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谈“抛锚式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抛锚式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以《俄罗斯》一节教学为例
摘要
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锚”中生活实际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关键词
创设情境提出“锚”、确定探究主题抛出“锚”、合作学习消解“锚”适当评价和
总结“锚”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现行教材越来越重视阐述人地关系这一主题,增强了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将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

新课改中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理念,在教学中尝试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取得教学
的最佳效果。

下面结合七年级下册地理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第三课《俄罗斯》的教学一节,谈谈“抛锚式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一、从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发展智能的最主要的动力。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轻松、愉快,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新知识,并对新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一门学科,这也是地理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必然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密切关系,这种联系正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能够从生活实际入手,将所学习的理论与学生感兴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生产、生活实际与所学理论的联系,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的理论和能够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际“创设情境”,给学生设下悬念,留有思考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俄罗斯”一课开始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济宁有甲乙两位客商分别带上自己的产品到俄罗斯参加订货会,甲客商带去日用消费品。

已客商带去豪华型的汽车,哪位客订的货最多,为什么?这时同学们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急于寻找答案,从而产生了想要了解俄罗斯的主观愿望。

这样既可以使得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确定探究主题——“锚”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要如何确定锚,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某个探究主题,接着根据探究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确定某个真
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作为“锚”,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

然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本案例中的“锚”就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已有的经验说出俄罗斯位置、气候地形、工业、农业状况,学生会说出这样那样的答案。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整理出本节课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展现给学生这就是锚,即:(1)读教材73页《俄罗斯疆域》图分析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2)读教材75页《俄罗斯气候类型》图分析俄罗斯气候具有什么特点?(3)读教材77页《俄罗斯工业分布》图分析俄罗斯工业具有什么特点?
三、搭建脚手架——学习“锚”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锚”,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设定的情境。

他们会利用书、地图册以及他们的已知经验展开自主学习。

当然在解决问题时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对于这些困难,教师不做直接回答,而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使他们逐步形成并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搭建脚手架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涉及的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而提供的支持。

这些支持的形式可以是“建议”、“设问”或“帮助”。

在本案例中尝试搭建如下一系列“脚手架”。

例如可以尝试从俄罗斯的工农业的发展等方面考虑问题。

说一说俄罗斯纬度位置、气候特点、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的提示,能够得出俄罗斯的农业特点怎样,工业特点怎样。

四、合作学习——消解“锚”
一般来说,“锚”中描述的问题都比较复杂多样,单个学生很难完全解决。

而且抛锚式教学也不能让学生局限在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而要发展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解决新情境的问题。

这就需要学习者之间充分沟通与合作,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教学的关键在于应该在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要能够脱离这一特定的情境,向其它情境迁移。

本案例中,在每个学生知道俄罗斯的工农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由大家讨论后说出是甲客商订货多,还是已订货多,并且说明理由。

这一过程是学生建构俄罗斯的工农业发展特点这一知识框架的过程。

有了这些知识背景后,学生自然找到了答案——俄罗斯全年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后期成熟,导致轻工业发展缓慢。

因此日用消费品订货最多。

从而消解具体的“锚”。

五、适当评价和总结“锚”
在学生消解“锚”之后,由于学生的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发挥对“帮助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最后还要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行适当的总结。

在总结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逻辑过渡和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灵活的运用。

因此,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锚”中生活实际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强调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实际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强调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抛锚式教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