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MBD模式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mbd的应用与原理
![mbd的应用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9660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0.png)
MBD的应用与原理简介MBD (Model-Based Design)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设计和验证的方法论,用于开发复杂系统。
它逐渐成为现代软件开发领域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疗器械等。
本文将介绍MBD的应用场景以及其背后的原理。
MBD的应用场景MBD可以应用于各种系统开发领域,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汽车工业现在的汽车越来越智能化和复杂化,MBD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设计和验证各种控制算法和系统。
例如,MBD可以用于设计车辆的动力系统、刹车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等。
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领域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MBD可以在系统设计阶段就进行模型验证,减少在实际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和故障。
例如,MBD可以应用于设计飞机的飞行管理系统、导航系统等。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需要从理论到实际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测试。
MBD可以帮助医疗器械制造商在设计阶段就发现问题,并高效地解决。
例如,MBD可以用于设计和验证心脏起博器、呼吸机等医疗设备。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带宽利用率等因素。
MBD可以帮助通信系统的设计者进行系统建模、性能评估等工作。
例如,MBD可以应用于设计无线通信系统、网络协议等。
MBD的原理MBD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并在模型基础上进行设计和验证。
以下是MBD的一般原理流程:1.建立数学模型: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
建模可以采用传统的物理建模方法,也可以使用系统的逻辑模型。
模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状态方程、状态转移图等形式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2.设计系统:在得到系统模型后,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系统设计。
设计的目标是满足系统的要求,使系统在特定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3.验证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对系统进行验证,以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验证可以通过模拟、仿真等方式进行。
模拟和仿真可以对系统模型进行各种测试,例如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等。
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研究
![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624990bceb19e8b8f6bace.png)
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研究1.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同时网络中节点数量爆炸性增长,各行各业对网络广泛应用,如何有效地使计算机网络正常、可靠并且高效地运行,成为面临的核心问题。
分布式网络管理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因此网络管理模式向着智能化、综合化以及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
2.分布式网络管理(Distributed Network Management,DNM)集中式网络管理与分布式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的两种组织方式。
集中式网络管理是由中心的服务器对整个网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这样的网络管理模式结构简单,操作透明性好且操作简便。
但是存在很多缺陷,如中心服务器负荷过大,易出现通信瓶颈,灵活性差,网络难扩展等。
分布式网络管理不再是有限管理域上的管理者集中管理的形式,而是广泛分布的众多管理者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就将整个工作分成不同的工作单元,每个管理站(Distributed Management Station,NMS)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务,最后再将各个管理站的结果汇总。
每个管理站都负责自己的管理区域。
这样逐级的管理模式解决了集中式的网络管理模式的缺陷,提高了网络管理的可靠性,增强了网络可扩展性,与此同时,减少了网络的运行成本。
3.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3.1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3.1.1 基于代理的管理方案基于代理管理方案主要技术是在网络中加入一个WEB服务器。
然后服务器就成为了代理,管理浏览器用户。
具体管理过程为:网络管理平台通过SNMP 或CMIP与被管理者通信,并通过收集、处理、过滤各种管理信息,维护网络平台的数据库。
管理系统通过平台提供的API接口获取网络的管理信息,维护管理系统数据库。
当有管理人员发送HTTP请求服务时,代理就会通过CGI调用相应的管理系统应用,管理系统应用把管理信息转换为HTML形式返还给代理,由代理响应HTTP请求。
分布式网络拓扑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分布式网络拓扑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1e70c1e381c758f5f61f67aa.png)
分布式网络拓扑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摘要:随着电力行业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和应用日益普及和完善,集中式的网管软件面临应用挑战,其拓扑管理的实时性不能满足网络规模扩大后的应用要求。
文中分析分布式网络拓扑管理方案,通过有效的网络拓扑分割方式,设计并实现了由拓扑管理主站和嵌入式linux装置实现的拓扑管理子站构成的、实时性增强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
结合系统的实现,进行了实现难点分析和总结,并为下一步的改进完善指出了方法。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拓扑管理嵌入式linux中图分类号:tp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004-04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电网的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电力通信网络针对电力行业的应用特点和各种系统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以适应各电力行业应用系统的需要。
从总体上,国家电力通信网已经建成以国网骨干网和省一级数据网为核心的ip网络结构。
根据国网的省网建设规范,采用分层设计,各省级电力通信网也陆续建成了核心层、骨干层和接入层等三层结构为总体的ip数据网。
各地市网络则分别组成四级网结构,接入省网骨干层。
在设计原则上,电力通信网络首先统一了n-1可靠性原则、双出口原则,确保了网络基础结构的可靠性;其次,统一制定了bgp 和ospf为域间和域内路由协议的路由体制,保证了网络联通性和网络应用实时性需求的充分实现;同时,还统一制定了基于mpls的vpn网络组网体制,以充分满足电力二次安防体制的分区实现技术需求。
上述电力数据网络的规划和部署为电力应用的数字化迈进,为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打下了坚实的网络通信基础。
网络管理是电力通信网络必须实现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运行所必须的技术手段。
网络管理五大基本功能包括配置、性能、故障、安全、统计计费管理,而根据电力数据网的具体运行管理需求,网络管理还应该包括其他一些功能,如报表管理、告警输出等。
电力行业现有的网络管理软件所采用的是一种集中式管理结构[1],所有的网管功能和软件运行在一个集中的网管服务器或网管系统中,对于电力数据网络应用日益丰富,网络拓扑日益复杂的情况,这种集中式运行的网管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电力通信网管应用的需要。
使用XML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的一种方法
![使用XML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的一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1fe416a300a6c30c229f87.png)
t nfr n tr8ted t. n p h ieetPo cl t nt P U i h MN,ti lm nsteu i r maae n n N 8a r s sads e h aa admastedf rn rt o aU i a e o f o Da (D ) nteT I mpe e t h nf m n gmeto MSa o
K e r s XML : N; srb t y wo d : TM dit ue i
样使 用 XML描述 )需要 把请求转换成相应的协议数据单元 (D 发 , P U) 电 信 网 正 在 日益 变 得 智 能 性 更 强 、分 布 面 更 广 和 更 为 庞 大 的 网 送 给 网 元 。 络 , 而 对 网络 的 管理 就 提 出 了新 的 要 求 , 么 如何 对 网 络 管 理 进 行 因 那 这里使用 X hm 来进行对协议 的描述和数据检查。 ML c e a S 下面以 更 新 已 成 为 电 信 行业 所 要 解 决 的最 重 要 的 课 题 之 一 。 当前 网 络 管 理 很 S MP为 例 来说 明 N 当 通 信 服 务 器 收到 网元 发 来 的 P DU信 息 ,使 用 S m D t.T 来 n p aa |l xl 主要的一个特性 在一个分布 式管理平 台上对 不同通信协议和 数据源 进 行 统 一 的 数 据 处理 + ML技 术 是 实 现 这 一 特 性 的 最 佳方 式 。 X 对 数 据 进 行格 式 定 义
分布式操作系统概念及模型
![分布式操作系统概念及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2675f8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e.png)
分布式操作系统概念及模型分布式操作系统(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缩写为DOS)是指一种可以运行在多个计算机节点上的操作系统。
与传统的单机操作系统相比,分布式操作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性能,并且可以有效地管理多个计算节点上的资源。
1.分布性: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核心特点是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分布到多个节点上。
每个节点都可以管理自己的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
这种分布性使得分布式操作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需求。
2.透明性:分布式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种透明的访问机制,使得用户和应用程序可以像使用单机操作系统一样使用分布式系统。
用户无需关心底层实现细节,只需要调用相应的系统接口,分布式操作系统会帮助完成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透明性可以分为多个层面,包括访问透明、位置透明、迁移透明等。
3.可靠性:分布式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冗余和故障恢复机制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当系统中的一些节点发生故障时,其他节点可以自动接管该节点的工作,并在故障恢复后将工作重新分配回来。
这种冗余和故障恢复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可用性,从而确保系统能够持续运行。
4.可扩展性:分布式操作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动态扩展系统的规模。
当系统的负载增加时,可以向分布式系统中添加更多的计算节点来分担负载。
与此同时,分布式操作系统还能够根据负载情况自动地调整资源的分配和负载均衡策略,以充分利用系统的性能和资源。
1.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服务器节点和多个客户端节点。
服务器节点负责提供服务,例如文件共享、数据库访问等,而客户端节点则向服务器节点发送请求并接收相应的服务。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可以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2.对等网络模型:在对等网络模型中,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权限。
节点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通信和协作,而无需经过中心节点的调度和控制。
对等网络模型在对等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MBD技术的定义与运用分析
![MBD技术的定义与运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b09d8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8.png)
信 息 技 术5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j.c n k i.1672-3791.2017.25.005MBD技术的定义与运用分析祝光旭(重庆升普元创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摘 要:三维模型的定义正在引领全球制造业的一场技术革新。
其影响力不亚于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绘图的变革。
基于模型的定义(MBD)全三维设计技术,是将产品所有相关设计定义、设计属性和加工制造信息等都在产品三维模型中进行数字化三维定义,实现设计到加工无纸化操作。
该技术源于波音公司,目前在中国航空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为了让广大制造业企业更加深入了解MBD技术,文章针对MBD技术如何在制造业企业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三维模型定义 MBD技术 数字化样机 无纸化中图分类号: TH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a)-0005-02随着国产商用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中国制造得到了世界认可。
伴随着国内外媒体的深入报道,在C 919研制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被人们所熟知。
M BD技术是目前大家广泛关注的技术之一。
MBD (Model Bas e d Defin ition)技术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技术的技术信息载体是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技术中的关键应用技术,是设计与制造部门必须紧密协同,实现无纸化制造的必要手段。
1 产品设计定义演变过程产品设计定义需要明白、清晰的表达。
在古代,中国就有物理实体模型和二维绘图法表达工程设计思想。
从1795年法国科学家蒙日系统的提出画法几何原理,以及1840年发明蓝图以来,工程师们一直使用标准手绘二维平面工程视图来表达产品设计,手绘二维工程图代表了第一代工程语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近百年间,工程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工程设计手段和工具也产生了颠覆式的演变。
纵观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MBD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MBD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e35d69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7.png)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MBD技术概述•MBD技术的关键技术•MBD技术的发展趋势•MBD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MBD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MBD技术的未来展望目录MBD技术概述01•MBD技术的定义:MBD(Model-Based Design)技术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它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描述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MBD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船舶、电子、工业设备等领域,是一种现代化的设计方法。
MBD技术的定义•MBD技术的应用范围:MB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设备、工业设备等。
它可以帮助设计师在早期阶段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设计问题,提高设计的可靠性和效率。
MBD技术的应用范围•MBD技术的发展历程:MBD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最初主要用于机械工程领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MBD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更多的领域和复杂的设计问题。
如今,MBD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
MBD技术的发展历程MBD技术的概念开始出现,最初主要用于机械工程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MBD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更多的领域和复杂的设计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MBD技术逐渐成熟,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现代化设计方法。
21世纪初随着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MBD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
近年来MBD技术的关键技02术基于物理原理和实际数据建立模型,涵盖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模型建立模型验证模型确认通过实验和实际运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认模型是否能够正确地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
030201采用各种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遗传算法等,寻找最优解。
优化算法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能够实现高效、稳定、鲁棒的控制。
控制算法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实现实时调整和优化控制策略。
OADM设备分布式网络管理接口的设计和实现
![OADM设备分布式网络管理接口的设计和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b55ed5ce6137ee06eff9185c.png)
2 Isi t o pi l o mu i t n n pol t n sB in nvri .ntu t e fO ta m nc i s dO tee r i , e i U i sto c C ao a co c jg e yf
P s n lc mm nc t isB i n 0 8 6 C ia) o t a dT e o u i i n , e ig 1 0 7 , h s e ao j n
Ma a e n fr t n B s MI ) sd sr e e i T k e O DM q i n a a l o e gma a e n g me t n omai ae( B i eci d i d t l oma et A I o b n a. h e up t p be f i n g d me c bn
c n o ma l n ad s i u e e o k t e i l me tt n p o e s so o f r b y i it b td n t r , h r w mp e n ai r c se f o CORBA a n ev c t ra ea dn t c t n n mi g s r ie i e f c n o i ai n i f o s r i ei tra e u i g Op n ORB kta ed v l p d Th e u ts o h t b r v d n h s n e f c s t ee u p n ev c n e fc sn e i r e e o e . e r s l h wst a , y p o ii g t e e itra e , h q i me t c n b l ma a e n a n t r o l wi g TM F . i x mp ei fh l o t o e wh n o d p o i d o a e wel n g d i e wo k f l o n 8 4 Th se a l s o e p t h s o wa tt e l y a k n f 1 e u p n ma l u n i t w— o t it b t dn t r n g me t n e f c . q i me t n s l q a t y wi l c s d s i u e ewo k ma a e n t ra e i t ho r i Ke r s y wo d :OADM ; COR A; e OR ; oi c t n s r ie B Op n B n t a i ev c i f o
什么是智能制造
![什么是智能制造](https://img.taocdn.com/s3/m/b0505d86336c1eb91a375ded.png)
1、智能制造概念“智能制造”可以从制造和智能两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制造是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过程。
通常,按照生产方式的连续性不同,制造分为流程制造与离散制造(也有离散和流程混合的生产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GB/T4754-2002,我国制造业包括31个行业,又进一步划分约175个中类、530个小类,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智能是由“智慧”和“能力”两个词语构成。
从感觉到记忆到思维这一过程,称为“智慧”,智慧的结果产生了行为和语言,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过程称为“能力”,两者合称为“智能”。
因此,将感觉、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慧和能力的表现。
目前,国际和国内尚且没有关于智能制造的准确定义,但工信部组织专家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性定义: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这实际上指出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管理要求、主要功能和经济目标,体现了智能制造对于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技术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企业在智能制造实施和升级改造过程中往往茫然不知从何做起。
因此,以下将根据智能制造的描述性定义,提出关于智能工厂、制造环节及装备智能化、网络互联互通、端到端数据流等四个方面的初步认识,以期说明智能制造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载体。
在智能工厂中通过生产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工具和智能装备的集成与互操作来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式管理,进而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工艺流程及资金流程的协同,以及生产资源(材料、能源等)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动态配置。
智能制造的八大典型模式
![智能制造的八大典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ddb51cd700abb68a882fb0e.png)
智能制造的八大典型模式智能制造推动3年以来,很多企业都做了试水,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一系列框架结构。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智能制造八大典型模式”。
模式1: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在服装、纺织、家居、家电等消费品领域,探索形成了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引领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主要做法是实现产品模块化设计、构建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和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实现定制服务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程、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信息系统的协同与集成。
模式2:产品生命周期数字一体化实现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在航空装备、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领域,探索形成了以缩短产品研制周期为核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一体化模式,主要做法是应用基于模型定义(MBD)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等。
模式3:柔性制造-快速响应多样化市场需求在铸造、服装等领域,探索形成了快速响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桑性制造模式,主要做法是实现生产线可同时加工多种产品/零部件,车间物流系统实现自动配料,构建高级排产系统(APS),并实现工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高效协同与集成。
模式4:互联工厂-打通企业运营的“信息孤岛”在石化、钢铁、电子、家电等领域,探索形成了打通企业运营“信息孤岛”为核心的互联工厂模式主要做法是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物料等的唯身份标识,生产和物流装备具备数据采集和通信等功能,构建了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并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协同与集成。
模式5:产品全生命周期可溯-提升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在食品、制药等领域,探索形成了以质量管控为核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模式,主要做法是让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具有唯一标识,应用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工控系统等自动采集质量管理所需数据,通过MES系统开展质量判异和过程判稳等在线质量检测和预警等。
模式6:全生产过程能源优化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在石化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探索形成了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的全过程能源优化管理模式,主要做法是通过MES采集关键装备、生产过程能源供给等环节的能效数据,构建能源管理系统(EMS)或MES中具有能源管理模块,基于实时采集的能源数据对生产过程、设备、能源供给及人员等进行优化。
网络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网络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4e4ce5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a.png)
网络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分布式系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网络分布式系统是由多个独立的计算机节点通过网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网络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
一、网络分布式系统的架构设计网络分布式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客户端、服务器、数据库等部分的划分和组织);2.系统运行时的负载均衡和容错机制;3.系统数据的共享和分布式管理;4.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问题。
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的可维护性,同时也要关注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确保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网络分布式系统的编程技术网络分布式系统的编程技术也是设计和实现分布式系统的重要方面。
通常需要掌握以下技术:1.网络编程技术:涉及到套接字编程、TCP/IP协议、HTTP协议等基础知识。
2.数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技术:包括JSON、XML等数据格式的使用和处理。
3.并发编程技术:涉及到多线程、线程安全、锁机制等内容。
4.RPC技术(远程过程调用)等。
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编程语言和框架,如Java、Python、Ruby等编程语言,Spring、Hibernate、MyBatis等框架。
三、网络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存储与管理网络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存储与管理也是设计和实现分布式系统的重点。
这里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应该考虑到数据库的可拓展性、性能、安全性等因素,针对数据分布式存储进行设计和管理,并采取合适的备份和恢复机制。
2. 数据的缓存处理:可以通过使用缓存技术,例如Redis、Memcached等,来提高系统的性能表现。
3.数据的分片存储:通常数据可以被分为多个块,每个块可以被存储到不同的数据库或服务器中,提高系统性能和容错性能。
利用主动网技术实现高效的分布式网络管理
![利用主动网技术实现高效的分布式网络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030d9251e79b8968022685.png)
第 2 卷 第 2期 3
V0 . 1 23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OM P UTER E NGF NEERl AND NG DES GN I
20 年 2 02 月
Fe b. 2 02 0
No 2 .
文章编 号 .0072 ( 0 )204 .4 10 .0 42 2 0 .0 70 0
( in S re) 术 为 基 础 的 集 中 式 管 理 的 体 系 结 构 cl t evr技 eJ
被 管 设 备 中 的 软 件 代 理 或 远 程 对 象 中 , 得 管 理 任 务 使
分 布 到 整 个 网 络 中 去 ,缩 短 了控 制 回 环 , 除 了传 统 删
由 IT E F提 出 的 S MP协 议 是 J 网 络 的标 准 网 络 管 理 N P
,
h v me g dma yd a a k Th uueac tcu eo e o kma a e n h udb itiue n i hyp o t mra l a ee r e n rwb c s eft r h e tr fn t r n g me t o l edsr tda d hg l r ga r i w s b r abe Thsat l ec ie o a t en t oktc /iu c lb s di itiu e n r ga i ri ed srb sh w ci e c v w r hlq  ̄ al eu e d srb td a p o r mma l ewo km a a e e t n to e n d ben t r n g m n di — a n d c dal l n g me t rhtcu e. u e l vma a e n c i tr e a e Ke ywo d :ne o km a g e t a t en  ̄ ,r rs w t r a m n e n; c v e ok i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f81c220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6.png)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其通过将多个智能计算机节点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分布式系统,以达到协同控制、实时监测和优化调试等目的。
本文将从分布式系统结构、网络通信、控制算法等几个方面介绍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分布式系统结构分布式系统是由多个自治计算机互联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各个节点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运算和控制能力。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一般由两个层次组成:应用层和传输层。
在应用层,分布式系统可以按照任务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由多个智能节点组成,在节点间交互信息,共同完成具体的任务。
例如,在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中,可以将计算机控制、传感器采集、运动控制、机械臂控制等各个部分各自形成一个子系统,共同控制生产线的运转。
传输层是分布式系统的基础层,其主要负责节点之间的通信和信息共享,保证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同工作。
传输层通常采用基于TCP/IP的标准网络协议,支持节点之间的异地访问、实时通信和数据传递等。
二、网络通信在现代工业控制领域中,网络通信已经成为了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网络通信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点对点通信,即一对一的连接,此方式通常应用在控制的简单场景中;另一种是广播通信,即单端连接多个节点,通常适用于数据采集、控制指令广播或信息共享等场景。
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包括TCP/IP、UDP、CAN、RS-485等。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网络环境和控制场景选择不同的协议。
三、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分布式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控制指令下发和实时控制。
控制算法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容错性等问题。
常见的控制算法包括PID算法、滤波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等。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控制场景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控制算法,保证系统的运转稳定和效率提高。
航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愿景与方向
![航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愿景与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45d9a3c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6b.png)
军工大数据MILITARY——愿景与方向一、航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背景与需求近年来,我国正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航空制造业兼具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典型特征,是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是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柱和重要标志,是创新事业的重要引擎。
推进航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国外实践看,数字化能力已经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8年美国国防部发布《数字工程战略》,推动装备采办全面向数字工程转型,以数字模型为核心,构建以模型和数据为核心的谋事做事范式。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新一代战斗机F35研制中率先采用数字孪生和数字线索技术,实现工程设计与制造的连接,形成了真正的单一产品数据源,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高效协同,实现虚拟空间向物理空间的决策控制,以及数字产品到物理产品的转变。
空客公司实施数字设计、制造和服务(DDMS)项目,期望重新修改工业基因,全面提升工程、制造、服务和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我国航空制造业已基本建立基于模型的数字化结构设计/制造体系,重点解决了航空产品详细设计阶段和制造阶段机体结构的统一数字模型定义,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协同路径没有完全打通。
我国航空制造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相对较好的基础,且较早地引入国际先进方法开展企业架构设计,但随着近年来管理理念、技术业态持续迭代升级,原有的先发优势逐渐在遗留异构系统集成、数据共享、流程贯通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新的航空制造业发展形势对我国航空制造业研制、生产和交付模式提出新的需求:航空产品采办体系呈现出渐进式、基于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实现采办效益的最大化;加剧的市场竞争和日益严格的用户要求催生了新的航空产品供应链体系需求,建立数字化供应链体系迫在眉睫;为优化提高航空制造业全局资源配置效率,借鉴国外先进航空制造企业高度数字化的“全球研发、全球生产、广域集成”模式,我国航空制造业必须打破一厂一所地区协同旧范式,实现跨地域、多厂所的网络化协同发展。
利用MBD模式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利用MBD模式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a3209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2.png)
利用MBD模式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张为;刘葵;邹艳碧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研究》
【年(卷),期】2002(019)001
【摘要】现代网络的发展迫切要求以设备为中心的分布式网络管理取代平台集中式的网络管理,一些灵活、高效的分布式网管策略由此发展起来.将简要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策略,并就其中的MBD模型加从工作原理到其优越性以详细地讨论.
【总页数】4页(P136-139)
【作者】张为;刘葵;邹艳碧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信息与机电学院计算机系,广东,广州,510400;广州大学网络中心,广东,广州,510400;广州大学信息与机电学院计算机系,广东,广州,5104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07
【相关文献】
1.OADM设备分布式网络管理接口的设计和实现 [J], 雷蕾;吴浪;王小波;黄永清
2.利用主动网技术实现高效的分布式网络管理 [J], 李增智;韩冬;王建国;李钢
3.利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建立的一种网络管理模型 [J], 蔡立军;师文谦;胡锦
4.基于混合策略的AFDX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型研究与实现 [J], 陈文刚;卢选民;单长;王平
5.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中SNMP的开发与实现 [J], 刘宝华;田亚丽;陈端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对MBD的认识
![分析对MBD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5111fccaa00b52acfc7caef.png)
分析对MBD的认识MBD,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弥合了三维模型直接用于制造的间隙。
实际上,MBD是一种基于3D的产品数字化标注技术,它采用三维数字化模型对产品数字化信息的完整描述,如:●对三维空间实体模型的尺寸、几何形状、公差、注释的标注。
●对产品的非几何信息进行标注(产品物理特征、制造特征、数据管理特征、状态特征的属性)和零件表的描述。
非几何信息定义在“规范树”上。
MBD是产品设计技术的重大进步:●在三维模型上用简明直接的方式加入了产品的制造信息,进一步实现了CAD到CAM(加工、装配、测量、检测)的集成,为彻底取消二维图纸创造了可能●定义了非几何信息(包括BOM)●是数字化和结构化的。
给制造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创造了条件!●为并行工程创造信息并行和共享的基础!●部分零件可以直接进入制造,成倍的减少NC编程时间目前MBD已经相对成熟。
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与2003年发布了“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实践ASME Y14.42-2003” 各个CAD软件(CATIA,SIMENS,PTC)都对ASME Y14.41标准支持。
波音等航空制造商制订自己的3D开发标准,与CATIA、Delimia 软件集成,在产品中应用,众多的二级供应商和伙伴也制订自己的3D开发标准开始应用。
工程定义为实现贯穿于飞机全生命周期的三维数字化制造技术,以集成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替代二维工程图纸成为唯一制造依据的本质,建立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集成应用体系,真正达到无图纸、无纸质工作指令的三维数字化集成制造。
当前,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和数字化样机技术得到了深入应用。
同时,随着计算机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传统以模拟量传递的实物标工协调法被数字量传递为基础的数字化协调法代替,缩短了型号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没有贯穿于整个飞机数字化制造过程中,二维数字化模型依然是飞机制造过程的主要依据。
分布式神经网络
![分布式神经网络](https://img.taocdn.com/s3/m/f5042a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9.png)
分布式神经网络分布式神经网络是一种利用多台计算机进行协同工作的神经网络结构。
随着大数据和强化学习的兴起,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往往面临着计算资源不足和训练效率低下的问题。
而分布式神经网络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割并分发到不同的计算节点上,并通过优化算法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和协同,从而显著提升了神经网络的计算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分布式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1.1 分布式计算架构分布式神经网络的基本架构通常由一个主控节点和多个工作节点组成。
主控节点负责分发计算任务和整合计算结果,而工作节点则负责接收任务并进行计算。
工作节点之间通过网络互相通信,传递和同步计算结果。
这种计算模式使得每个节点都可以独立地进行计算,减轻了计算压力,提高了计算效率。
1.2 模型参数分发与同步在分布式神经网络中,模型参数通常被划分为多个部分,并分发到不同的工作节点上进行计算。
工作节点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参数更新结果进行参数同步,从而实现全局模型的训练。
参数的分发和同步可以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主控节点通过发送消息将参数分发到工作节点,工作节点通过反馈消息将计算结果返回主控节点。
1.3 优化算法在分布式神经网络中,为了保证模型参数的一致性和收敛性,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优化算法来处理参数的更新和同步。
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异步随机梯度下降和同步随机梯度下降。
异步随机梯度下降允许工作节点在收到参数更新后立即进行计算,相对来说计算速度更快,但容易产生参数不一致的问题;同步随机梯度下降要求工作节点等待其他节点的反馈,确保参数的一致性,相对来说计算速度较慢,但能够保证全局收敛。
二、分布式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2.1 机器学习在机器学习领域,分布式神经网络可以应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训练。
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往往受限于单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内存容量,无法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训练。
而分布式神经网络能够将数据集分成多个小批次进行训练,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发到多个计算节点上进行并行计算,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率和模型的泛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 e taie t r n g me tb h eo c nrl d Newok Ma a e n y te Us fMBD z
ZHANG e 。 W i
,
L U Ku 、 Z Ya - i [ i OU h b。
( et 1Dp
C m ue . eo l o p t St o r t
a pl a o s p i t n ci d lg td t e ie nd e e u, n t an n io me tta t xssise d o rn ig ad vc sdaa t e ee ae o d vc sa x e td i he sle e vrn n h tdaa e it n ta fb gn e ie’ t ot  ̄ i h l 【】 MBD mⅥd 8apaa im l c ¨ p e rdg i r v h u vv blt fe ii t ndr b s s fn t lC I hs mp o e te sr ia i y l xbl ya o u meso ewolS n ti i i l o n a pi t n e a l- sn as .a p l a o  ̄ mp eu ig MBD t ci x o
率 要求 较 高 的 网络 其 次 , 卅 程 序 与 数 据 的 分 离 带 米 应
1 3 几 种 常 用 的 分 布 式 网 管 模 型
rsh, ̄x r [ i iu。 p r c e e b e et r , a ds h da p o h sh e n ̄a t o ec metep im O ao ed c nr l e p ra h s1 MB * ib e Ⅱ a p e d v ro .  ̄h e a t e e t i da po ce D 1 - e . b f 网络 管理 概 述
1 平 台集 中式 网 络 管 理 的 局 限 性 1 现 代 网 络 犬 化 多 样 化 的 发 展 趟 势 逐 渐 暴 露 r平 台集中式 网管模 式的 局限性 : 首先 , 中 式 网 管 不 具 响 集 伸 缩 性 因为 存 取 和 处 理 管 理 数 据 的 速 率 通 常 超 过 网 管平 台 的处 理 能 j 集 中式 网 管 无 法 处 理 对 数 据 传 送 速
摘 要 :现 代 网络 的 发展 迫切 要 求 以设 备 为 中心 的 分 布 式 网络 管理 取 代 平 台集 中或 的 网络 管理 , 些 灵 一 活、 高效 的分 布 或 网管 策 略 由 此发 展 起 来 。将 简要 舟 绍 几 种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分 布 或 策略 , 就 其 中 的 MB 并 D
l o t n & E ,r m ,a i lE g ̄e t c n ̄ i f o b t  ̄h n a n z r t eo . : i g
d
n U i r t .G agh t  ̄a dn 14 0 hn n  ̄sy u n z +G g o g 5 0 0 ,C / t i o a
模 型加 从 工作 原 理 到 其 优 越 性 以 详 细地 讨 论 =
关键 词 : 分布 或 网络 管 理 ;平 台集 中式 网络 管 理 ;委 托 代理 ; 弹性 服 务 器 ;微 观 管理 中 国法 分 类 号 :T 33.7 P9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 6 5 2  ̄ ) 1 160 0 13 9 (0 2 0 - 3 —4 ) 0
2 Ne t kC ne, w ̄ e tr ‰
u L  ̄ r . ' n s G ̄ n z o g h u G ̄ n d n 1 4 0- gog500
Ab , t Ce a l e ewok ma a e n a h i ia e ua y fr e ce tma g me to a g eeo e e u ewok . Asa  ̄r : m- tzz n ' i d n t r n g me th ss 0皿 t t d q c o f in na e n flr eh trg n o s n t r s s r i
维普资讯
16 ・ 3
计 算 机 应 用 自 究 J f
20 02拒
利 用 MB D模 式 实现 分 布式 网络 管理
张 为 ,刘 葵 ,邹 艳 碧
(. 1 广州 走学 信息 与机 电 学院 计 算机 系,广 东 广州 5 0 0 ;2 广 州 走学 网络 中心 ,广 东 广州 5o 0 ) 140 14 0
Kg "'r s Dim b e 'vr y +o a : l s utd Ne o k M ̄ a e n ; Ce taie t ok Ma a e n ; DA; El ̄i c ̄ r Mira n g me a g me t n rl d Ne w r n g me t z al S r e ; n ec ̄a a e m
ra a Ll n lf m ̄ t n g ̄0 tpa o l le
p p r e e a ditb e p ra h saeo ev e d a d te te  ̄ o M BD i e 】h∞l a e ,s v rl sr utd a po c e r v riwe n h o i h f s fⅡ t e auae te h at fa n t r sd srb d v l t e l 0 ewok i e cie 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