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到底何去何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摘要
2010年4月29日下午,国新办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及推动论坛、B B S等各种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在我国正式开始实行。
然而,为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我们必须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网络实名制的利弊。
关键词网络侵权网络实名制实名制的利弊
绪论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以其强大的承载功能和搜索功能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经是世界第一,2009年又增加了30%,达到3.84亿。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的空间,又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网络侵权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使互联网虚拟世界的用户受到如现实法律一样的约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自此,网络实名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关于网络实名制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2010年4月29日下午,国新办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及推动论坛、B B S等各种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正式开始实行。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又一轮挑战的开始。
一、实名制---防止网络侵权的有效途径
(一)网络侵权的现实状况
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其负面效应在日益显现。
泛滥的侵权盗版、严重的网络暴力,丑陋的骂仗、色情文化等,让社会不堪其忧。
网络的负面效力很大层面上是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的。
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布、传播不良的信息,当事人在虚拟环境下道德感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少以及逃脱责任的侥幸心理,使得
对网络的管理刻不容缓。
“互联网现在是开放的,不等于它会一直开放下去。
”
微软公司的研究和技术负责人蒙蒂(CraigMundie)把互联网比作交通,他认为网络用户如果像驾车者那样,要通过认证取得执照(还有车检和保险等),就可以减少网络混乱的无政府状态1。
而实名制就是每位在网络世界驾车司机的驾驶证。
(二)实名制的有益影响
1、网站
网站既是主动的信息的发布者又是被动的信息的传播者。
在网络侵权案例中,网站更是“常客”。
如今的网站个个都“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就成为网络侵权的被告,因此,一旦出现网络侵权的“趋势”,网站就会采取删帖、删除网民IP等手段来摆脱自己的责任。
这不但不利于网民自由言论权的实现,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网络世界,侵权人很容易逃脱责任,而网站却往往成为被殃及的池鱼。
实名制的实现可以有效的规避网站的这一顾虑,网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而非网站作为无辜的代罪羊。
过错责任理论也会更加适用于网络侵权。
2、网民
在网络世界里,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给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提供了“保护伞”。
匿名会使个人属性处于一种非评价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规范的约束力会下降,个人行为的冒险性会增加,容易导致网络犯罪爆发和网络信息传播失范。
2网络实名制强制网民在上网时使用真实的个人信息,这必然使网民在网络世界里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净化网络环境,在另一方面为网民提高一个更加清洁舒适的网络空间,保障了人权。
二、实名制的实现困难重重
(一)理论层面
1、网络自身的特点:开放性和虚拟性
1《凤凰周刊》2010年第10期《互联网的自由和中国特色》
2此为美国匹斯堡大学教授金伯利.s.杨在“互联网依存”的研究中指出
众所周之,虚拟性和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性,“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堪称对互联网虚拟性最精辟的概括。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虚拟性和开放性,互联网才能迅速渗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大家自由言论的一个重要平台。
实行实名制,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消失了,至少是受到严重的限制。
实行实名制,那互联网还是属于大众的虚拟而自由的世界吗?互联网还会如现在一样受到大家的欢迎并迅速发展壮大呢?
2、法理层面:实名制是否侵犯网民的法定权利
实名制强制要求网民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但却没有给出配套的保护措施。
在网络这样一个没有秘密可言的世界,个人信息的外流变得非常普遍和简单。
现实中,网民真实身份信息被泄露却投诉无门的情况屡有发生,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时尚且如此,真的实名化后,情况是否会更糟?是否网民的隐私权保障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呢?
同时,实名制登记和审查的义务主体是各网站,但实际上网站并没有足够的能力登记网民的所有信息,这便造成网站普遍处于违法状态,那么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无形之中被大大提高,执法的随意性的风险也随之增加3。
孟德斯鸠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网民的自由权无疑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二)实践层面
1、网民的畏惧抵制心理
在舆论监督方面,网络犹如现代社会的“排气阀”,在反映民情,疏通民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有关部门发现线索,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贪污腐败行为的重要渠道。
2008年,甚至堪称中国的“网络监督年”。
4实名制的实现必然会对网民产生“心理压力”,在发言之前,也会“自我审查”,唯恐触犯“敏感词”
言论自由就这样被扼杀于无形。
公民不敢说话,这对社会的发展绝对没有好处。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行网络实名制确实会引起部分民众的反感,甚至抵制。
3《网络实名制:理论与实践的考量》丁敏著《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8卷
4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张凤杰著《网络实名制:让虚拟网络实起来?》
2、立法和执法的困境
中国现有3亿多网民,其素质良莠不齐,不同的地区和省份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也有较大差异。
这对网络实名制的具体实现带来很大的挑战,执法的主体难以统一规定,相关内容规定也比较模糊,要制定一个统一而切实可行的网络实名制制度对立法者和执法者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如今,网络实名制的实行仍然是部分范围,这表明,要制定一个成熟的实名制度,立法者仍是任重而道远。
三、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方案
2010年4月29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五讲专题讲座,主讲人是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
他从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现状、互联网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等三个方面作了详细讲解。
在这次讲座中,国新办首次透露此前已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取消新闻跟帖“匿名发言”功能,并称取得实效,同时,这也是国新办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及推动论坛、B B S等各种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在我国实现。
但这决不意味着网络实名制就可以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网络实名制事在必行,而且在实践层面,我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网络实名制的实现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全球性问题。
我们政府应当改变以“管”和“禁”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在网络实名制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网络实名制:理论和实践的考量》丁敏著《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8卷
2、《网络实名制:让虚拟网络实起来?》张凤杰著中国
3、《网络实名制浅析》吕晓霏著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