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机构准监管权的丧失之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84 2019.05《金融市场研究》
125
诺伯特•盖拉德(Norbert Gaillard )系信用评级问题专家,迈克•瓦博(Michael Waibel )系剑桥大学高级讲师。
原文于2018年12月刊载于SMU Law Review 。
蒋敏杰编译。
信用评级机构准监管权的丧失之路(上)
The Icarus Syndrome: How Credit Rating Agencies Lost their Quasi-Immunity (Ⅰ)
摘 要: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和业务展
开专项调查。
结果表明,信用评级机构通过给予结构化金融产品虚高评级的方式,来维持或提升其市场份额和利润。
市场专家认为,信用评级机构正逐渐丧失“信用风险看门人”功能,但市场多年以来对信用评级形成的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实质性改变。
关键词:信用评级 金融市场 信用风险 监管
诺伯特•盖拉德 迈克•瓦博
Abstract: After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8, US regulators launched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usiness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and their rating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edit rating agencies maintained or enhanced their market share and profits by giving false financial ratings to structured financial products. Market experts maintain that credit rating agencies are gradually losing their role as the "credit risk gatekeeper," but the market's long reliance on credit ratings is unlikely to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the near term.
Keywords: Credit Rating, Financial Market, Credit Risk, Supervision
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市场的守门人
信用评级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被认为是评估债券发行人信用风险最简单有效的工具。
1930年开始,投资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信用评级的依赖逐步加深,并使得监管层把信用评级纳入监管规
信用评级机构准监管权的丧失之路(上)
126
《金融市场研究》2019.05 VOL.84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则。
1980年之后,资本市场的扩张和金融创新使信用评级机构逐渐强大并变得有利可图。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愈演愈烈,直至2008年次贷危机信用评级机构被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时,监管部门才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
信用评级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909年,穆迪对铁路公司作出第一个评级投资分析。
接下来的一年,穆迪开始分别对产业类和公共事业类债券进行评级。
信用评级及其带来的衡量信用风险指标出现的时机被认为“恰到好处”。
当时有两大因素推升了对评级的需求。
随着美国公司债券市场繁荣,投资者把信用评级作为区分优秀和劣质证券的有效工具。
1911年,美国发布第一个旨在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以保护公众免受欺诈的蓝天法案。
监管层对债券市场近乎婴儿般的呵护,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纷纷开始购买债券。
直到普尔公司于1916年发布其第一个公司评级之前,穆迪没有任何竞争者。
随后,标准统计公司和惠誉于1922和1924年加入评级市场。
在南北战争期间,没有其他公司加入信用评级市场,因此上述
四家信用评级机构独霸了美国的信用评
级市场。
此外,尽管一些其他公司没有发布信用评级,但仍会在金融数据服务和咨询等方面对惠誉、穆迪、普尔和标准统计公司形成竞争。
例如,百斯特公司(A.M.Best )在1900年就已推出《最佳保
险公司报告》,但其在1928年前都没有发布过任何信用评级。
1941年,普尔和标准统计合并成立标准普尔公司,行业集中度变得更高。
直至今日,信用评级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没有实质性变化。
截至2015年底,惠誉、穆迪和标普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的全球信用评级市场份额占比达96.5%,其中,惠誉开展了30余万项评级、穆迪开展了80余万项评级,标普开展了近115万项评级。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已多年持续维持高盈利,惠誉、穆迪和标普的营业毛利率分别达到36%、42%和44%。
信用评级机构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主要归结为以下原因。
第一,债券市场的持续增长。
全球主权债券市场的增长为评级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信用评级机构于1918年第一次出具主权信用评级为国家层面的融资提供服务,当时许多国家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融资。
而随着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主权债券市场逐步萎缩,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所评的外国政府债券数量从1929年的120多只骤降至1940年的64只。
直至20世纪90
年
直至2008年次贷危机信用评级机构被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时,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