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指数的提升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指数的提升方法
张晓东
【摘要】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幸福感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感受,因此它是受客观因素(外部环境及身体因素)和主观因素(精神因素)影响。

珍爱生命、习得性乐观、学会社会比较和沉浸体验等提升幸福感的方法,会使人们更好地获得幸福。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Sense of hapiness is a positively subjective feeling , and it is influenced by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Concepts of life cheris-hing, learned optimism , social comparison and immersion experience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help enhance sense of happiness .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4页(P122-125)
【关键词】幸福;客观因素;社会比较
【作者】张晓东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西安 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
“积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字(positum),本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

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既包括人的外显积极,更包括人潜在的积极。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在香港被翻译为正面心理学,在台湾被翻译为正向心理学,在大陆被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且是普遍的译法,并被大家所接受。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群。

199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ligan在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

他设想发起一场关于激发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能的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是利用心理学已有的比较成熟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帮助人们建立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探索人类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奥秘。

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1]主观上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快乐感、幸福感、满意感等,其中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被称之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

一、幸福感的构建分析
幸福是个体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存在状态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也称幸福感,是个体对于生活的主观意愿和满足程度的统一。

虽然幸福是主观的,由客观环境引起的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2]但是它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所以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影响幸福的因素是由客观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和主观因素(精神因素或者叫心态)构成。

(一)客观因素包括出身、生活的环境、聪慧的子女、朋友与社交、财产与地位、权力与荣誉等
在当代中国,不少人在理解幸福的内涵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外在因素,尤其是
财富、权力和荣誉认作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当一个人出身于富裕或者有权势家庭时,他会有一种高于他人的优越感;反之,出
身于贫寒的家庭时,就易产生我不如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甚至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空气清新,山清水秀,街道整洁的居住环境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

这也是由于我国一些大城市空气质量差,有经济实力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或企图定居的一个原因。

稳定、和谐、充满爱意的人文环境能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那些身处战乱之中的人,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因此很难产生幸福感。

叔本华说:“凡夫俗子们以他们的身外之物当作生活幸福的根据,如财产、地位、
妻室儿女、朋友、社交,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所以,一旦他失去了这些,或者一旦这些使他失望,那么,他幸福的基础便全面崩溃了。

”[3]尼采认为通过获得权力的方式去追求幸福。

幸福与权力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我们会发现,从许多媒体对当权者的报道及我国报考公务员的激烈竞争程度上,可以看出人们对权力的推崇和对拥有权力的人的敬慕。

只重视幸福中可能存在的外在客观条件,而忽视或完全忽视了形成幸福感的自身的精神因素,是不对的。

那么,主观幸福感与客观条件是什么关系呢?当人们实际的
物质生活水平没有达到现实社会基本生活需求时,物质生活水平每提高一步,都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两者的关系是正相关。

当人们实际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现实社会基本生活需求时,物质生活水平每提高一步,不一定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例如管皓在《收入的幸福感的研究》中指出,城市中拥有自有住房的比例小于农村,而且差异很大,自有住房所带来的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并不取决于房子所带来的舒适、方便和归属感。

在拥有自有住房比例较低的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而在农村大家都普遍拥有自住房的情况下,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明显。

[4](二)个体生理因素
在人们的心中有一个“身体理想(ideal body)”,男性是高大、魁梧、健壮、精力充沛,女性是身材苗条、匀称、年轻、迷人。

因此我们当中几乎没有人会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和骄傲。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外貌同“身体理想”相比较,因此不满意自己,甚至自卑。

要想提高幸福感就必须积极地悦纳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人们对自己外貌的期望会改变,对外表的重视程度会逐步降低。

另外,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能影响人的幸福感。

人的主观幸福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当人们处于青年早期时,由于要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学业、与异性交往(包括婚姻问题)、就业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产生担忧、焦虑、孤独感,影响了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到了30岁以后,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渐解决,幸福感会逐渐提升。

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们渐渐步入老龄化时,对健康的担忧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主观幸福感。

人们的性格会影响人们对幸福感的体验吗?是不是有天生的乐天派和天生的消极派呢?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基因和早期经历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保持一生不变。

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人们研究发现,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延续又有变化。

(三)主观因素
幸福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一定的外在条件是人们产生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在当今社会一无所有绝不会让人产生幸福感。

但是什么样的物质条件会令人满意,却因人而异。

而普通人却习惯于从外在的因素出发去看待并理解幸福的本质,幸福感受与个体的心态密切相关。

幸福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即使有外在因素,也只能通过人自身的主观因素才能得到认可并发挥其作用。

这说明,幸福的本质只能在人的主观方面去探寻。

二、幸福感提升的方法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幸福既是主客观相统一,又
是人自觉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统一。

(一)幸福与珍爱生命
生命是追寻幸福的前提条件和逻辑起点。

当记者问普京什么是幸福时,他回答
说:“活着就是幸福”。

看似简单的回应,说明了生命正是欲求得以产生的载体。

生命的存在是幸福得以产生的起点,没有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不幸。

生命是一个有机体,它蕴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也包含人生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要重视人生命的价值,因为生命就是人的生存以及生存的过程,人只有生存才能创造出人所需要的价值,也才能享受其价值。

因此,人要追求幸福,一个绝对的先决条件是爱惜生命、善待生命。

(二)幸福与习得性乐观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做了一个试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以电击,于是狗在笼子里狂奔,但是被关在笼子里它躲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很惊恐地哀叫,也不狂奔。

后来实验者在给狗电击前,把笼门打开,但是狗并不逃跑,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个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如果屡次遭到失败,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现象。

与之相反的心理现象是习得性乐观。

Seligman在1992年提出“习得性乐观”,
这是一种习得性方法,通过感觉控制,用于解释生活中的好事和坏事。

解释事件的风格有三种:永久性、普遍性、个人性。

当遇到积极的好的事情时,把它解释为“我运气总是这么好”(永久性、普遍性)和“我很努力,我能力强”(个人原因),
从而提高人的自信心;当遇到消极的不好的事情时,把它解释为暂时的、个别的现象,而且是由外部条件所引起的,从而减少自我谴责。

习得性无助的试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要将长期与短期、难以达到的目标与易达到的目标相结合,通过短期目标和易达到目标的不断实现和成功,使人们有了我很强大、我有
能力、我运气好等积极信息的刺激,获得习得性乐观,提高主观幸福感。

(三)幸福与学会比较
幸福具有相对性,幸福与痛苦相比较而存在。

躲避痛苦,追求幸福成为人类的共识。

幸福感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个是主体的强烈追求和长久渴望,一个是主体的强
烈追求和长久渴望实现的程度。

如果达到满足状态,主体就能产生满足感、愉悦感。

反之就会使主体产生痛苦。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需求;(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

马斯洛指出,我们只能相对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估计,一般的人,生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只能达到85%,安全需求达到70%,爱的需求达到50%,尊重需求达到40%,而自我实现需求仅达到10%。

因此,虽然人们总是不断努力,却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幸福与痛苦相伴的原因。

正如边沁说的,快乐与痛苦主宰着人类的一切,因而主张把幸福与快乐、不幸与痛苦理解为含义相同的词。

[5]这也为我们以合理的方式追求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启发:第一,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也没有满足是很正常的;第二,人
们一方面应该为自己的需求而不断努力,另一方面,又不能为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沮丧,人们往往会这山望着那山高,物质追求永无止境,停止与他人进行物质条件的比较,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幸福的相对性一方面在于个体与横向(与他人或者其环境)相比较,另一方面在于个体与纵向(与个体过去)相比较。

事物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

人们现在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态度从他的人生经历中都能找到原因。

当个体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溺爱环境中长大,成年后就会有“糖多不甜”的心理,很难感受到他人对其的爱。

而出生于家境困难的人,成年后由于心理需求低,更容易体会到他人和社会的爱,从而对生活的满意度高。

诚如拿破仑的名言:“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

”是的,苦难是一笔伟大的财
富,人适当地经历一些挫折会提高人的幸福感。

(四)幸福与提高感受爱的能力
人们不仅要有爱的能力,更要有感受和体验爱的能力。

叔本华认定,生命意志的主旋律是痛苦的。

他把人生比喻为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着的钟。

他认为当人们的欲求得到了满足后,就会感到无聊。

随后人们又会产生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

叔本华强调:“一切幸福都是虚妄不实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如何躲避痛苦呢?叔本华说:“自然赋予他以理智财富的人乃是最幸福的人。

”[4]这里暗含“理智财富”是天赋的,而积极心理学认为“理智财富”是后天习得的。

也就是说人们对自己的精神进行修炼,提高感受爱和善的能力,做一个有“理智财富”的人,就能够成为幸福的人。

人们对他人的爱和善意没有发现和感受到,那么,他人的善意在人的头脑中就不存在,那就是“无”,人们就不会感受到幸福;如果发现和感受到了他人的善意,而
持续时间短,幸福感就会随之消失。

最好的方法是对他人的善意常常回忆和体味,我们就在心理上又经历了一次他人的善意和人生的美好,又体验到了幸福。

诚如俗话所说:“要常常看到他人的好处。


(五)幸福与沉浸体验
心理学家Waterman提出,幸福产生于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

[6]根据
实验发现,个人依据“真实自我”(true self)努力生活,从事与深层价值最匹配的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就会经历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沉浸体验(flow),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这一状态发生时,个人的行动和意识交融在一起,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他称这种状态为“个人表达”(personal expressiveness),这时人是心无旁骛,自然内心就不会有烦恼。

人有个人业余爱好、专心于学习或工作等达到沉浸体验,就会产生幸福感。

心理学的目的是:教给人以有益的心理策略,运用心理学的技巧找到较多的幸福感。

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就会变成习惯,习惯被重复的次数愈多,存在的时间也愈长,它们也越会像一个自动装置,愈加难以改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提高幸福感,学会将生活中的领悟变成行动,将我们的能力全面发挥,尽量地体现在我们的每个具体活动中,让幸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97-103.
[2]陈浩彬,苗元江.幸福与幸福的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45-48.
[3][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0.[4]管皓.收入的幸福感的研究: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J].南开经济研究,2010,(5):56 -70.
[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6] Waterman A S.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eudaimonia)and hedonic[J].enjoyment.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4):678 -6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