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海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科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北海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科质量分析
北海市教科所林斌
一、试题评价
2013年高三备考第一次模拟检测由命题教科所委托命题中心命题。
从各校反映的情况来看,认为试题难度接近高考,命题突出了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各指标数据分析
0.88%,低分人数占26%,及格率41.73%,最高分85.5分,最低分0.5分。
高分段人数少,优秀率低,低分人数较多。
客观题满分值48.0,全市平均分35.59,做得比较好的题24、25、27、28、29、30、31、32,总体难度不大,但26、33、35失分较多。
主观题满分值52.0平均分只有14.57,主观题总体比较薄弱,特别是38-2,39-5,39-6。
水平正常,但高分段人数少;平均分40分以下的薄弱学校较多,特别是在主观题方面部分学校得分很低,需要加强主观题的训练。
三、学生答题情况
(一)客观题
府可为;33题也较弱,学生误以为中国共产党执法,行政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题目讲保证宪法实施);34题学生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保护和改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利于推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其它保障自主管理的权利、消除差距、奠定政治基础的说法都是错误的;35题应该很容易排除,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话语权、发达国家的强势地位不可扭转”的说法都是错的,但学生对这两项判断错误。
出现有极个别学生选择题多选。
(二)主观题
38—1考查对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合理措施的认识,属措施建议类主观题,在高考卷中频繁出现。
这类试题开放性较强,要求考生思维开阔,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结合教材、背景材料、时政知识、社会知识等思考对策,见解深刻,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设问将经济常识“产业”问题中的信息化与农业的发展问题紧密结合和在一起,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又巧妙结合了教材的重点理论知识,同时在设问中还巧妙结合了材料的信息,是一道比较接近近几年高考题型以及高考要求的试题。
该小题从问题设置到答案设置都充分预测了考核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解答问题”这一考试目标。
答案设置兼顾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很好地兼顾了材料中提到的我国农村信息化存在的缺少资金、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和缺乏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以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等问题,设置了基于实际问题结合基本理论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使用信息化设施的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推进农村信息化”等具体分析材料的观点。
(2)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多数学生能答“政策、投入、科技、教育、培训”这类观点,但是对于第三点答案“通过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推进农村信息化”这个观点,能比较准确回答的学生极为少数。
反映出的问题有:
①审题不认真,不注意问题中对知识模块范围的限制,导致答案不符合题目要求。
本小题要求运用经济常识知识作答,但设问中出现我国,部分学生就很快联想到了政府职能等政治常识的知识点,从政府的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等方面作答,
完全忘掉了问题的限制范围。
有的学生忽略“我国”这个主体设定,不少学生回答:农民应该…;企业应该…;还有少数学生回答信息化的意义……这些都是审题不严格造成的。
②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不准确、不全面,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弱,知识迁移能力差。
大部分学生只从政府政策、投入、科技等促进农业发展的三方面作答,很少涉及产业化经营、城镇化等其他方面知识。
③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
不能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提出合理化建议”,部分学生从“意义”或“原因”方面答题,造成严重丢分。
甚至有学生回答的是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弊端,或回答如何教会农民上网。
④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不会结合材料答题,部分学生或者只抄材料,不联系原理,或者只写原理,不联系材料,不能将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造成原理和材料联系生硬,成了两张皮。
⑤答题思路不清晰,层次不清楚,语言不规范,多不会运用学科知识和语言答题,用大白话答题,难以得分。
⑥答题不规范:有的学生用透明胶粘去之前的文字再重新在答卷上书写,扫描后造成字迹难以辨认。
有个别学生将第(2)的答案写在了第(1)问答题处。
一般作为问题卷提交,如果不能重新提交,那么此题将被判0分。
因此,老师要提醒学生规范答题,不能答错位置。
一般学生都能答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得4分;联系的多样性也能答出,但联系材料分析则乱说一通。
“联系的复杂性”基本没有学生能答出;“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很多学生能答出,但运用该原理分析问题时学生没有看懂材料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为搞好部分,很多学生答搞好部分,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导致丢分,因为题目主要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创意农业形成全景产业链,是从整体着眼,实现农业整体发展的最优目标。
”
(1) 38-2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①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相关考点的识记和运用不到位,不能联系到课本上“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联系的普遍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等相关知识;材料中创意农业的第一特征“功能多元的创意农业”,很多学生无法连接教材知识答出“发展创意农业就是把握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现其功能多元”。
②一些学生答题表述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语言组织缺乏逻辑,表述不规范。
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决定整体、部分制约整体等导致失分;
③部分学生没能掌握解答主观题的思路和方法。
答题随意性强,条理不清晰。
不能很好地按照材料的信息提示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答题不规范,不分要点、不分段落、字迹不清、乱涂乱画、语言口水化。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结合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实现科技惠农?”题目的难度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差,没有能够根据题目设问抓住关键词来分析,答题漫天撒网,
抓不到点子上,甚至连课本的知识点都没有涉及。
②知识迁移能力欠缺,没有能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答题
③粗心大意,没有看到政府,只答政党知识;
④对原理的表述不够规范和完整,结合材料分析不到位。
据。
本题解题思路是“城镇化→影响消费的因素→扩大内需”,首先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扩大内需即消费,然后还要分析城镇化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涉及理论有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
既考查了分析能力,又体现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
①不会运用理论,只抄材料信息,本题要求说明“依据”,可见一定要用理论术语回答,大部分学生不会运用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而是照抄题目材料。
②运用理论错误,许多考生错误运用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甚至有运用政治学中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部分同学审题有误,有的审成“扩大内需的依据”,有的没有审清考查范围是经济学,还有的审成“怎样做”,有的学生审题时重点放在“城镇化”,而不是“扩大内需的根据”。
④基础知识不扎实,答题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消费决定生产”、“收入决定家庭消费”等。
⑤时间不足,在考卷中出现大量空白卷。
⑥答题不规范,如:观点和材料结合不紧,所分析内容与观点不能统一,学生答题中对教材知识一笔带过,缺乏相应的分析论证;还有的条理不清,层次不明。
卷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本题的核心是价值观,应运用价值观有关原理分析。
答题思路:要把握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是什么?一是符合规律,二是符合人类利益。
然后,把握住什么才是正确价值观之后,应顺应推想到其导向作用。
有的学生能提到价值观的作用,或者提到两个标准。
但不完整。
有的学生答题思维单一,缺乏发散性思维,导致答案单一,不全面。
有的学生组织答案时,只重理论,缺乏结合材料分析,或者是只有分析没有理论,造成失分。
学生普遍反映时间不够用,来不及作答;有的学生用经济学知识作答,审题时未审清知识范围。
总体而言,主观题薄弱点在38-2、39-5、39-6,零分率高,38(1)零分率12.46%,38(2)零分率 30.38%,38(3)零分率12.56%;39(5)零分率 21.59%,39(6)零分率36.48%。
也就是说,有相当平分学生不做问答题,我们要了解到底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对原理知识掌握不牢、不会运用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问题,还是做题效率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四、今后教学和复习建议
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要始终把基础知识教学作为复课工作的根本,在做题中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注意对各个模块知识的区分,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查漏补缺。
2.要注重培养学生主观题答题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3.强化基本类型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考题型及模式。
本次模拟检测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审题,题型是“措施型题”,一些学生却以“原因型”、“意义型”格式答题。
因此,要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审清题型,总结出不同类型题答案的组织方式。
如“说明、依据等类型题”,要用“教材理论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材理论知识+材料等;“措施类”,注意从不同的主体、多角度回答。
4.要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和各地模拟题,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掌握答题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5.限时训练主观性试题,指导学生科学分配时间,提高答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