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问题解决 培养“有序”思维——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一课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
小学数学的学习,其核心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前不少教师也意识到这点,但更多着眼于数学解题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解决问题,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并且从中延伸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一课为例,浅析借助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策略。

一、感知策略途径,助力操作“有序”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都是先感知后理论、先具体后抽象。

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动手操作助力学生进行内容理解,是较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投影出示教材例1)
师:我们先来读一下题目。

(学生集体读题)
师:在这一题中,你们从中读出哪些信息?
生:从“用18根1米长的小棒围成长方形羊圈”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羊圈是长方形,周长是18米。

师:那么要解决什么?
生:要解决“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问题。

师:那么究竟有多少种围法呢?现在请你们拿出18根小棒,试着自己动手,围一围,并把自己的围法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这种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的策略,较为常见。

如果10根以下,还较为简便一点,但是一共18根,围法相对较多,学生在操作中必然会感到麻烦,不仅要动手操作,而且还要把具体方法记录下来。

这种“无序”状态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还会让学生失去了培养归纳总结的最佳途径。

针对这一类动手操作,教师需要在动手之前多花几分钟,教给学生操作方法,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先从宽是一根小棒,然后逐步增加开始操作。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长方形长和宽之和是周长一半的同时,还能通过有序操作,助力学生理解内容,为其数学思维提升创造条件。

二、感知策略内容,助力探究“有序”
在第一步中,教师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有序操作。

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跳过”操作,直接借助表格方式,让学生进行想象“操作”,进行理论探究。

这样不仅有助于推促学生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有序”探究的内涵。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已经把长方形的几种围法一一列举出来。

但这才是18根小棒,如果28根、38根,乃至118根,等等,我们还要动手操作,自己摆一摆小棒吗?
生(集体回答):不要。

师:如果不动手摆小棒,又能采用怎样的方式,将具体围法一一找出来呢?
(学生思考)
(多媒体呈现表格)
师:在刚才动手操作中,我们已经明白,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是周长的一半。

因而可以先求出长和宽之和,再通过表格一一列举出来,就能找到具体围法。

(请一个学生上台填表格,其余学生在下面填)
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然后数一数就行。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策略,就是“一一列举”。

通过刚才你们动手操作和思考,在列举中需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

师:对!这就是“有序”。

借助问题解决培养“有序”思维
——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一课为例
陈赟
29
SHANXI JIAOYU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
从动手操作到填表格,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飞跃。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已经明白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和宽的两倍,因而只要先假设宽(或者长),那么自然其余一边也能确定。

而通过填表,引导学生从小到大进行有序填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动手操作的麻烦,体现抽象填表的优越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具体探究中学会一一列举这一策略。

三、感知策略方法,助力合作“有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加深理解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学会合作,让其学习合作变得更“有序”。

(投影出示教材例1)
师:题目中“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可以怎样理解?
生:可以订阅1种杂志,或者2种杂志,也可以是3种杂志。

师:那你具体采用哪种策略呢?
生:一一列举。

师:究竟怎么做?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且根据各个小组探究情况进行适当指导,比如,提醒学生可以采用分类方式进行,或者可以用不同文字、符号,或者字母的方式来代表杂志进行列举过程记录。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效率上来看,可能是有点低下,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合作都是高效与有用的。

不可否认的是,小组合作中学生是主动思考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还能为学生学会运用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

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直接用文字进行列举,也有学生用表格进行列举,更有学生用字母进行列举……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列举,不仅从中体会到列举的简洁,体验到一一列举策略的优越,而且还能在合作中深化理解“有序”内涵,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运用做好准备。

四、感知策略超越,助力延伸“有序”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一般都采用出示例题、教师讲解、通过训练进行巩固这一流程。

这种有序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毕竟能够通过模仿,从中学会解决问题,是当前小学数学课
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但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而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更能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针对“一一列举”策略,体验“有序”优越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技巧与方法的同时,更要通过拓展延伸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一列举”策略,初步感知了“有序”的好处。

现在请你们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生1:我学习了“一一列举”的策略,尝试着课后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生2:我知道在“一一列举”过程中,要做到“有序”列举,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生3:我知道“一一列举”对于解决问题,帮助很大。

师:现在我们把例题2改一下,将其中的“投中”改成“投了”,那么列举的方法一样吗?结果一样吗?
生1:肯定不一样,毕竟“投中”就是“投中”,而“投了”除了“投中”,还有“投不中”。

生2:但是方法还是一样,都是“一一列举”,做到“有序”。

运用是最好的巩固。

借助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训练中进行自我总结,不仅能加深理解“一一列举”,而且能从中体验“有序”,并能巧妙渗透问题解决策略。

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更换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审题,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结果发生变化,但解决问题策略始终没变。

通过这种延伸,学生再次回味巩固“有序”,为尝试运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总之,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螺旋上升的。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内容,明白教学途径,更要理解教学策略背后的意图,尽可能围绕“有序”主题,通过动眼、动嘴、动脑、动手等途径丰富学生体验,采取自主探究、独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借助数学内容的学习,有意识采取合适的解决问题策略,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助力“有序”思维养成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五里树小学)
(责任编辑晓寒)
30
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