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张家口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张家口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
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

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 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 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 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 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

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

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
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

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

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

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

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

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材料三:
“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在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25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8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

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

短短数日,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3月1日)材料四:
自2020年1月20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经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

因此,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考报》2020年2月
19日)
4.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B.70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开,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C.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D.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B.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卫生健康部门大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C.在中国进行9 天实地考察之后,世卫组织对中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方面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中国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D.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6.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特定人类社群的整体性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表现为各类文化丰富多彩,也意味着每一种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

文化创新不同于熊彼特意义上的科技变革的迭代“破坏”,也不会是一个创新代替或贬抑另一个创新,每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创新都是一次人类创造力的礼赞和丰富。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中华文化之所以几千年以来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这个民族总是能保持有容乃大的自信襟怀和苟日新日日新的变革意识。

近百年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东方邻国的维新崛起面前,在亡国亡种的深重危
机中,中国人有的一度深深怀疑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论调和涤除传统的运动。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硬实力”大国强国,但文化意义上的“软实力”尚不足以匹配这样的国际性大国强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亟待更加自信而有活力的文化价值支撑,需要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传承的担当。

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生活方式及发展模式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新。

文艺创作上所谓“民族即世界”的共识背景就是上述理念的形象表述。

中国的文艺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接续文脉,树立中国文艺精神,以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智慧与情怀,讲好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故事。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实践的自觉。

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特定人类共同体长期生活的沿袭积淀。

曾经的文明盛绩固然是令人向往和骄傲的文化记忆,但文化从来都应该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着的。

文化创新其实就是对于不断发生着的文化实践的尊重和提炼,文学艺术的创造从来都是那些具有深厚生活体味同时又能敏感地感知社会生活变化并加以艺术化处理的人们的成就。

中国正在经历着独特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多种思潮的激荡融合态势。

深入其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审视、分析并表现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最有意义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

历史上每一个多元文明融汇的时代都是文艺创造的高峰时期。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莫不如此,晚清民国亦如此。

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定力,另一方面也要有欣赏并拥抱多样性文化的大国气度。

中国文艺的繁荣,既需要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的耕耘努力,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化内容的创新。

比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工作者参与到了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在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程度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创造力。

不失自我,不拘一格,在新丝路的全球化体系中,中华文化定当别开生面,促进人类多样性文化生态繁荣兴盛。

(摘编自魏鹏举《文化创新的本质是自信而多样》)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每种文化都需要创新发展,这是出于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多样性的需要。

B. 中国人在深重危机中曾丧失文化自信,多以全盘西化和涤除传统为救国良方。

C. 中华文化须借助薪火相传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以匹配其大国强国之形象。

D. 审视、分析和表现中国文化发展的激荡融合态势是当今最有意义的文化创新。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运用诠释概念、类比等方法论证了人类文化需不断创新发展的观点。

B. 文章主体部分四个段落,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要进行文化创新所需的条件。

C. 文章举中国电影市场繁荣之例,论述了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的观点。

D. 文章末段总括上文,是对中华文化发展趋势的展望,点明了文化创新的意义。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续保持有容乃大的襟怀和日新的变革意识,努力提升文化意义上的“软实力”,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需要。

B. 欲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工作者应以“民族即世界”为共识,秉承历史智慧与情怀来接续文脉,树立中国文艺精神。

C. 如果没有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多元文明融汇,就不可能创新出优秀灿烂的文化,中国人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

D. 敞开怀抱吸纳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化内容的创新,从而促进中国文艺的繁荣,表现了充分的文化自信和大国气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理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装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联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B.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C.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D.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庙号;贞观,年号;炀帝,溢号;年号常是生前定的,庙号和谥号是死后才有的。

B. 刍荛,原指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纳刍荛,指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意思是不耻下问。

C. 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D. 逆鳞,传说龙有倒生的鳞片,人若触之,龙必怒而杀人;触逆鳞喻指谋反这样的大逆不道之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冀闻谏诤,深谙败亡之道。

他知道百官进见常紧张失措后,就改换脸色;并通过隋炀帝和虞世基的结局来强调自己希望臣子直言劝谏,以避免败亡。

B. 太宗颇明事理,希望天下太平。

他明白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君臣相处共事,如同鱼水;他自谦自己不是明君,希望臣子多加匡救,直言劝谏,使天下太平。

C. 太宗赞赏王理,重视谏官作用。

他称赞王理有关君主纳谏、臣子进谏的具体措施,并采纳其建议,下诏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让谏官也参与其中。

D. 太宗心系天下,提醒臣子受谏。

他反对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胡乱升官杀人,认为这会造成天下大乱;他希望臣子既要尽力进谏,也要接受谏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①,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③。

[注]①高枕:扬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

”②绝塞:与后面的“南方”均指白帝城。

③屈原被放逐江南,形容憔悴。

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师的精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描绘了黄昏时雨过天晴的景色。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石壁翻倒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云遮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

D.诗人年老多病,况身在遥远的边塞,感伤时事,只好早早闭门高枕,颇有无奈之感。

15.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聚乳酸是一种热塑性脂肪族聚酯,②内部含有大量碳氧键、羰基和端羟基,③这是易吸潮的原因。

④随着我国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的发展,使稀土改性剂的研究不断深入,⑤稀土离子能与羧基氧离子形成多种配位形式,⑥使得稀土类配合物在聚合物有机体中成为多种新颖的特殊结构。

⑦科学家借助稀土稳定剂方面的研发优势,⑧最终合成高性能聚乳酸稀土增韧改性剂,⑨解决了传统聚乳酸产品的性状缺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

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
背景。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

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

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

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

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

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7.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


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

”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疫情,国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出门戴口罩,不聚集,购物排队;面对疫情,国人自发行动,捐款捐物,纷纷留言,支援武汉湖北;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逆风而行,义无反顾……
然而面对疫情,也有少数人不服管教,辱骂甚至殴打“健康守门人”;不法分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更有极少数人散布谣言、发布不当言论……
林则徐曾经在《观操守》中说过:“观操守在利害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

”国难当头,考量着国人,教育着民众,改造国民内心思想和行为,完善国人精神和心灵,陶冶国人品德和修养任重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