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堡古镇的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堡古镇的传说
中堡镇位于兴化北部,四面环水,前湖后荡,北叫大纵
湖,南叫蜈蚣湖。

远远望去,古镇就像浮在水上的一片荷叶。

这儿风景美丽,水产丰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传
说。

相传很久以前,大档城内有一个小伙子,小名叫中堡子,年幼丧父,母年老力衰,母子相依为命,就靠中堡子卖水为
生。

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是这个中堡子每顿饭都是先
给老妈妈吃,余多次少自己充饥。

一天,南海观音菩萨掐指一算,大档城一带生灵有难,
派有洪水涂炭,为了普渡众生,救苦救难,就改装下凡,来
到大档城里,假装民妇,卖饼为生。

凡是来买烧饼的,菩萨
都问一声:“你买饼给哪个吃?”来买饼的大多回答,不是
给儿子女儿吃,就是给孙子、媳妇吃,或者是自己吃。

菩萨
一边卖饼,一边叹息。

中堡子每天也来买个饼,菩萨问他,
他劲抖抖地说:“买给我家老妈妈吃”。

说道把饼揣在怀里捂着,生怕冷了,直朝家里赶。

菩萨看见中堡子小小年纪,一
片孝心难及,于是双手合十,口中念着:“阿弥陀佛。

”就这样,接连几天,每天如此,自己挑水卖,饿得头昏眼花,自
己都舍不得吃,一定带回家去,给老母吃。

一天,中堡子又来买饼,菩萨看见身边无人,就悄悄地
告诉中堡子,这个大档城马上就要地塌三尺,洪水漫天了。

中堡子一听,立刻惊呼:“没命了,我淹死不要紧,不能把
我妈妈淹死。

” 说着,死死拽住买饼人的衣服,苦苦哀求:“有
什么法子能救我妈妈?”菩萨见他至诚至孝,深为感动,对
他说:“小伙子,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到这个祠堂门口,看
这对石狮子的眼睛,哪一天石狮子的眼睛红了,你就赶紧回
家,带着老母一直往南奔,记住了千万不要告诉旁人。

”说
完,菩萨就不见了。

从那以后,中堡子每天起来第一件事,
就去祠堂门口去看石狮子的眼睛,一天好几回生怕洪水来
了,淹死妈妈。

这个祠堂里没有一座,有十几个小孩子在念书,大家看
见中堡子一天来几趟门口,巴着石狮子眼睛看,觉得奇怪。

有一天,乘着中堡子爬上石狮子,看眼睛的时候就偷偷的把
他的水桶和扁担藏了起来,中堡子看完石狮子的眼睛,发现
水桶、扁担不见了,就追问起来,十几个小顽童笑嘻嘻地对
他说,你把你为什么天天看石狮眼睛的秘密告诉我们,就把
扁担、水桶还给你。

中堡子卖水心切,就把卖饼妇人的话忘
记得一干二净,于是只得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
群顽童,换回了扁担、水桶。

这群孩子围着中堡子,大笑他
真笨,石狮子眼睛怎么会发红呢?中堡子说:“你们不信我
信。

”说着掉头自己去了。

先生模仿的朱砂里一醮,就把两个石狮子的眼睛涂红了。

第二天大早,中堡子来到祠堂门口,一看石狮子的眼睛
红了,大叫一声:“没得命啦!”扭头就跑,扁担、水桶也不
要了,奔到农门口,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老妈妈就向着南
边狂奔而去。

同时就听见身后轰隆、轰隆的一片塌地声,接
着便是洪水漫天而来。

再说中堡子这时驮着妈妈一口气向南
奔了五、六里路,实在跑不动了,就在一座乱坟葬上,停了
下来,只见身后的洪水像一条大鲤鱼,绕过高岗子在身边直
穿过去。

从此,中堡子歇脚的地方就留下来,成为现在的中
堡镇,后边变成了大纵湖,前边是蜈蚣湖,东边冲出一条鲤
鱼河。

这个动人的传说给我们中堡古镇披上一件美丽神秘的
面纱。

事实上民国十七年大旱时,大纵湖干湖见底,我们镇上
许多人都深入湖中,发现一条由河蚌、蚬子壳铺成的一条街,
直通湖中心,并在湖中心发现古砖石块进拦,还发现一块很
大的城门头上的石碑,上面刻着的三个大字:“大挡城”。

后来,被人们战斗机粉碎后垒码头堆猪圈了。

因此可以推测大
纵湖应是一座古城,由于地壳变迁,而变为湖底遗迹。

兴化是详细记载:中堡镇之后湖即:“大纵湖,东至荡
子庄,西到盐境,南至中堡庄,北至盐境北宋庄,横约18 里豁境,兴及大半,有鱼草之利。


吴公成仙湖
古镇中堡南近有一个方园十里的大湖,湖中盛产鱼虾鳖蟹,闻名中外的灭毛醉蟹,就源产此湖,它就叫吴公湖。


起此湖,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个姓吴的先生在中堡镇做私塾先生,他的全名没人知道,人民都称他为吴先生,或尊称他为
吴公。

吴先生坐与往常先生不一样,人人都称他有仙风道骨。

平时行踪不定,做事离奇,出言不凡,凡是来他这里念书的
小蒙童,都要到他特备的尿桶里散尿。

据说,每天晚上放学后,他就把童便浮上倒掉,留下的尿脚子(即尿渣子)就当
着饮料喝下去,如此三年,天天如此。

天长日久,这个吴先
生变得鹤发童颜,飘飘逸逸,仿佛仙人一般。

有一天吴先生将一张芦苇放在镇上南边的一片空地上,
要他的学生团团围住,他自己站在芦苇的中央,接着收学生
们用手抓住芦苇的四边,他嘴中喊叫:“一、二、三”后,
叫学生们将手中芦苇向上托起,说出奇怪,一群小学生居然
就把芦苇及中央的先生举了起来,随着先生的口令,慢慢地
向上抬高,当高到学生头顶时,吴先生叫:“松手!”大家一起松手。

只见芦苇托着天先生向上腾空而去,越飘越高,越
飘越远,直到天边,消失为止。

接着就在吴先生升空成仙的
地方慢慢向下陷去,越陷越深,越陷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
大湖,中堡人为了纪念这位吴先生,就取名:“吴公湖”。

兴化现存的县,从最早的明朝嘉靖38 年胡志开始,吴公湖的记载,1591 年的顾志中详细载道:“吴公湖,亦名蜈蚣湖,去县治北三十五里,西入海陵,古志昔有吴公高尚,
隐居于此,故以湖名。

“中堡庄的银子动担挑”
1994 年兴化市书上记载:“中堡镇又名中堡庄”,旧为兴
化十大镇之一。

“中堡前有吴公湖,后有大纵湖,水产品一,
为兴化名产中庄醉蟹产地。

商业繁荣,水上交通使得,经济
发达,素有中堡庄的银子动担挑”的说法。

一百多年前,一个山西侉子叫邢培元,是个大财主,到
处行商。

有一次到中堡北边一带收蒲草,足有百儿八十条船,
船上堆得满满的蒲草。

那天晚上,在湖中看见中堡镇上张灯
结彩,热闹非凡,连忙吩咐停船靠岸。

上岸一看,中堡镇上
关帝庙前搭台唱大戏。

船上的人都上岸看戏去了。

这个邢老
板本来就觉得此地特别盛产蒲草并且价格便宜,有利于,再
见这儿的人气如此旺盛,更加暗暗称赞。

于是他就忙于穿梭
人群中,忽然看见一个人在找人的样子,于是上前就把他一
把拽了上来。

拖出来的这个人姓朱,因为他平时喜欢半蹲团着身子,
中堡儿送他一个美称叫朱虾儿。

据说这个朱虾儿,还是个贵
人,平时他顺便搭渔船,这条船一天起码多打个百十斤鱼。

邢老板把朱虾儿拖出来不要紧,可吓坏了他:“哎!你
这个人好玩呢,拖我做什么,少你的还是欠你的?”那个老
板连忙陪笑说:“哪里,哪里,对不起,我老和你合做一笔
买卖,大家赚钱。

”朱虾儿一听忙说:“你是蚊子叮菩萨,认
错人了。

”说着就要直,邢老板一把拖住他不放说:“这儿不
是谈话的地方,到你府上再说。

”朱虾儿一听批漏,我哪来
的府,忙回答道:“没得府,只有丁头小舍子,连桌子板凳
都不周全。

”邢老板说:“没事,我不嫌你穷,走!”没办法,
只得把他领到家里,老板弯着腰才进了门。

开门见山,邢培
元就和朱虾儿商量,合伙收蒲草做生意,并且蒲包他包销不
退。

朱虾儿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不好意思地说:“我一文
钱本钱都没得。

邢培元连忙上船抬了十袋银子交给朱虾儿,
并答应,不够再拿,最后叮嘱朱虾儿,你放心,我到城去办
龙凤襟(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

果然没多久,京城里《朱
永盛蒲包行》的龙凤襟就批下来了,从此蒲包行就轰轰烈烈
地方开始了。

朱虾儿有了这个京批龙凤襟就放心大胆地在镇上砌了
60 多间仓房,放手到邻近乡里大量收蒲,并分给镇上各户蒲
做包。

这一来,中堡庄上原来那些拿关的、看低牌、搓麻将、
推牌九的赌钱户儿,全部停了下来,哪个人嫌钱少啊,纷纷
来到永盛领蒲做包。

新砌的60 多间放不下,就借放在和私
人家,就这样生意越做越大,山西来取包时,都是百十条大
船上下。

这一来卖蒲的,领蒲的,送包的,人山人海、挤挤
拥拥风吹草动堡南北方向的一条夹河挤得水泄不通。

朱永盛
蒲包行又从外地运来大石头,接二连三来,从南向北分别叫。

从此中堡庄更加富庶起来。

有一天,山西船来卸包,临了算
账,五十包银子往上拈,数数只有四十九包,奇怪怎么少了一包,当时船上也答应照赔,最后撤跳板时,才发现一包垫在跳板底下。

从此,“甲堡庄的银子动担挑”就传开了。

山西老板为什么看中蒲包生意呢?原来这个老板是个大盐商,他看中了中堡的蒲草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自制的蒲包装盐运销全国各地,他赚的钱才更多呢。

中庄醉蟹的来历及
古镇中堡有一个大的经济亮点是:水产资源丰盛。

就单
说三籽虾一次就占全兴化的产量一半以上其中自然繁殖的
的前湖后荡的螃蟹更是闻名中外。

1944 年在兴化县志中就有记载:“蟹:出吴公湖者佳。

” “以中堡庄前后湖生产最为肥硬。

”其中大以醉蟹为最。

1944 年兴化县志上记载:“醉蟹,亦以中堡赤良,屡次江苏省物品展览会均得一等奖,行销最
文,颇有皆名。

”解放前后,编印的全国大辞海,其中在“兴
化”条目中,这样写道:“县名。

在江苏省中部,五代吴臵
县,境内地势低洼,河湖纵横,号称水乡。

盛产稻、小麦、
棉花和水产。

并以产“兴化油菜”和“中庄醉蟹”著名。


见中庄醉蟹早就成了兴化的一大特产。

相传二百多年前,每逢秋季稻熟蟹肥时,中堡人就精选
大蟹运往江南各地销售,图个好价钱,每到一地,广受欢迎,
争相购买。

但当时也受到交通不便的制约。

蒙受了许多不必
要的损失。

记得有一次,稻熟解肥季节,中堡人组织了五六
条民船装着自制的米酒和精选的湖蟹,结队往上海方向驰
去。

船到了高港码头,恰逢大风封江,只好停航靠岸,一停
就是五、六天。

尽管中堡人保蟹有方,将捆在蒲包的蟹取出,
不停地翻搬再捆好,但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一只只蟹叹气死
亡。

几条船都一样天天将死蟹往江里扔。

其中,有一户船
民,心中不服气,就把一些叹气的快死的蟹,一只只扔进装甜酒
的缸里。

前前后后,约有百十斤。

等到风停开江,赶到上海
时,在码头上等蟹人看到的是一只只空船,没一活蟹,纷纷
叹气不已。

这时,那条将蟹扔时酒缸的老板说了一句趣话,
我这儿有醉蟹。

大家纷纷抢着品尝,结果一致公认鲜美异午,
口味大大超过鲜蟹。

于是高价抢购一空。

从此人们知道了螃
蟹能醉,这个歪打正着的故事开辟了中堡人醉蟹的新天地。

从此中堡人在醉蟹的着道路上摸索了一条精制的独特
工艺,俗称七十二大工序,缺一不可。

概括起来主要分以下
几个步骤。

一、精制米甜酒。

选为上等糯米,淘清,蒸熟后拌进酒
缸里加曲发酵,出浆后压榨,取出原浆再兑上适量的曲酒。

二、选蟹。

中庄醉蟹最讲究的是只用母蟹,公蟹不要。

三、养蟹。

将选出的母蟹放在河边的竹制的养箱里,用
大麦等饮料五- 六天。

一方面让它排出脐屎,一方面将蟹养
肥。

四、搁蟹。

养好的蟹取出后推放在缸瓮里,干搁,时间
也要五—六天。

每天还得翻一次,一发现要死的蟹,即刻剔
除。

五、刮毛去屎。

干搁后的蟹要每只上手再清洗一次,将
蟹螯上的毛刮清。

(据说吴公湖的蟹没毛,即可省去刮毛工艺)。

再将背面蟹脐的脐屎挤干净,最后用干布把蟹身上的
水份和嘴中的泡沫全部擦干。

六、配制醉蟹用的米甜酒。

在处理干蟹的同时,在制好
的米甜酸里加进适量的盐、花椒、精制盐、少许白糖、姜、
葱汁。

其配方各家不同,具不外传。

七、醉蟹。

将处理好的干蟹,臵放在大缸里,再倒入配
好的酒,这时就会看到干搁干透的蟹,一遇到酒,立即喝个
够,这就达到了醉的效果,接着封在缸里15—20 天,即为大功告成。

中庄醉蟹系家庭手工作坊制作,当时首扒“罗德盛”号
的醉蟹最出名。

大约在清末时期,最后,一任状元做通商大
臣时,把中堡的“童德大”号醉蟹带到南洋物产交流会。


果获得大会的一等奖,会上外国人纷纷争购品尝,一抢而空。

从此“中庄醉蟹”就驰名海内外了。

高阁老东皋教书留佳话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兴化市的名人众多,据说金殿上十
三张金交椅被我们兴化占了八席,俗称李、吴、魏、高、客、
徐、杨八大朝臣在兴化四牌楼占着一块“五朝元老”金匾的
谷,入朝前曾在我们中堡东皋庄做过私塾先生。

在这期间,
留下了许多佳话,传颂至今。

东皋有句俗话:“东皋不烧第二家。

”说的是一年秋季,
场光稻尽的高谷先生正在为两家交易写契约时,才写到一
半,大街上敲起一阵乱锣,乱锣声是求助救火的信号。

在场
人都慌了起来,主家说:“高先生,等会儿再写,救火要紧!
可是,高先生们不慌不忙仍在续写,嘴中说道:“不烧,不
烧,东皋庄失火为烧第二家。

”果然,有人赶来说没得事,
只一家已经救下来了。

从此东皋庄一直流传下来,失火从不
烧第二家。

(其实是庄上村民救火积极,拼命,平时防火工
作也抓得好。


“东皋庄雨住地干。

”这也是高先生留下的一名谚语。

过去私塾先生都在学生家带饭,一家家吃下来再翻头开始。

这一天高先生在姓沈的学生家吃饭,突然天上响了个惊雷,
接着指头大的雨点就下了起来。

这时学生对先生说:“我给
你到书房内拿脚手(即雨具)。

”高先生连忙拦住说:“不啦、
不啦,东皋庄的大街雨住地干。

”(其实该庄的土是沙土透水
性强)于是雨街就传了下来。

“煮熟的猪头卖现钱。

”也是高谷在东皋庄做先生留下
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年逢岁底先生本来到回兴化城家中
过年,可是腊月二十八下起了大雪,连下几天没法回城,只
得留在东皋庄凑合了。

先生正愁没法过年,这时来了一个杀
猪的,手里拎了一个猪头,对他说:“先生,听说你不能回
家过年了,这里有个猪头也卖不掉了,就给你吧。

”先生忙
说:“不要,我没有钱。

”他说:“没关系,明年再算。

”说着
丢下猪头就去了。

高先生十分高兴,连忙拔毛清洗,放在锅
内,自己又忙着点火烧柴,一捆接着一捆烧,好不容易才把
个猪头煮熟了。

这时,这个杀猪佬忽然又推门进来说:“先生,先生,
不好意思,庄上来了个渔船,船家急等个猪头祭菩萨,你反
正没有钱,我是来取猪头的。

”先生哭笑不得,指着锅内说:
“都煮熟了。

”杀猪的连忙打开锅盖,嘴中说着:“没事,没
事。

熟了也能卖钱。

”就把个猪头拎走了。

高先生叹了叹口
气,仰天大笑,挥起毛笔写一首七言句:“东皋庄里不尽贤,
煮熟猪头卖现钱,着有一日时来到,朝也年来暮也年。

”成
了流传至今的笑话。

明朝古墓葬遗存
在中堡东皋庄西边高墩上至今保存着一群明朝古墓葬。

这群墓葬开创了水乡湿地,也能守好保存600 多年前的棺廓
和古尸的先河。

早在1982 年初秋,有个庄民在庄西高墩上秋翻地准备
种菜时,发现一层灰白色的粘土层,废了很大劲,挖开这层
土后发现一个棺材,才知道是墓葬。

立即报告乡政府。

当时
请了兴化文教局及博物院的三个专门人员前来,在他们指导
下,进行了开棺,发现有两层棺盖,棺里面铺满了香料,只
见一个身穿蟒袍,头戴乌纱的官员躺在棺里,尸体还有弹性
一,头上的发须还在,当时汇报上海自然博物馆来人进行了
收藏。

据说,到现在还用药水泡侵在馆内供人参观。

后来又
挖掘到墓志铭一座,才知道是明朝六品儒林郎陆孔修之墓。

当时在文博界都认为是一个的奇迹,在水产泽国,历史上遭
受了若干次灭顶之灾的洪水侵蚀,棺木、尸体保留如此完好,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之谜。

以后,在上级文博部门指导下,对这座墓葬进行棺重葬,并对周边其它墓葬也一并认定为古遗迹而进行永久性的保
护。

郑板桥题句留中堡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先生在古镇中堡留下了许多
难忘的回忆和宝贵的遗话。

郑板桥先生的外祖母家就在我们中堡镇。

姓祭,他外祖
父一直在外从商,一直来往不断,祖父六十大寿时,郑板桥
先生亲自前来为他祝贺,并当场写下“南山双树”四个大字,送给老人为之祝寿。

祭家立即派人做了一个墨底金字的大
匾,常年悬挂。

一代一代相传,直到文化大革命时祭家才吓
及卸了下来,后来作为肉案使用而毁于一旦。

板桥先生在祝
寿期间还亲自为祭氏家谱写过序文。

但家谱已失传多年,墨
宝也可惜失传。

值得记载的是板桥先生他辞官隐居兴化期间,又来过一
次中堡,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从兴化乘一叶子舟,顶
风北上,行到中堡南湖边沙湾时已经夕阳西下。

当时晚霞照
耀下的中堡湖波光鳞鳞,点点渔舟上炊烟寥寥,阵阵渔歌悦
耳动听。

一会儿,初上的月亮把皎洁的月光撒向湖面,随波
闪着一片片银光。

站在船头的板桥先生,看到这一切大为赞
叹,脱口而出,为一个“半湾活水千仁月”话才出口,天色
陡变,几陈狂风,平静的湖水如万马奔腾,小船只得停航靠
岸。

先生也只好离船上岸,徒步走进沙湾村的一个小庙前,
庙里和尚知道是板桥先生来了,忙迈进庙里倒茶,并向先生
介绍南湖风景优美、水产丰富,尤以湖蚌为贵,常有珠珠问
世。

当时勾引先生的诗兴,忙有了随嘴又能吟出:“半粒沉
砂万斛珠”下联一名。

巧妙地让对联中莰进了“沙、湾”二
字。

天衣无缝、工整对仗于是庙里和尚连忙拿出纸砚笔墨,
请先生留下这千年佳句:
“一湾活水千江月,半粒沉砂万斛珠。

”然后将这对墨宝做成竖匾一付悬挂庙里,供人瞻仰。

“贤良匾”的传说
“百善孝为先”是中堡古镇的良好的乡风之一。

要是说
中堡子驮妈妈的传说千古流芳,而在距今约150 年前一个孝
顺媳妇的威逼也深得民心,常年流传,永为佳话。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本庄一个徐家的媳妇,十分孝顺、
贤良,家中奶奶、先后去世,她就和他公公两人相依为命。

公公常年多病,体质虚弱,这个媳妇每天早上把洗脸水送到
公公床边,接着早茶,早饭送到床头,晚上烧好洗脚水替公
公洗脚。

冷煞人的天,她替公公捂被头,让公公上床睡,自
己睡在公公的脚头,为他暖脚,天长日久,庄上人难免闲言
闲语,说这个媳妇不正派。

但徐家媳妇心里想:“我行得正,
坐得正,哪怕和和尚同条凳。

”一概不听,仍然百般孝顺、
贤良,成为我们庄上公认的孝顺媳妇。

后来,公公死了,她卖家产为公公打了一个好棺材,并
停在家中,天天供奉,准备三年后下葬。

自己就在棺材下面
摊一张铺,夜夜陪着公公。

有一天,庄上失火,由于风大草
干,火势十分迅猛,实在救不下来,许多人家一只筷子都拿
不出来。

而孝顺媳妇家就在火中央,许多人劝她快走,她坚
决不肯说:“我不能让公公的棺材被烧掉。

”于是说点香烛祷告:菩萨保佑,无论如何,不能把我公公棺材烧掉。

并不停
地瞌头哀求。

后来,大火烧了一转下来,唯独徐家媳妇一家
没有烧掉。

忽然一人响雷她赶到天井里一看:不好,香炉烛台都倒下来了,桌面留下了六个大字“玄帝亲临降福“是一笔联写而成,分明是香火烧烫为。

以后人们就把桌腿子锯掉留下有字的桌面,并用金粉按原先的字迹做成一块匾。

人人都说是木神玄武大帝下凡救了孝顺媳妇。

真是孝感动天地。

人们把这块匾都称为:“贤良匾”。

后来这块匾传到徐学进家里,解放初期,庄上一把火,也烧掉了不少,徐学进家前后都被烧,但他家虽是草屋,但没有烧掉。

庄上人都说是这块“贤良匾”显灵,逢凶化吉的结果。

从此孝顺成为庄上第一美德,该匾毁于文化大革命。

名医石中桥
民国年间中堡镇上有一位名医叫石中桥,就在庄中石头
街北首开一个诊所,至今流传着许多治病救人的神奇故事。

庄上有一个朱姓的大奶奶,身体肥胖,全身无力,不思
茶饭,足不能下地,本来不信庄上先生而到处求医,看了好
多先生不见好转。

最后回过头来到本庄找石先生。

石先生笑
笑,看了各地所谓名医的药方,大同小异都首推“桂圆”一
味。

知道都是突出一个“补”字,于是笑了笑说:方子开得
不错,还用它吧!不过要将桂圆内的肉剁去不用,单用壳子
煎汤。

果然朱大奶奶回去服了三剂药连泻了三天,身子瘦了
一壳,病也好了。

原来桂圆壳有功效,把身上多余的积
油泻了,自然就好了。

石先生也从此成了神医。

有一天,淮安的一个大盐商的船到中堡一带收蒲包,船
上妇人胸部急痛,头上大汗漓淋,呼叫不以,这个盐商急得
满头大汗本来夫人快了临产,又没急病,听说石先生是神医,
连忙牛着妇人,求医来了。

一进门就将两串铜板放在先生桌
上。

石先生看到这位妇女典着大肚子,知道是孕妇,脉一搭,
二话没说,便将桌上的两吊铜板往地上一扔,喝斥道:“这
点小钱就来治病了!”眼看铜板洒得满地都是。

富商忙陪笑
说:“看好,自有重赏,自有重赏!”说着就要弯腰掏钱,先
生阻止说:“要你家奶奶拾,看她有没有诚意。

”这位孕妇只得
着脸忍着疼痛,一个一个艰难地将两吊铜板拾起。

先生笑着说:“好!你的病好啦!”果然气顺身轻了,先生又连忙招
呼下人请来接生婆,不一会儿就在石先生家的屋内顺顺当当
地生下了一个胖小了。

原来是这个富商妇人,胎位不好,缺
少活动,形成难产,差点儿性命难保。

而石先生重药不用,
经过弯腰拾币,物理疗法,端正了胎位理顺了胎气,自然安
全了。

这位富商十分感谢,特地从江南装上一船石头替先生
将医室到码头的一条街铺成石头,成了现在的石头街。

石先
生从此神名大震,远近闻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