色”体现了①; “近百年来……兼融并蓄,不断拓宽唱腔音乐”体现了③;②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④错误,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nínggù)的艺术。
答案:B
第十五页,共44页。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_博__大__精__深_,(bó一d个à 重jīn要g 原sh因ēn在) 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s求uǒ同wè存i)异“(_q_iú__t_ó_n_g_”cú,n y就ì)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睦相处。所谓(suǒwèi)“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既 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①排他性 ②包容性 ③独特性 ④保守性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jiě xī):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①④明显错误, 故选A项。
答案:A
第十七页,共44页。
3.中国各民族(mínz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mínzú)是多民族(mínzú)的共同体,中华文化 呈现多种民族(mínzú)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mínzú)的 文化,既有中民族华(文mí化nzú的)特共性性,又有各自的________。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七页,共44页。
解析:150周年体现了源源不断,150件文物体现了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故①符合题意;150年前国家衰落,文物被破 坏,伴随着文化衰微,故②符合题意;150年后,国家强盛,文物 被修复,伴随着文化兴盛,故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 现。
答案:D
第二十页,共44页。
►深化拓展 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 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 且体现(tǐxiàn)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各具特色,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 千差万别,既有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又有沟壑纵横、地势险要的西北高 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不相同,既有社会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 达地区,又有大量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从而造成各地区的文化带有 明显的区域特征。二是相互交融,各地文化不仅各具特色,而且互相交融。 正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B.传承的民族不同
(bù tónɡ)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bù tónɡ) D.传承的时间不同 (bù tón解ɡ析) :注意题干的限制性“从发展(fāzhǎn)结果看”,其他文明
从发展(fāzhǎn)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
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第十二页,共44页。
(2)丰富多彩的_区_域__(_q_ū_y_ù。)文①化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 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 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jiāoliú)、相 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具 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 化特征。
___自__身__文_的化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十六页,共44页。
2.包括粤菜(yuècài)、粤剧、广东音乐、广东骑楼、黄埔军 校旧址、端砚、开平碉楼、广交会、孙中山、六祖惠能在内的“岭 南文化十大名片”,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广东历史、人文地理、文化 精华和民俗风情。“十大名片”表明岭南文化具有 ( )
第三(dì sān)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页,共44页。
考点精析
考点
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的中华文化
(kǎo d►i基ǎn础)一梳理(shūlǐ)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 影响、作用
殷周时期 天__命__神__权__思想、“敬德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
第六页,共44页。
2.2010年10月18日,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修复的 150件富有悠久历史底蕴的圆明园文物在园里展出,熠熠生辉,使人百 感交集。这些修复的文物能够使人感受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国家衰落伴随着文化( 衰微) ③国家富强(fùqiáng)伴随着文化兴盛 ④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创 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A项“必然产物” 说法错误;B项“决定(juédìng)”错误;材料中北京、上海的 例子体现了区域性,“今天”体现了时代性,故C项符合题意; 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易错点拨
●易错点1:早在春秋战国(chūn qiū zhàn ɡuó)时期,中华文化就已
答案:D
第四页,共44页。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____汉__字。(①Hà作n用zì):文字是文 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déyǐ)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
(2)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__瑰__宝_(_g,uīb都ǎo是) 中华民族 (mínzú)的骄傲。
(3)各民族(mínzú)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mínzú)文化相 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 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_归__属__感___,显示了中华民族 (mínz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mínzú)凝聚力。
1.2011年国庆期间,东莞道滘、麻涌等地举办了一系列粤曲表
演活动。粤曲以清新柔丽深受当地居民欢迎,这得益于近百年来粤曲
紧跟时代步伐,兼融并蓄,不断拓宽唱腔音乐,彰显时代特色。材料
告诉我们
()
①文化创新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传统文艺是一种凝固(nínggù)的艺 术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解析:依据教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中华文化 进入(jìnrù)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时期面临冲击,故选D项 。
答案:D
第二十五页,共44页。
●易错点2:科学技术对于(duìyú)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 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收外域文化
宋元明 时期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在史学、文学艺术、科 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 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 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 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第三页,共44页。
1.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
A.发源地不同(bù tónɡ)
答案:B
第十一页,共44页。
考点
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的中华文化
(kǎo diǎn)►二基础梳理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独树一帜,__独__领__风__骚__。①_文__学__艺__术_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 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风格: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中华文化展现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 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________是一个民族文科明学程技度术的重要标 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yùnyòng),具 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C
第八页,共44页。
►深化拓展 正视中华文化经历的衰微过程 (1)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 击。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 义的指引;②弘扬(hónɡ yánɡ)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误区指正: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 神世界具有(jùyǒu)独特的作用。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纠错(jiū cuò)训练2
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人类的文化信 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传播文化信息的新技术在15世 纪传入欧洲,使欧洲进入了一个文明发展的新时期。这主要体现了 ()
保民”思想
深刻的影响
第二页,共44页。
春秋战国 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 思想的_雏__形__(c_húxíng)
秦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的发展
_划__时__代___的意义
汉 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儒__家__思__想__成为正统思想
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4页。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róngzhù)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 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 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第十八页,共44页。
3. 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 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 (quánqiú)首演的帷幕。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 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 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
误区指正: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 的雏形(chúxíng),到了隋唐,中华文明才进入全盛时期。
第二十四页,共44页。
纠错(jiū cuò)训练1
从殷周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各个历史阶段都对中华文化产 生了不同的影响。各历史时期中,形成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的时
期是
()
A.秦朝
B.明清时期
第五页,共44页。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史há学n(gs)h的ǐx见ué证)典之籍二: ________。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 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 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第十九页,共44页。
解析:“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 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说明的是不同文化 具有(jùyǒu)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 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故选D。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十页,共44页。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便是见证。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 一方(yī fānɡ)水土、一方(yī fānɡ)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由 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
第二十一页,共44页。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 传统和发展远景(yuǎnjǐng),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如北 京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 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等。可见,城市精神 ( )
A.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十四页,共44页。
解析:“粤曲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特色”体现了①; “近百年来……兼融并蓄,不断拓宽唱腔音乐”体现了③;②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④错误,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nínggù)的艺术。
答案:B
第十五页,共44页。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_博__大__精__深_,(bó一d个à 重jīn要g 原sh因ēn在) 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s求uǒ同wè存i)异“(_q_iú__t_ó_n_g_”cú,n y就ì)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睦相处。所谓(suǒwèi)“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既 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①排他性 ②包容性 ③独特性 ④保守性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jiě xī):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①④明显错误, 故选A项。
答案:A
第十七页,共44页。
3.中国各民族(mínz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mínzú)是多民族(mínzú)的共同体,中华文化 呈现多种民族(mínzú)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mínzú)的 文化,既有中民族华(文mí化nzú的)特共性性,又有各自的________。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七页,共44页。
解析:150周年体现了源源不断,150件文物体现了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故①符合题意;150年前国家衰落,文物被破 坏,伴随着文化衰微,故②符合题意;150年后,国家强盛,文物 被修复,伴随着文化兴盛,故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 现。
答案:D
第二十页,共44页。
►深化拓展 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 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 且体现(tǐxiàn)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各具特色,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 千差万别,既有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又有沟壑纵横、地势险要的西北高 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不相同,既有社会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 达地区,又有大量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从而造成各地区的文化带有 明显的区域特征。二是相互交融,各地文化不仅各具特色,而且互相交融。 正是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B.传承的民族不同
(bù tónɡ)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bù tónɡ) D.传承的时间不同 (bù tón解ɡ析) :注意题干的限制性“从发展(fāzhǎn)结果看”,其他文明
从发展(fāzhǎn)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
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第十二页,共44页。
(2)丰富多彩的_区_域__(_q_ū_y_ù。)文①化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 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 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jiāoliú)、相 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具 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 化特征。
___自__身__文_的化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十六页,共44页。
2.包括粤菜(yuècài)、粤剧、广东音乐、广东骑楼、黄埔军 校旧址、端砚、开平碉楼、广交会、孙中山、六祖惠能在内的“岭 南文化十大名片”,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广东历史、人文地理、文化 精华和民俗风情。“十大名片”表明岭南文化具有 ( )
第三(dì sān)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页,共44页。
考点精析
考点
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的中华文化
(kǎo d►i基ǎn础)一梳理(shūlǐ)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 影响、作用
殷周时期 天__命__神__权__思想、“敬德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
第六页,共44页。
2.2010年10月18日,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修复的 150件富有悠久历史底蕴的圆明园文物在园里展出,熠熠生辉,使人百 感交集。这些修复的文物能够使人感受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国家衰落伴随着文化( 衰微) ③国家富强(fùqiáng)伴随着文化兴盛 ④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创 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A项“必然产物” 说法错误;B项“决定(juédìng)”错误;材料中北京、上海的 例子体现了区域性,“今天”体现了时代性,故C项符合题意; 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易错点拨
●易错点1:早在春秋战国(chūn qiū zhàn ɡuó)时期,中华文化就已
答案:D
第四页,共44页。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____汉__字。(①Hà作n用zì):文字是文 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déyǐ)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
(2)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__瑰__宝_(_g,uīb都ǎo是) 中华民族 (mínzú)的骄傲。
(3)各民族(mínzú)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mínzú)文化相 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 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_归__属__感___,显示了中华民族 (mínz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mínzú)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