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之《再别康桥》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两首》之《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重点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
1.新月派简介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作品时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
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
二、赏析意象,探究文本。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中写道“在星辉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3.《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三、合作探究
1.探讨: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第5节是,有人认为是第6节,你的看法呢?(提示:思考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
2.《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朔.月()漫溯.()长篙.()蒿.莱()
嵩.山()枯槁.()记载.()河畔.()
挑衅.()斑斓.()波澜.()
2.文学常识。
徐志摩,是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一诗也很有名。
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阅读第2~6节,然后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3)《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拓展提升】
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
的神态。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学习反思】
1.熟读全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全诗,体会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学习诗歌,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1.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关注题目,“再别”是题眼;关键词语(直抒胸臆和描述性语言),开头结尾两节“走了”“作别”“不带走”等词语;抓住意象即借助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清荇、榆阴下的潭水等,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二、1.(1)“金柳”:将“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既写出了柳枝的婷婷袅袅、妩媚多姿,又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依恋的感情。
(2)“云彩”:云彩本身就是飘忽、轻灵的,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使别离之情不是很沉重。
(3)“青荇”:“招摇”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
(4)“虹”与“梦”: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想,“沉淀”的是长期以来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理想,暗示着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依恋之情。
(5)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
(6)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特点: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2.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凄婉而哀伤的。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
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三、1.第五节的理由: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的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的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腰“在星辉斑斓了放歌”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第六节的理由:诗人的惜别之情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2.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基础达标】
1.shuò sùɡāo hāo sōnɡɡǎo zǎi pàn xìn lán lán
2.新月偶然或我是一片云剑桥
3.(1)写景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
(3)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
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
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
【拓展提升】
1.柔媚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2.不矛盾。
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3.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