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第二课

设计理念:
这篇说明性文章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感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等形式,了解恐龙的演变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

在此基础上依本拓展,引导质疑深入探究,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恐龙的进化过程,练习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体会科普文章用词的准确。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科普文章。

板书(科普文章)。

能把全文概括成一句话吗?
生:全文讲了一个假说
师:介绍了一种什么假说?
生: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师:把课文读薄了,把那么长的文章读成了一句话,这就是概括能力,读文章要有这种能力。

师: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生: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
师:打开课本150页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重点强调“如何”一词。

师随机用第三段第二句来回答。

提出问题,然后回答,叫什么句子?
二、阅读重点段落,了解恐龙的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1、同学们,要了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我们先要对恐龙家族进行了解。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从第四段中找一找。

生读后,课件出示本句,然后出示去掉“大约”后的句子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此时,加以简单说明:科普文章语言要准确,这就是科普文章的一个特点,教师可板书:语言准确
2、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是这样的,和你知道的恐龙一样吗?
生介绍,老师作适当点评(老师也不知道,请你来说)
师:能说这么多,看来恐龙不是一种,而是
生:庞大家族( 生若答不出,老师直接说)
师板书:庞大的家族
师:这个庞大的家族里恐龙长得都不一样,课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板书:形态各异)
读这两词(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生读
师:都是什么形态,愿意看吗?
生:愿意
屏幕展示,学生观图说恐龙名称
(或者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让我们看看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如何形态各异的?
生:有些恐龙长得像小老鼠一样。

生:有些恐龙站在树下,有些恐龙则在天空飞翔。

生:有些恐龙虽然身材庞大,但从它们眼睛里我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温顺可爱。

生:有些恐龙站在树上,像仙鹤一样美丽。

生:还有的恐龙能在水中游。

)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课文中用一句话描绘了形态各异的恐龙,找到这句话用笔画下来,大声的读一读。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这里概括几类?(六类)
屏幕出示生读
师:课文为什么把六类分成三组,把书扣起来,谁与谁可以合成一类?
出示:(像他们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身长几十米,重数十吨
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用四足行走
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出示时打乱顺序)
分类填空:
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学生回答一组,问:这一组是写什么的(行走)
师:这两句都写什么(大小轻重)
(性情习性不同)
出示第一类
生读
师:谁体会到了“则”字?(表示与前面的不一样,形成了对比)
师:对,不一样,就用这个“则”字强调。

出示第二类,生读
师:比较不同,会用“则”强调,也可以用自己的语气,语调来强调
生读
老师读第三组
师:下面我继续读,能不看屏幕读吗?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试着背
师:反思是怎么背的,这就是会学习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熟读成诵,理解关系)
4、庞大的恐龙家族都飞向蓝天了吗?你从那个词或句子看出来的?(其中、一些,可去掉“一些”通过对比来体会用词的准确)
它们是怎样演化的呢?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来,用线画出来。

指名回答。

同时,教师总结恐龙的什么方面发生的变化。

这些演化对他们飞向蓝天有什么好处?
有了这些变化,他们的哪些方面也发生了变化?(生活习性)
科学家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5.引读最后一句话。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引导学生理解”毋庸置疑“的意思。

读出肯定的语气。

三、恐龙博物馆,讲解恐龙的演变。

( 投影出示152页图)假设你就站在这飞向蓝天的恐龙化石前,作为小解说员的你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一演化过程呢
点名复述,师生共同根据扳书复述。

师:这个小解说员介绍的很有条理,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条理清楚(板书)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关于恐龙,你还有什么想知道吗?(生:恐龙是怎样长出羽毛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2.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恐龙家族肯定有了更高的兴趣,恐龙身上有许多未解之谜,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课后我们再开一个“恐龙知识会”吧!
结尾:
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了中生代的地球,目睹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然而,这一切只是古生物学家们为我们描绘的画卷,只是一种假说、一种推测。

从文中的许多语句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

虽说只是假说,但作者是抱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本文中,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到位。

透过徐星的文章,我们能看到和徐星一样的科学家们身上所具有的可贵的品质:既敢于异想天开地大胆猜测,同时又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学习的。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些关于科学探索的名人名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