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和:
2、审美趣味:
3、审美形态:
4、惊异:
5、审美关系:
6、气韵:
7、审美理想:
8、审美经验:
9、优美:
10、丑:
11、荒诞:
12、视域融合:
13、意境:
14、美育:
15、悲剧:
16、崇高
17、艺术批评
18、知觉
二、简答题
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2、想像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怎样?
3、简述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发展历程。
4、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
5、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6、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7、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8、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与审美有审美关系?
9、人与世界的体己性交流具体是什么内容?
10、研究审美发生有哪几条途径?
11、试列举四种以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2、试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3、博克认为优美有什么特点?
14、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15、试述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突破。
16、体验式把握艺术有什么特点?
17、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内在素质?
19、审美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20、荒诞的实质是什么,何以能成为美学范畴?
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占有一半的分数)
1、试述气韵这一审美形态衰落的原因。
2、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审美形态。
3、结合具体作品与审美实践谈谈艺术鉴赏的过程。
4、怎样定义艺术作品,试举例说明之。
5、试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6、试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和――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
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
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2、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
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3、审美形态――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形态,及其在
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4、惊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它始于主客区分,继于主体对客体的
探索。
审美惊异不是一般生活中的好奇、惊诧。
并非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一种主
观的任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审美惊异也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
种鲜活的生命感。
5、审美关系――人与对象关系之一种。
其特殊性表现为主体与对象的融合、无利害关系。
6、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
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
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7、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
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
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
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8、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
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9、优美――传统而普遍认识的审美形态。
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
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唤起人
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
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10、丑――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的不和谐状态,如果丑的外表下是伟大的善,就变成了崇高。
11、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
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12、视域融合――现代解释学中的一个术语。
艺术接受中,接受者把自身的视域融合到先期
筹划的本文意义的视域中的过程。
13、意境――意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
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意境的特点表现为: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14、美育――即审美教育。
简单地说,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使人的审美能力获得
提高,进而提高人的综合性精神素质;深层意义上说,美育是指人通过审美活动而
实现、建立自我的本质力量与存在的过程,指一个具有健康、丰富精神状态的人的
生成过程。
15、悲剧――西方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美遭受毁灭,令人产生痛心之感,
但同时又有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力量。
鲁讯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6、崇高――崇高是西方经典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称之为壮美。
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
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处
于矛盾运动之中的审美形态。
是人的理性战胜情感后对复杂事物的肯定认识。
17、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
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18、知觉――人的一种高级感知方式,通过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
性的把握。
二、简答题
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想像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怎样?
想像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在审美活动中,想像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审美需要想像把物象转化为形象;其次,审美需要想像把艺术作品中的某些空白进行填充;再次,审美需要想像创造新的表象。
3、简述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发展历程。
朗吉鲁斯最早提出崇高的概念,强调了崇高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但主要是从修辞上说的;启蒙主义的理性和浪漫主义对新奇事物的追求为对崇高的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博克把崇高与人的生存欲望联系了起来;康德对崇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崇高是想像力与理性矛盾斗争的结果。
4、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
首先,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历史性;其次,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更是不断变化,更具历史性,如人对美、艺术的理解,如美学核心的演变和转移。
5、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首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以艺术品所蕴含、所启发、所指称的意象为主的感性的精神性中,艺术品是艺术现象中一个最鲜明的显现品;其次,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
们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中;再次,艺术整体上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6、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美学思想是主体较自觉的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
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追求。
但尚不是整体或独立的思考。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非全部)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为美学。
因此,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是美学的构成部分和基础,美学则是它们的理论化与系统化。
7、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1、本体论阶段(古希腊到16世纪)用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一套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纯粹原理。
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奠定了美学的基本旨趣,赋予美学一种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主要有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主义。
3、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始)美与感性都不再是自明的,也不再是先在的学科基础性概念,需要在丰富复杂的人类生存现象中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的价值与意义也需要重新加以考察。
有维特根斯坦、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诸流派。
8、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与审美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
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占有对象。
”
人的社会实践是一种有限性实践,不可能达到理想性生存的境界,但人的追求是无限的,既然现实中无法实现其理想,他会在精神领域驰骋,寻找自己的理想天地。
这种在精神领域寻找理想的形式实质上就是审美。
因此,审美是人类实现理想性生存的唯一可能领域。
9、人与世界的本己性交流具体是什么内容?
1、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审美使对象物从被支配、被肢解、被遮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以其独有的新颖面貌向人敞亮开来。
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
3、通过审美活动,人与世界自由无碍地交流、对话,融为一体。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不与对象分离,而且他就直接地栖居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
10、研究审美发生有哪几条途径?
(1)考古发掘
(2)人类学研究
(3)儿童心理学研究
11、试列举四种以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游戏说:柏拉图,席勒。
〔2〕生物本能说: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3〕巫术说:泰勒,弗雷泽,卢卡契,托马斯·门罗。
〔4〕劳动说: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12、试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悲剧的主人公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常人。
悲剧发生不是因为有意或必然,而是因为偶然或错误。
悲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13、博克认为优美有什么特点?
〔1〕比较小,〔2〕光滑,〔3〕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4〕各部分不能过分突出,而是要融为一体,〔5〕娇柔、纤细,〔6〕颜色洁净明快,〔7〕颜色要在主色调下的变化多样。
14、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一〕文化渊源:众多文化之间相互交往、斗争、融合的结果;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重和平、守信义的优美、高尚、细腻雅致的文化精神;孔子对其进行的充分总结,视其为政治、文化艺术和人格修养的理想。
这种文化精神呈现于审美文化就是“中和”的审美形态。
〔二〕思想基础:阴阳、五行的观念。
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自然、社会、人生都可以排列在同一个序列,尽管有对立、有差异,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着沟通和统一的基础,也就是有了使它们达到中和的基础。
15、试述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突破。
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意境中要有“真景物、真感情”:1、第一层是对感情的强调;2、第二层是对“真”的强调,景物、感情都要真。
〔二〕意境中有“壮美”与“优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
〔三〕意境有多层境界,其最高境界是“出入宇宙人生”。
16、体验式把握艺术有什么特点?
只有真正地激活艺术品,进入到艺术的体验中,才能把握艺术,而体验是超越语言的,但是,体验中的无可言说并不是一无所得,而是有以下特点:〔1〕在体验中,人们获得艺术的真态。
〔2〕在体验中,人们感受到所有艺术表面形态及其外在关系,乃至效果的合理性。
〔3〕在体验中,人们把握了艺术的整体。
〔4〕在体验中,人们也进一步理解了艺术品。
17、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内在素质?
艺术家纯粹的内在机制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包括:〔1〕艺术敏感:指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异常敏锐的感受力,其表层指对作为对象的生活现实的感受力,深层指对生命的感受力。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感”、“兴”即是。
〔2〕艺术想像力: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
艺术想像力是想像力的明澈形式、集中形式和最佳自我表达形式。
〔3〕艺术技巧:指将想像力创造的意象最终固定并赋予它物态和形式的能力。
18、审美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情感性,〔2〕以受教育者为中心,〔3〕注重过程,〔4〕培养人全面性。
19、荒诞的实质是什么,何以能成为审美形态?
从广义上说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诞具有不同的具体意义和内涵;作为现代意义的美学形态的荒诞主要是,人变成非人,丧失了自我,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荒诞称为审美形态是西方理性对非理性的省思。
20、你怎样理解澄明?
澄明是物体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主客之间的一种关系。
当物之存在无遮蔽时是澄明,此时,物与主体相对无遮蔽,当然,也是一种澄明之境界。
澄明于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物之存在总是被他物所遮蔽,即在场并不一定出场。
人之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去蔽的过程,但当一蔽去掉之后,另一蔽又会出现,重新遮盖物之出场,因此,澄明是一相对概念,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澄明,只可能有相对之澄明。
海德格尔希望通过艺术或审美走向澄明也只是一种幻想。
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只有一半的分数)
1、试述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和体现。
要点:
(1)春秋时期,气韵处于萌芽状态,表现为淳厚、朴素的形态。
(2)汉代是气韵的胎动阶段,此时,“气”为主要形态,“韵”味稍逊。
(3)魏晋南北朝是形成时期,并在理论上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a、气韵与“风骨”、“文气”,b、气韵与老庄、自然、人物,c、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正式确立成为成熟的审美形态。
(4)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5)宋之后,气韵衰落,其原因是社会气韵的衰落,气韵本身的内在矛盾性,气韵属雅文化难与俗文化的发展抗衡。
2、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
要点:一、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
宋代佛教、禅宗兴盛,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举出“妙悟”,标举“羚羊挂角”、“空中之音”,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中的意境理论。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有重大发展。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3、结合具体作品与审美实践谈谈艺术鉴赏的过程。
过程:
(1)审美直觉(第一印象)
(2)想像填补完成意象(视域融合)
(3)理解把握意境(产生共鸣)
(例略,例要求在每一过程中体现,不能写一过程后,在举例)
4、怎样定义艺术作品,试举例说明之。
[1]艺术品应是人们用“艺术品”一词直接指称之物;[2]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3]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4]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例略)
5、试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要点:审美活动是人存在的特殊性质与方式。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存在物,不仅决定了人本身的存在永远会具有不确定性、历史性和生成性,而且也导致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永远只能是未完成的、流动的、开放的。
而审美活动最能体现其特点。
其表现为:〔1〕它是一种超越式的存在方式;〔2〕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3〕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6、试述审美的动态过程。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借助感知对对象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是对象在主体的也是之中呈现出来。
不过,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
康德则更进一步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
叔本华则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概念占据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
”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此一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像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
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和想像力的先验功能分不开。
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像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
所谓后退,就是主体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
先验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具有想像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此一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
审美经验从感觉始,而以感悟终。
感悟与感觉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差异。
感知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另外,主体在感悟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
感悟之所以能够解读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