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c4056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5.png)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b2494e07cd184254a353527.png)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四、道 路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1、概述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 街道。
②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 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 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 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 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特点:这种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私人小汽 车和人行的矛盾,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广为采 用。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213:13:5813:13Aug-212-Aug-21
•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13:13:5813:13:5813:13Monday, August 02, 2021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536132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7.png)
居住区 10000~16000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5011.02
邻里单位——1929年 美国 佩里(C.Perry) 1)控制规模
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人口规模(约1000户),四周交通道路为界,不被穿越,内部设置公用设施, 日照通风良好。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22011.02
居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三、以居住组团为基本 单位为基本单位组织居 住区
以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 扩大小区的形式。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 划
第一节 居住区基本知识
一、 居住区类型与规模 (1) 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 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 30000~50000人, 户数 10000~15000户, 用地 50~100公顷。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f8f7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5.png)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人性化布局:城市住宅区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规划师应当设法创造一个居住区,便利居民的移动,并为居民提供接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和购物中心等。
2.混合用途:住宅区应当包含多种用途,如商业、文化和娱乐设施等。
这有助于提高住宅区的活力,并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便利公共交通:住宅区应当便利公共交通。
这包括提供公交车站、地铁站和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
这可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也有助于环保。
4.社区内部面积分配:住宅区规划应当合理分配不同功能的面积,如居住、公园和商业等。
这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5.注重生态保护: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可以通过保留绿地、湿地和自然景观等方式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6.空间尺度和密度:住宅区规划应当考虑空间尺度和密度。
规划师应当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住宅区的大小和规模。
这可以确保居住区的合理利用,并避免过度拥挤。
7.绿化和景观设计: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和规划景观设施,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8.鼓励社交互动:住宅区规划应当设计成鼓励社交互动的环境。
提供公共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和健身中心等设施,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9.可持续发展: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
采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等措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0.历史保护和文化保持:住宅区规划应当尊重历史和文化,并保护其中的重要遗产和文化景观。
这有助于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特色。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城市住宅区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3db3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1.png)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居住环境:城市规划应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包括合理的用地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应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确保高效、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用地供应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5. 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6.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实施方法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包括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用地,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保持城市景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法律和法规:城市规划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6. 监督和评估:城市规划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方案。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意义和挑战城市规划原理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0f0b26ccbff121dd3683a9.png)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多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得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4、邻里单位是针对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化、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社会发展原则。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要,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要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与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3、共享社区原则。
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第四章居民调查1、从调查面来看,有普查(或面上调查)和专项调查(重点调查)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
2、调查方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
第五章空间1、围合的空间的四个特点:(1)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2)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3)可以减少破坏行为(4)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2、影响居民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1)住宅日照。
城镇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居住区规划 专题讲解一
![城镇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居住区规划 专题讲解一](https://img.taocdn.com/s3/m/8e89601884868762cbaed584.png)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综述
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 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 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 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
居住区的概念
▪ residential district
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线所围合,设有 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 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影响因素: 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 3.居民的行政管理体制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人口(人)
1000016000
3000050000
3000-5000 300-1000
1000015000
▪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 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 设计划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进行综合安排,为 居民创造一个经济合理的、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方便、 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现状、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条件;规划设计意图、特 点、问题、方法等。
▪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
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 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422f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8.png)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通过合理规划住宅区的位置和布局,使其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区相互配合,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功能分区合理: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合
理划分住宅区的功能区域,例如商业区、休闲区、教育区等,使居民在附近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3. 人车分流:通过合理的道路设计和交通组织,使住宅区
内的行人和车辆分流,避免交通拥堵和行人安全问题,提
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4. 绿地和公共空间:住宅区内应设有充足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居民的社交互动和身心健康。
5. 小区规模适宜:住宅区的规模应根据就近生活和服务设
施的原则,适当控制规模,使居民的居住环境舒适宜人。
6. 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住宅区规划应考虑环境保护
和生态可持续性,合理规划水源、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7. 社区共享设施:住宅区内应设有各种社区共享设施,如
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方便居民的教育、医疗、
娱乐等需求。
8.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住宅区规划应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前规划好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确保居民的基
本生活需求。
总之,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是以人为本,注重合理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化配套等,提供舒适、便捷、环保、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fd1a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2.png)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引言城市居住区规划是城市开展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包括功能分区原那么、布局原那么、空间组织原那么、环境保护原那么等。
功能分区原那么功能分区原那么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根底。
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开展目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文化娱乐区等。
每个功能区都有不同的规划要求和限制条件,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在功能分区原那么的根底上,还可以考虑便利性原那么、混合利用原那么等,以促进不同功能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布局原那么布局原那么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良好的布局能够提高居住区的可达性和交通便利性,减少居住区内的交通拥堵问题。
在布局上,应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网络,合理规划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位置和宽度,确保交通的流畅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布局,如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效劳。
此外,还应考虑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景观规划,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系统。
空间组织原那么空间组织原那么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布局。
城市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应考虑到人口密度、居住面积和公共空间的舒适性。
在空间组织上,可以采取高密度住宅区和低密度住宅区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提供居民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环境保护原那么环境保护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原那么。
城市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在规划中,应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系统,合理保护绿地和湿地,提供生态功能,减少水源和土地的污染。
同时,还应推广可持续开展的概念,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环境负荷。
结论城市居住区规划是实现城市开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02e987ecc22bcd127ff0cb0.png)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1bc7b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9.png)
居住区规划原理一、引言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城市或者乡村中的居住区进行合理布局、设计和管理的过程。
它涉及到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配套、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旨在创造一个宜居、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相关要点。
二、居住区规划原则1. 人口分布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情况,合理确定居民的分布密度和居住空间。
根据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决定居住区的规模和居住建造的高度、密度等。
2. 土地利用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地等。
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合理划分界限,避免功能重叠和冲突。
3. 交通配套原则居住区规划应考虑交通配套设施,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停车场等。
交通系统应合理布局,方便居民通行,并且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相衔接,提高交通效率。
4. 公共设施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并且方便可及。
5. 绿化环境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绿化环境的建设,包括公园、花园、绿化带等。
绿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提供休闲场所,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6. 环境保护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
规划应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7. 社区参预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鼓励社区居民参预规划过程。
通过开展民主决策和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居住区规划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三、居住区规划要点1.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居住区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土地、交通、设施、环境等多个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合理布局空间居住区规划要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确保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和便利性。
3. 强调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和谐。
4. 重视社区参预居住区规划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参预,倾听他们的声音,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05a47f0740be1e650e9a87.png)
居住区规划篇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在居住区规划中,有哪些常见住宅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城市规划原理住宅类型在居住区规划中,常见的住宅类型包括五大类:一一般有独用的院落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二一般用于多层或高层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三层数较低的多层住宅内天井式四多层和高层住宅点式(塔式)五一般用于高层住宅跃廊式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VOL.1独院式独院式住宅即拥有独立院落的住宅,多数为独院式别墅。
VOL.2并联式两套住宅并联,共用一道分户山墙的住宅。
层数为一至三层,上下均属一户。
每套住宅三面临空,基本具有独立式住宅种种优点,但较经济,也有上下层分别供两户使用的。
每户仍然三面临空,有独立的院子和出入口。
VOL.3联排式将独院式住宅的户型单元拼联增到三户或三户以上,各户间至少能共用两面山墙。
联排住宅分为联排城市住宅和联排别墅。
二#1VOL.4梯间式由公共楼梯间的平台直接进入各户的分户门,一般每梯服务2~4户的住宅型式称作梯间式住宅。
梯间式是最常见的高层住宅类型VOL.5内廊式指内有一条贯穿于整层的公共长廊的住宅。
在多层、高层住宅、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工厂的集体宿舍和旅馆、酒店、医院建筑中采用。
#3VOL.6外廊式指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住宅,在联排式低层住宅,多层、高层的板式住宅和“Y”型、“工”字型的点式住宅中普遍采用。
1VOL.7内天井式在住栋内部设置天井的住宅。
天井式住宅增加了住栋内部的临空面,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采光通风,可以加大栋深,减少每户面宽,做到节地和节能。
VOL.8点式住宅点式住宅在进深、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故称点式住宅。
若为多层又称墩式住宅,若为高层又称塔式住宅。
一般仅由一个单元组成,它四面临空,故体型比较活泼,朝向广,视野宽。
VOL.9跃廊式住宅通过一层水平共用走道,联系两层或三层楼面各套住房的住宅。
跃层式及跃廊式住宅采用小楼梯作为层间联系。
居住区的规划基本知识
![居住区的规划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187fc27aef8941ea66e055a.png)
整理ppt
物质环境 (3) “小社会”
社会环境 (4) 规划具有整体性、地域性、社会性、经济性、政 策性。因此说是一综合性的建设规划。
整理ppt
整理ppt
二、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居住区的含义及功能
一、居住区的含义
一般所称的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的聚 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地形界限所包围的,并与居住人口 规模相对应,配件有一整套完善的、能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 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二、居住区的功能
功能是与居民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包含居住在内的休憩、 教育养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健身体育、商业服务、社会交 往甚至工作等活动。
服务半径:指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 佳时空距离,一般最大步行距离为800-1000M,步行时间在10-15 分钟为宜;地形起伏地区还应整适理p当pt 减少。
服务半径决定了居住区的地域空间规模。居住区的地域
空间规模受到了以经济为下限,以服务半径为上限的约束。 一般合理的服务半径大约在800-1000M之间。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以人口数作为规模 的标志。合理规模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因素决定。
1.1 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
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实施的经济性是 影响居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要使服务设施被经济合理的使 用,一般人口规模应在50000人以上。
1.2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
整理ppt
1. 邻里生活院落
是以宅间 、住宅院落等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最频 繁、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空间构成 ,可称为 生 活院落。
城市规划原理11 居住区规划导论
![城市规划原理11 居住区规划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848e65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5d.png)
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根据规模大小、服务范围的不同,经营管理及居民使用的要求,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三级或两级:
三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二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居住区级-居住组团级。
服务半径要求
居住区级 ≤800-1000米 居住小区级 ≤400-500米 居住组团级 ≤150-200米
居住区分级控制
按规模分类是我国居住区的最普 通与一般的组织方式,居住区 规划一般按三级设置:居住 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 10000— 3000— 300— 数 16000 5000 —1000 人 30000— 10000— 1000— 口 50000 15000 3000
1.规模: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 提供住房,用地面积由人口密度来 定。目的使小孩上学安全。
2.边界: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 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提供一系列小公园 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 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4. 机构位置:学校、教堂和社区 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 位界限吻合。 5. 当地商店:为邻里单位人口服 务,自给自足。 6.内部道路系统:利于邻里内部交 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 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邻里单位的发展应用:小区规划
邻里单位有宽阔的边界和内部街 道形式,有助于实现社区目标 (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与尊重感。
二战后,苏联和欧洲把邻里单位 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小区规划理 论,规模不限于小学的服务能力, 用地边界发展为以城市干道及自 然地形为界,公共建筑的项目和 规模也相应扩大。
我国的小区规划模式是在邻里单 位概念和苏联小区规划理论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https://img.taocdn.com/s3/m/1393caacd1f34693daef3e86.png)
类型
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 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 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于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 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
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
服务半径: 指居住区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 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千人指标: 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居住组团级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以300户~800户为宜,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幼托、 居委会、老年退休工人活动室、青少年 活动室、自行车存放处、服务站、卫生 站、小商店等。
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 规定的时日内获得所需日照量,而必须 保持的一定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 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 据。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
用地4—6公顷
邻里单位六条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 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 口规模;
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布置在中心公共 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占地约64.75公顷,保证儿童上学 距离不超过0.8km;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 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是指不属于住宅区其他用地为住宅区共同 享用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 集中绿地、各类户外场地(不包括标准的运 动场)、居住组团绿集中设置,在整个公共绿地中一般 用于种植绿色植物的用地(包括小径)的比 例不应小于73%-87%,活动场地(硬地为主) 的比例为10%-22%,景观与休息小建筑及 环境小品的用地不宜大于3%-5%
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知识
![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58b00080eb6294dc886c1b.png)
居住区规 划总用地
居住区用地 (100%)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不参 加百分比平衡)
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础占有的 用地及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住宅 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家务院)。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只与居住人 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如居住服务和使 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础 地及所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的停车 场等。
社区与人的健康发展
第五节
系统与居住区用 地构成
一、住宅区系统构成
住宅用地
物 质
道路停车用地
系
统
公共设施用地
住 宅
公共绿地
区
系
统
生活保障系统
社
区 系
育才就业系统
统 交流参与系统
运营系统
二、居住区用地构成(物质系统)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 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 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如何解决?
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 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内部设 置服务设施
■邻里单位
1、邻里中心 2、商业和公寓 3、商店或教堂 4、绿地(占1/10的用地) 5、大街 6、半径1/2英里
■邻里单位
•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 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 部车辆穿越。一般应该采用尽端式,以 保持内部的安静、 安全和交通量少的 居住气氛;
第二节 国内外 城市住宅区的 发展过程
城市住宅和城市同时产生,开
始时,它和城市中的其它房屋作 坊、酒馆、客栈、商店等混杂在 一起。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各类房屋的自由发展日益暴露其 明显缺陷时,住宅才从综合性的 城市建筑群中逐步分离出来,单 一地建在专门的地段上,产生了 住宅区。住宅区及其规划是随着 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更确切地 说,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 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 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 内天井式、点式、跃廊式
②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③住宅的规划布置: 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自由式布置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规划
居住区基 3、居住区规划结构与规模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户数(户) 人口(人)
居住区
小区
10000~16000 3000~5000 30000~50000 10000~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居住
②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 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 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 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 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一、居住区基本知识
2、居住区的组成
组成要素:物质;精神 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室外工程 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环境组成: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一、居住区基本知识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三、公建用地规划布置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基本要求
① 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
径,一般为:
居住区级
800~1000m
规划布置: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居住区中心 主要由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组成。
②第二级(居住小区级) 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
学等。 规划布置:一般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生活服务设施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 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
区
规划
一、居住区基本知识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4、居住区类型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建设条件: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 所处位置:市内居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居住区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住宅层数: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置。最主要是幼托的布置,应该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 幼托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宜,独立设置。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三、公建用地规划布置
1、公建设施分类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两大类。 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运动设施、 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应与住
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其他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三、公建用地规划布置
3、规划布置方式(分级布置)
③第三级(居住组团级) 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这些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有些可设在住宅底层,也可将他们独立设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
1、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① 适居性原则 ② 生态优化原则 ③ 综合效益原则 ④ 社区塑造原则 ⑤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2、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一、居住区基本知识
1、小区规划术语
① 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 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内为居 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 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200m
② 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
职工上下班的走向。
③ 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
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保持居住区的
安宁。
④ 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计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三、公建用地规划布置
3、规划布置方式(分级布置)
①第一级(居住区级)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
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