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达标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专题突破训练 (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专题突破训练 (2)](https://img.taocdn.com/s3/m/c9a0ae8b80eb6294dc886c0e.png)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专题突破训练一、选择题下表为江苏三大名石的相关资料,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五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1.对照图1和图2,有关“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雨花石的形成与乙有关②昆石的形成与丙有关③太湖石的形态与a、b有关④三大名石的形成皆与c、d、e有关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2.下列转化符合图1所示规律的是()①昆石→太湖石②雨花石→砾岩③雨化石→昆石④岩浆→昆石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题,由表中资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于乙有关;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石灰岩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2题,雨花石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可以形成砾岩;昆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答案】 1.C2.D读下图,完成3~4题。
3.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①C.①③② D.②①③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解析】图②表示断裂形成,③表示张裂、岩浆开始上涌,①表示岩浆从张裂处上升。
②③①的顺序最能表示从张裂到岩浆的上升冷却过程。
该张裂过程常常形成于大洋中部,是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如大西洋中脊。
【答案】 3.B4.D下图为某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地点煤矿能够露天开采且比较安全的是()A.甲 B.乙C.丙 D.丁6.在a、b 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答案】 5.B6.A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8.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
wwww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wwww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560373806529647d27285217.png)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下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B.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C.5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D.4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2为背斜成山2.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A.图中火山喷发形成沉积岩B.图中河流既参与海陆间水循环也参与内陆循环C.5处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到积雪冰川带D.图中河流上游聚落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受到洪水威胁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
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
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B.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C.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D.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4.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
则( ) A.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C.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D.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5.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所示),其成因是(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83afcd4d79563c1ec5da715e.png)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在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内,一堆堆硕大的圆形石头,鬼斧神工般排列在一起,蔚为壮观。
其实这里的圆形大石头不是大理岩,而是典型的花岗岩。
完成下列各题。
“魔鬼大理岩”属于()A. 侵入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喷出岩2、2019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要用来接收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落成启用,“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附近5公里半径之内没有乡镇,25公里半径之内只有一个县城。
左图为射电望远镜及周围景观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大窝凼”洼地厂泛分布的岩石类型和形成独特地貌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 甲①B. 乙②C. 丙③D. 丁④2. 下图中数字与图中景观图有对应关系的是()第1页/共34页A. ①-ⅣB. ②-ⅡC. ③-ID. ④-Ⅲ3. 下列因素对FAST作干扰最大的是()A. 台风B. 太阳辐射C. 太阳活动D. 火山喷发3、当地时间2019年11月22日, 墨西哥科利马火山喷发,形成数千米高烟柱。
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墨西哥火山喷发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 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 ②B. ③C. ④D. ⑤3. 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
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甲中能表示山玉的是( )A. aB. bC. cD. d4、2019年2月墨西哥某条河流的其中一段河水竞在一夜间突然消失,导致当地1万多居民失去水源.当地居民指出晚上曾听到巨响,没想到隔天早上村庄旁的整段河流都消失了,事后发现是因为河床出现的大裂缝造成.结合图回答下面小题。
1. 材料中的情形最可能出现的地形区是( )A. 火山地形B. 岩溶地形C. 冰川地形D. 风成地形2. 上述地区的岩石,其所属类型对应于图6“地壳物质循环简图”(a~d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中的( )A. aB. bC. CD. d5、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理岩的成因与岩石E相同B.岩石B可能含有化C.⑤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D.③只有搬运作用6、位于吉林省长白山的望天鹅景区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塑造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作业手册新人教版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作业手册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2fc6a20b4e767f5bcfce12.png)
专题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读中国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Z3-1)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Z3-2),完成1〜2题。
1 .塑造图Z3-1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2•在金佛山广泛分布的岩石,按其类型划分应为图A.甲B .乙C.丙 D .丁读图Z3-3,回答3〜4题。
Z3-2中的()遂聲—)r⑷- 船'甲乙图 Z3-33•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A.①B .②C.③D .④4•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A.海沟B .海岭C.褶皱山 D .裂谷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 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
图 Z3-4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6•该地区此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岩形成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B.沉积岩形成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一沉积岩形成一外力侵蚀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一沉积岩形成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读图Z3-5,回答7.图示Q处地质构造为()A.背斜构造B.断层构造C.岩浆侵入构造D.向斜构造&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A.Q处可能储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B.Q处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C.在P处向下钻探可以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D.P处地下水资源丰富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了该国能源利用方式。
读图 9〜10题。
Z3-6,完成图 Z3-69.在冰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水能B .潮汐能风能D .地热能)A.C.10.冰岛位于(①消亡边界②生长边界③海岭附近④海沟附近A.①②B .②③C.①④D .②④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以高大、棱角平直的石柱林为主。
版高考地理测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提升训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版高考地理测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提升训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d42e73152b160b4e767fcfcf.png)
版高考地理测验轮复习专题二地球表面的形态提升训练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作者:————————————————————————————————日期:提升训练4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
据此完成第1~2题。
1.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分布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2.“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 )A.软流层B.岩石圈C.莫霍面D.古登堡面答案1.A 2.C解析第1题,考查地球结构划分依据。
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依据主要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通过不同的变化划分为两大界面:古登堡面和莫霍面,从而分为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第2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划分依据,莫霍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和地幔。
下图为某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4.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答案3.A 4.B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地壳厚度不均,A项正确。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B项错误。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C项错误。
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D项错误。
第4题,考查岩石的成因。
石灰岩是在外力作用下由海相沉积物形成的。
B项正确。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
据此完成第5~6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5 含答案
![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讲义:专题二 地球表面的形态 微专题5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a8b5c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e.png)
微专题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地质构造的类型(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表形态的成因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板块运动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响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A级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褶皱断层造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貌 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C 级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存在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存在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bf7cfb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f.png)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1.练高考(2018·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的方法:(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断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成因。
(2016•某某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作业手册 新人教版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作业手册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9e2c644b73f242326c5f2a.png)
专题3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读中国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Z31)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Z32),完成1~2题。
图Z31图Z321.塑造图Z31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2.在金佛山广泛分布的岩石,按其类型划分应为图Z32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读图Z33,回答3~4题。
甲乙图Z333.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 B.海岭C.褶皱山 D.裂谷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
图Z34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Z345.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6.该地区此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岩形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岩形成—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岩形成—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岩形成—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读图Z35,回答7~8题。
图Z357.图示Q处地质构造为( )A.背斜构造B.断层构造C.岩浆侵入构造D.向斜构造8.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A.Q处可能储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B.Q处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C.在P处向下钻探可以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D.P处地下水资源丰富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了该国能源利用方式。
读图Z36,完成9~10题。
图Z369.在冰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 )A.水能 B.潮汐能C.风能 D.地热能10.冰岛位于( )①消亡边界②生长边界③海岭附近④海沟附近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以高大、棱角平直的石柱林为主。
(完整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习题
![(完整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8106d158fb770bf68a55c1.png)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好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 B.矿物 C.矿床 D。
矿产2。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A.石油 B。
天然气 C。
汞 D.石英3.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D.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4。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A。
石英 B。
石墨 C。
刚玉 D。
金刚石5.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
喷出岩 D.侵入岩读下图,完成6~7题。
6.由造岩矿物方解石集合而成的岩石是( )A.石英岩 B.大理岩C.砾岩 D.砂岩7.图中,地表起伏的直接成因是( )A.火山活动B.地壳运动C.流水侵蚀D.风力堆积在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石(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请回答8-9题。
8.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A.变质岩 B.岩浆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9.大理石(岩)被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主要是由于( )A.大理石(岩)价格低廉,适合广大的普通居民购买力B.大理石(岩)较好地调节室内小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C.大理石(岩)坚固、美观、耐用D.大理石(岩)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用的稀有元素10.下列物质属于矿物的有( )A.生铁B.铜丝C.玻璃 D.方解石11.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 )A.大理石、长石、石英 B.长石、石英、云母C.方解石、石英、云母 D.石灰石、长石、石英12.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A.大理石、板岩、石灰岩 B.石灰岩、砾岩、页岩C.砂岩、石灰岩、花岗岩 D.玄武岩、砾岩、片岩13.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的是( )A.萤石B.石油C.石膏D.磷灰石14.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是( )A。
2018届高考地理考点强化练5地球的结构及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018届高考地理考点强化练5地球的结构及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ab735e95f46527d3250ce085.png)
考点强化练5 地球的结构及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2017·浙江杭州四校联考)有关岩石圈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份,是由岩石组成的B.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紧密C.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份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假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去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
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维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据此完成第2~3题。
2.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B.地壳—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核C.地幔—莫霍面—地核—古登堡面—地壳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3.若是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觅海底油气矿藏,以下四幅地震波示用意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2017·浙江宁波期中)以下图为某地域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转变对照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C.大洋地壳必然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5.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散布,说明该地域(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形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2021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域于田县(36.1°N,82.5°E)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完成第6~8题。
6.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A.横波和纵波都加速B.横波和纵波都减速C.横波加速、纵波减速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7.以下关于地球圈层结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B表示的水圈主体是陆地水B.图中C和D两层相加确实是岩石圈C. A所代表的大气层的最低气温在高层大气中D.生物圈的核心部份是大气圈的全数、水圈的下部和岩石圈的上部8.把以下地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石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A.②→⑤→①→④B.②→④→⑥→①C.②→④→①→⑥D.②→④→③→⑤(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有机宝石琥珀是裸子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后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内部含有动植物的包裹体。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a58ee3fab069dc502201e1.png)
冷凝 岩浆在地表以下_____ 成为岩石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玄武岩和流纹岩、
的岩石 安山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_____ 风化 作用
沉积岩 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
月,沉积、_____ 固结 为岩石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_______
变质岩
大理岩 、 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 片麻岩、_______ 成分 等发生变化 石英岩、板岩 结构 、矿物_____ 的_____ 而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 ;含有化石。 (4)沉积岩的特征:具有__________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
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提示 沉积岩。
3.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
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地壳的物质
循环过程。可归纳Biblioteka 下面的模式图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
和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学会分析地球内外圈
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2.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 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
水圈 地核 地壳
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考点一
1.地震波
地球的结构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较快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气态:天然气 固态 :石英 (2)存在形式_____ 液态:石油、天然汞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中由一种或多种_____ 固态 矿物 组成的体积较大的_____ _____ 矿物 集合体。 沉积岩 和_______ 变质岩 三大类。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 岩浆岩 、_______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成 岩 侵入岩 浆 岩 喷出岩 因 常见岩石 花岗岩 最常见) _______(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0d3d0533687e21af45a980.png)
课时作业(十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读板块分布简图,回答1~2题。
1.有关三个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是按岩石圈的运动不同而划分B.A是真正的大洋板块C.B板块大陆面积最大D.C板块跨经度最广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板块与C板块之间是生长边界B.A板块与B板块交界附近多海岭C.B板块向西运动、C板块向东运动D.B板块与A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岛弧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由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北美洲西南部的太平洋东部边缘,A、B、C分别是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A项错误;A板块是海陆兼有的板块,B项错误;B板块是太平洋板块,海洋面积最大,C项错误;C 板块是南极洲板块,跨经度最广,正确。
选D项。
第2题,A(美洲)板块与C(南极洲)板块之间是消亡边界;A(美洲)板块与B(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多海岸山脉(海岭在大洋中);B(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C(南极洲)板块向东运动,它们之间相互张裂是生长边界;B(太平洋)板块与A(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
综上所述,选C项。
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形成一圆形孔洞,称为壶穴。
读图,回答3~4题。
3.下图中最可能有壶穴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4.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壶穴相似的是()A.“V”型谷B.沙丘C.三角洲D.钟乳石答案:3.D 4.A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壶穴形成于河床中,因此一般分布在山谷地带,图中①③位于山坡,②位于山脊,④位于河谷。
第4题,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可判断壶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V”型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故A项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钟乳石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第3-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押题专练-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含解析 精品
![第3-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押题专练-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含解析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d6a1ced0508763230121205.png)
第3.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2016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
读汤加位置与新岛形成图,完成1~2题。
1.该国()A.地震、火山频发B.位于印度洋东部C.各岛日期不一致D.受赤道低压控制2.该新岛()A.因地壳抬升而形成B.物质主要源于地幔C.主要由石灰岩组成D.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答案】1.A 2.B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示()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4.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3.C 4.D当地时间2015年8月27日,厄瓜多尔基多科托帕希火山喷发,冒出火山灰和浓烟。
目前厄瓜多尔政府正在监督火山的活跃性。
下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下图1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甲、乙、丙、丁表示岩石类型,下图2为某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5~6题。
5.图1中可以示意科托帕希火山喷发的地质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6.图2所示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图1中的()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5题,结合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可知,图中甲是侵入岩,乙是喷出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①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②为岩浆喷出地表,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
因此可以示意科托帕希火山喷发的地质作用是②。
第6题,图2所示地貌景观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
结合上题的分析,③为外力作用。
学~【答案】5.B 6.C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下面7~8题。
7.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8.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A.花岗岩B.大理岩C.页岩D.砾岩【答案】7.C8.B阶地是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6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6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813f13220b4e767f5acfcea3.png)
题组层级快练(六)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时间:30分钟分数:9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是哪两个圈层的关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
第2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
所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A.a B.bC.c D.d答案 D解析地壳厚度越薄,地震波传来所需时间越短。
海洋地壳比陆地地壳薄,平原地区地壳比高原地区地壳薄。
(2016·扬州模拟)科学家在中国安徽发现一具23亿年前陆上胎生鱼龙化石,下图为鱼龙化石照片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鱼龙化石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D.花岗岩5.鱼龙化石所属岩石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 4.C 5.B解析第4题,生物化石都属于沉积岩。
第5题,图中沉积物经过箭头②指向甲,即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变成沉积岩。
丙符合“三进一出”特征,即为岩浆,进而可判断丁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为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④为上升冷却凝固。
(2016·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2章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Word版含答案
![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2章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dc3915be1e650e53ea9936.png)
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 、c 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内力作用(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图文助记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
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时训练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时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ad7d89026bd97f192279e98b.png)
(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题(2017·昆明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10 km处可以表示( )A.海平面B.莫霍面C.岩石圈底面D.古登堡面解析第1题,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第2题,莫霍面平均深度约17 km,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 km,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 km。
则10 km处可以表示莫霍面。
答案 1.D 2.B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3~4题。
3.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4.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3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
第4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3.B 4.A(2015·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5.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6.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5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
2018届二轮专题07+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专题卷(全国适用)+Word版含解析
![2018届二轮专题07+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专题卷(全国适用)+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92239c83d049649b665898.png)
专题07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图1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B 2.A下图为太平洋板块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3~4题。
3.与图示区域相邻的板块有( )A.2个 B.3个C.4个 D.5个【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太平洋板块,其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邻,故C选项正确。
【答案】C4.下面关于上图中各点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虚线表示海平面),与实际相符的是( )【解析】读图可知,甲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形成断层;乙处板块张裂,是上地幔软流层岩浆上升的地区,易形成海岭和断层;丙、丁两处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可能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答案】D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该地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在乙之前形成 B.丙形成时间最早C.丁形成时间最晚 D.戊在乙之前形成【答案】C6.①②两地( )A.所处地质构造相同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C.岩石破碎程度相似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答案】D下面图片中这个“地狱之门”位于土库曼斯坦一个叫做达瓦扎的小镇附近。
1971年,地质学家意外发现一个地下洞穴,里面充满了可燃气体,将气体点燃后,大火竟燃烧了40年仍未熄灭。
下图为“‘地狱之门’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地狱之门”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解析】“地狱之门”的火焰是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地下的可燃性气体通过断层向外泄漏。
【答案】D9.图示区域除可燃性气体外,还蕴藏着丰富的( )A.铁矿资源B.石油资源C.地下水资源D.有色金属资源【解析】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可燃性气体密度小,在最上层,石油在下层,再下层为密度更大的沉积物。
高考地理高考达标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高考地理高考达标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98a94f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e.png)
高考达标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44 分 )(2019 ·长春模拟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酒精灯、水等资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右图为实验表示图。
实验中发现两块海绵向左右侧方向运动。
据此完成 1~2 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界线分别为()①碰撞挤压②板块张裂③生长界线④消亡界线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以下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A.落基山脉的形成B.智利海沟的形成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解析: 1.B 2.D第1题,经过实验可知,演示的是板块张裂现象,板块张裂为生长界线。
第 2 题,板块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海和洋。
(2019 ·新乡模拟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变。
图 1 表示风化坑剖面,图 2 表示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 3~5题。
3.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 2 所示的 ()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4.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损害D.海浪损害5.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损害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损害D.利于吸取太阳辐射,加速物理风化解析: 3.A 4.B 5.B 第 3 题,依照资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
依照图 2 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积聚岩,④为变质岩。
第 4 题,依照风化坑的看法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依照资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种类的转变能够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若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湘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湘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304130b76a20029bc642d5b.png)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考点规范练6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考点规范练第12页(2015福建福州一模)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图1、图2分别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张家界和黄山风光图片。
图3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
完成第1~2题。
图1图2图31。
根据图片判断,图1、图2山体岩石类型分别是图3中的()A。
c、b B。
a、bC。
b、a D.a、c2.根据图片判断,形成图2山体岩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
风化侵蚀、重熔再生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C。
搬运堆积、固结成岩D。
外力作用、变质作用答案:1。
B 2.B解析:第1题,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主要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图3中a通过变质作用形成c,说明c是变质岩;岩浆可形成b,说明b是岩浆岩;则a为沉积岩。
因此张家界和黄山的岩石类型分别是a和b.第2题,组成黄山的岩石为花岗岩,主要是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而冷却凝固所形成的。
(2015安徽蚌埠二模)图中a图是香港西贡国家地质公园滨海地带火山海蚀地貌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长春模拟)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酒精灯、水等材料设计
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右图为实验示意图。
实验中发现两块
海绵向左右侧方向运动。
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②板块张裂③生长边界④消亡边界
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落基山脉的形成B.智利海沟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解析:1.B 2.D 第1题,通过实验可知,演示的是板块张裂现象,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
第2题,板块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海和洋。
(2017·新乡模拟)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
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3~5题。
3.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
4.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
5.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解析:3.A 4.B 5.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
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
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第4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第5题,在风化坑的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
(2017·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6~7题。
6.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
7.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解析:6.A 7.D 第6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
第7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2017·豫北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
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
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
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
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
9.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发现恐龙化石的岩层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解析:8.B 9.C 第8题,甲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表现为中间低,四周高,所以甲地为向斜谷地;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海拔较高,崎岖不平,所以乙处为向斜山地;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表平坦广阔,该地为平原地形,所以丙处为向斜平原;丁处地下为明显的断层构造,在地表上表现为崎岖的山地,故该地为断块山。
综上分析,B选项符合题意。
第9题,溶洞常形成在地下,内部往往有大量的地下水汇集(岩层之间渗水性强),周边存在大量的钟乳石(石灰岩的一种),故适合溶洞发育的地质构造为向斜结构(储水性),③(石灰岩层)岩层断裂发育明显,渗水性强,符合溶洞布局条件;恐龙化石往往布局在中生代的沉积岩中,图片中的⑤(砂岩)形成年代较晚,不符合恐龙化石分布条件,④(页岩)内部分层明显,适合恐龙化石的保存,综上分析, C选项正确。
(2017·盐城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完成10~11题。
10.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A.流水、沉积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
11.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地区
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
解析:10.A 11.B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低平(海拔在20~40 m 之间),因此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流水、沉积作用。
第11题,该地河、湖众多,地势低平,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
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6分)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4分)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分)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10分)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
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
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山岭(3)山脊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13.(2017·辽宁模拟)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8分)
(4)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堆积地形,其成因是什么?(8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适合建港。
第(2)题,流水堆积与水流速度有关,随水流速度减小,大的颗粒先沉积。
第(3)题,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
第(4)题,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堆积地形,其成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答案:(1)A A是河流是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2)砾石、砂、粉砂、黏土流水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C 处初为河口下游,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大
(3)北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右侧的南岸,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淤积。
(4)因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