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认知隐喻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
《蛙》的认知隐喻探究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周睿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熟,隐喻理论成为其重要理论之一。

2012年乡土文学家莫言以其代表作《蛙》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此书名噪一时。

《蛙》以计划生育唯题材,以农村为背景,是一部高度隐喻的作品。

本文从认知隐喻出发,指出其书名及人名的隐喻现象,分析隐喻在润色文字、提高表达效果和揭示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蛙》
引言
莫言是我国当代文坛的一名巨匠,也是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他在《蛙》中以“蝌蚪”的身份通过五封书信的形式向日本友人杉谷义人讲述了他“姑姑”作为计划生育工作者的故事。

小说中蕴含了大量的隐喻,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人权和社会制度的态度。

一、认知隐喻与文学
两千多年前,隐喻理论滥觞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但他仅将隐喻视作一种修辞手法,以提升文字表现力。

至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所提出的柏拉图学派观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内部的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琼斯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尊为隐喻研究“认知转向”的风向标,“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正是在本书中诞生。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人们较为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概念向另一个陌生的、较难理解的概念的映射,即隐喻是一个从源域向靶域的映射过程。

此外,莱考夫认为,隐喻的映射有所不同,有些是普遍性的,有些是范围较广的,有些则是带有文化特色的。

而这种文化的概念,会因为作者的经历而受到影响,形成相应的观念,进而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以《蛙》的作者莫言为例,因其出生于胶东农村,故作品大多以农村为背景,以映射当时普通大众的生活环境;又因历史原因他少时并未上学,而是从《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汲取知识,故其创作深深根植于民间文化之中,通过他的视角映射当时平民百姓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文学隐喻虽与普通隐喻基于同样的机制和图示,但文学语言能更多地表现语言的形象性与文艺性,以达到润色文字、提高表达效果及渲染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蛙》的隐喻现象
1.书名的隐喻。

全文最大的隐喻就是“蛙”。

首先,蛙是两栖动物的一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蛙象征着旺盛的繁殖力。

因此,这一隐喻的源域是“蛙的旺盛生殖力”,目标域是作品主题“生育问题”。

蛙产卵数众多,其蝌蚪形态也与人类最初的形态相似,映射未实行计划生育前农村崇尚生殖,子嗣繁衍不息的状况。

其次,“蛙”谐音“娃”,象征孩子;谐音“娲”,象征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女娲。

作者以青蛙这一意象隐喻生命的繁衍历程,用隐喻的方式和魔幻的语言揭示了高密乡中因计划生育而发生的丑陋残酷的现实。

等。

教师可便捷地调用、存储和分析各方种数据,在平台上真正实现“交互式”教学和管理。

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班级的教学特点上传不同的教学资源,个性化地定制教学内容。

而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同样可以个性化地选择交互的速度、时间、地点和方式,动态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平台,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视频、动画、声音、图片等真实场景为核心的交互式多媒体表现形式来确保自主学习过程的互动、有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进入到情景之中与视频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练习,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口语和听说练习。

此外,教学平台还可以提供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工具,支持灵活的评价策略,提供即时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学过程的量化数据。

4.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增进课堂外师-生、生-生间互动。

混合式学习模式传区别于统教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课后很少参与和过问学生的课外学习,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打破了“上课”与“下课”的界限。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更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在线互动,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教师在线时间不间断,让学生能够时时“见到”教师,教师也能及时有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督促与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

另外,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几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活动,比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英语辩论赛等,增强在线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习得。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们把它作为单纯的演示工具来使用,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种探究式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英语问题,同时,网络教学平台也帮助学生架设了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郑静.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米玛白多.浅谈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3]鲍明捷.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式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1(2).
作者简介:沈庆红(1969.10-),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文学学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英语。

- 197 -
- 198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
2.人名的隐喻。

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命名均隐喻其性格和命运。

莫言开篇便写到“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

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作者这样取名绝非随意,其中包含着深层次的隐喻。

细读之下便可发现,这些器官名是要映射人们在人性方面的缺失,下面笔者就部分人名进行认知解读。

万心:“心”乃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万心作为文中姑姑的名字,占据中心地位,以心脏喻核心,此一喻也;“心”是伴随着生命开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唯一器官,在计划生育前,姑姑是生命的接引者,见证了无数生命的开始;在计划生育后,姑姑变成了生命的终结者,成为无数胎儿的扼杀者,此二喻也;“心”亦可指感情和思想状况,映射了她作为妇产科医生,从接生时的慈悲之心,到流产时的罪恶之心,再到默许代孕时的“赎罪之心”的心路历程,此三喻也。

万足:万足作为万心的侄子,全书以他的视角展开叙述,他的人生也如其姓名一般。

第一,他出生时先伸出一条腿,“先出腿,讨债鬼”,乡下视为凶兆,但奶奶试图化凶为吉,称其长大要“为当官的听差跑腿”,当他长大之后果真成为了一名军官,此处映射了他的知识分子身份。

第二,“足”乃支撑器官,是人体的最下部的器官,也映射了他狭隘的视野,以及并不崇高的内心世界。

他终其一生都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顾身边其他人感受,虽社会地位较高,但依然只为自己而活。

第三,“足”又可指满足,“万”指多,即万事俱足,他逼迫妻子打掉二胎,又在丧妻后不久与小狮子结婚,成为知名剧作家,为生儿子接受与陈眉代孕,尽管不光彩,但他依然达到了理想中的完美人生。

王肝:肝是人体脏器名,五脏之一,是脊椎动物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

王肝此人性格与肝功能特点相通。

首先,黄帝内经中说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他是个爱思索之人,因其单恋小狮子的缘故,又因为计生事业殚精竭虑,间接成为了姑姑这个君主手下的将军。

其次,肝有藏毒排毒的功能。

他为了表示对小狮子的爱,不惜出卖了自己的妹妹,也出卖了袁腮、王仁美,足见其心之浑浊,其人之狠毒无情。

最后,格致余论中说:“司疏泄者,肝也。

”他对小狮子到了迷恋的地步,为小狮子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情书,虽用匿名,但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王胆:胆和肝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王胆的性格又与“胆”这一器官有着莫大的联系。

其一,在莫言的《蛙》中,王胆被塑造成了王肝的孪生妹妹,这正符合肝胆相连的特征。

其二,肝大胆小,小说中王肝长得高大,而王胆是个侏儒,而这正符合肝胆的形体特点。

其三,胆受肝影响较大,最终王胆难产而死,与王肝的出卖有关。

三、隐喻在《蛙》中的功能分析
1.润色文字。

《蛙》之所以被称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是因为隐喻的使用比比皆是。

同样的意思通过隐喻,可达到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涵。

例:“千万只青蛙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叫着,
跳着,碰撞着,拥挤着,像一股浊流,快速地往前涌动。

” (137)
此处是姑姑自述路过田野时的场景,“千万只青蛙”映射着被姑姑扼杀的生命之多,罪孽之重;随后用一系列动作描述了青蛙们找她报仇的急切、嗜血之态;为何是“浊流”?“浊”意为不清明,混乱,不仅是指青蛙肤色暗沉,更是指未成型胎儿内心的冤屈及愤懑。

短短几句话,却将计划生育给姑姑和被流产的胎儿带来的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

2.提高表达效果。

概念隐喻用于文学作品时,可将读者较陌生的概念喻为较熟悉的概念,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例:“你这个老妖婆子,你以为女人的阴道像老母鸡的屁股一样,用力一挤,鸡蛋就会蹦出来?”(8)
此处隐喻的目标域为接生婆、孩子,而源域则为老妖婆、鸡蛋,其隐喻结构为“接生婆是老妖婆”、“孩子是鸡蛋”。

此处作者用了较为粗鲁的话,但将当时不懂科学方法的接生婆的个性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她们不懂生育知识,光凭着一点经验就做了接生婆,与老妖婆会一点法术便危害人间的特征相似。

而鸡蛋与婴儿都是属于刚出生的生命,一样脆弱需要呵护。

此处的隐喻使用得既滑稽又恰到好处,极大地提高了表达效果,使愚昧无知的接生婆形象跃然纸上。

3.渲染小说主题。

第一,《蛙》中最大的隐喻便是上文提及的书名与人名,两者都直指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人权”这一主题得到展现。

人名中暗含着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之后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蛙》在故事情节上用隐喻的方式和魔幻的语言揭示了丑陋残酷的现实,将当时的情境虚实结合地传递给读者。

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工作人员,在她的带领下,所有未经允许而怀孕的妇女全部都做了流产手术,晚年退休后却特别害怕青蛙,甚至被一只青蛙吓得口吐白沫,晕倒在地,于是与她的丈夫郝大手一起捏泥娃娃,以此来为自己赎罪。

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关怀,以及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特殊追求。

四、结语
隐喻是作家语言创造、思想表达的重要手法。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观能较好地阐释作家认知和思维影响下的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机制,换言之,它能帮助读者较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背景和使用目的。

莫言将对各自生活时代的认知,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幻化为层出不穷的文学隐喻,寓意深远,大大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天枝,韩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隐喻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2011,(12).
[3]莫言.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周睿(1994.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