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5
城市绿道网规划是研究和制定绿道网建设战略和实施计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属于生态规划类型。
在城市生态规划方法方面,早在1969年麦克哈格就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规划程序,“调查—分析—规划”三步曲,在现状分析方法上还总结出了“千层饼叠图法”[1]。
在城市绿道网规划方法上,国外相关研究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法布士(Fabos)等曾提出绿道规划的“五步法”:研究和绘制现有绿道空间;提出现有绿道的完善建议;在区域层次上联结所有类型的绿道;为自然保护、休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登山线路和铁路线路进行单一目标的规划;最终形成综合的绿道远景规划[2]。
在意大利Lambro河区域河流绿道网规划实践项目中,Toccolini等则采用了4个步骤,包括:分析景观资源、现有绿道和历史线路等;评价已有的现状要素;综合评价所有绿道的价值;制定绿道网规划方案[3](图 1)。
国内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线性绿道的规划方法上,而对于城市绿道网的系统规划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4]。
如张笑笑对游憩型绿道选线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5],闫水玉等在广州市番禺片区的生态廊道规划[6]中采用了其早先
我国城市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
Study on the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Methods in China
摘 要:绿道网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成生态城市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对国外已有的城市绿道网规划方法和国内已进行的规划实践的总结,研究得出了一套适应我国城市特征和规划编制要求的绿道网规划程序和方法,该流程主要分为现状要素调查、要素评价分析、网络空间布局、方案详细比选和分段分类详细设计5个阶段,并进一步从城市绿道网规划的编制法定和非法定内容、编制的组织机构和设计单位、审批制度以及公众参与的方式等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我国城市绿道网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城市绿道网;生态规划;规划方法;公众参与文章编号:1000-6664(2013)04-0115-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5-18; 修回日期:2012-07-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园系统网络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国家‘两型社会’新特区为例”(项目批准号:50908092/E080202)资助
Abstract: Greenways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et up the eco-city and achie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 Chinese cities. Base on the existing greenways planning method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plenty of experiences from current planning practices in domestic cities, this paper works out a set of greenways planning procedures and methods which takes into full account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cities, including five stages: status investigation, factor evaluation, network layout, scheme comparison and details design. Simultaneously,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on urban greenway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statutory and non-statutory planning content, planning agencies, approval institu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tc., which might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i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greenways; ecological planning; planning method; public participation
在对美国、欧洲和中国都市区生态廊道规划特征研究中得出的四步法[7]等。
目前,我国的城市绿道网规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城市的城市绿道网络规划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和江苏是我国较早开展城市绿道规划的地区,其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探索性,如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提出的在现状分析方法中侧重考虑自然生态要素、人文要素、现状道路和城镇布局4个要素[8]。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已有的绿道网规划理论和先行地区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城市绿道网规划程序与方法(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Methods,简称UGPM,图 2)。
1 城市绿道网规划程序与方法
1.1 绿道资源现状调查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城市绿道网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包括自然系统要素、人工系统要素和历史文化系统要素3类。
在此阶段须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虽然我国大多数城市并未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但国内已进行的大量带状公园、滨江公园、环城绿化隔离带、环城游憩带和环城带状公
胡剑双 / HU Jian-shuang 戴 菲* / DAI Fei
* 通信作者(Authou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elise_dai@
116
1.2 绿道资源要素评价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是对已收集的各类资源要素进行评价。
首先是对单个要素进行对比评价,主要评价方法包括AHP法和模糊评价法(FCE方法)[5]。
AHP法主要应用于评价能够用定量指标衡量的各类要素,如可选择面积和景观质量等定量指标对绿地斑块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
FCE法则用于
对难以用定量指标判断的人工景观进行评价,由市民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对人工要素进行打分,再将评价得分进行定量化,最后再用AHP方法
对各要素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
其次是对所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景观结构指数方法和GIS 评价方法。
一般采用景观结构指数评价方法对自然景观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景观斑块的离散程度,从而找出需要连接的景观斑块。
GIS评价方法一般可用于计算人工景观要素的可达性等。
在对人工景观进行评价
时,由于资源要素的评价对城市绿道的走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设计师、公众、专家、管理者和投资者的意见,尽量满足各方需求。
1.3 城市绿道网空间布局规划
第三阶段是对城市绿道网进行空间布局,分3个层次进行,包括市域
层面的区域级绿道网、城市组团层面的城市级绿道网和社区层面的社区级绿道网。
在确立各级绿道网的布局架构时,可运用引力模型和最小耗费模型方法进行评价,从而搭建起若干个城市绿道网整体结构模型方案。
在市域层面,首先通过划定市域范围的禁止建设区和生态核心保护区,明确区域绿地基质的保护范围。
其次分析划定城市组团之间的大型生态斑块,界定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分隔带(若为单组团的城市即界定环城绿带),并将各个大型生态斑块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
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与城市空间结构进行耦合分析,研究绿道网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从而能够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实现生态平衡。
在城市组团层面,主要是对城市组团内绿道选线进行评价和选择,最终确定城市级绿道网的空间布局。
首先找出城市河流、城市自然走廊、城市道路、城市市政设施走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等现状廊道,并采用AHP法对各类廊道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得出这些现状廊道要素的构成和重要性,明确可以在下一步规划中优先考虑的绿道节点和线路。
在已有现状廊道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网络结构需要补充若干绿道线路,从而形成若干个完整的城市级绿道网方案。
最后分别对每个城市组团内部的城市级绿道网络方案进行比选,一方面要保证每个城市组团内部形成了独立的体系结构,但又能与其他城市组团之间进行协调和连通。
在社区层面,由于社区级绿道的生态功能作用更多表现于生态垂直结构,即维护城市社区的空气质量、风道、温度控制等功能,而对于构成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网络的影响作用较弱。
其空间布局可以更多地考虑人为因素,即满足市民的游憩空间需求。
因此,在空间布局过程中通常采用公众参与的评价方式来进行,且其选线应着重考虑与人流较多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等相协调,而对网络的结构性考虑相对较少。
1.4 绿道网方案结构优化和方案选择
第四阶段主要是采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区域级绿道网和城市级绿道网进行的比选,并且在比选过程中不断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使得网络的
步骤1:现状分析
步骤2:要素评价
步骤3:综合评估和判断
步骤4:确定绿道网规划方案
现状景
观资源
已有的绿道网络
线性历史景观要素
图1 在Lambro河流绿道网规划中所采用方法[3]
图2 城市绿道网设计流程(UGPM)(作者绘)
园等线性绿道实践,为国内城市进行绿道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在分析现状要素时可采用RS、GIS等技术工具,有助于汇总和整理各类要素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为绿道网结构评价阶段做好基础图纸准备;3)重点关注人工要素节点,如某些破败的垃圾堆场、废弃地、较为破败的旧城区和旧厂房等,将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与旧城更新相协调;4)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断面过宽的情况,重点探索城市道路与绿道在同一个断面上结合的方法;5)除了收集绿道要素资料外,市域各城镇的发展动力、城市发展方向、城镇建成区的拓展演变过程等资料也十分重要,这些资料是与城市耦合分析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各个要素达到最佳或较佳的状态,可采用网络闭合度α、线点率β、网络连接度γ、成本比等指标进行评判。
如果在对比中发现已有的城市绿道网结构方案不够理想,则需返回第三阶段重新构建绿道网方案,最终在这2个步骤之间不断循环,直到选出绿道网规划布局方案为止。
1.5 绿道分类分段详细设计
第五阶段主要是在已确定的城市绿道网选线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分段的设计。
绿道的详细设计方法与国内的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等方法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将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于绿道详细设计之中,并与绿道周边的城市用地相协调。
区域级绿道详细设计主要包括绿道游径的布局、绿化缓冲区的界线、生物物种的布局、历史文化资源的布局、人工游憩点的设计等内容,主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其详细内容可以针对绿道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根据绿道的生物群落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城市级和社区级绿道的详细设计更多的是综合发挥保护与游憩的作用,根据地形、周边用地功能、公众需求等各种因素进行变化,重点考虑绿道发展节点的构建、设施的布局、绿道线形、绿道断面形式和绿道施工方案等。
2 城市绿道网规划编制内容
虽然我国还没有出台与城市绿道网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城市绿道网规划的大部分内容与现有的法定规划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相关规划法规中的法定要求也同样适用于城市绿道网规划,需要在编制城市绿道网规划时考虑。
2.1 城市绿道网规划编制的非法定内容
借鉴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的要求,本文认为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的成果形式应包括如下内容。
1)现状调查与资料汇编报告。
主要收集汇编3类绿道构成要素、市域内的城镇资料、现有的绿道、可改造的道路和已有相关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并建立现状要素资料的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库,并将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库输入光盘作为规划成果的附件之一,从而能为下一版规划修编提供基础资料。
2)现状资源要素分析评价报告。
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要素指标和公众评价对市域范围内现状要素进行评价,最终确立每一要素的重要程度;二是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市绿道网构成的三要素进行单要素分析,包括现状城市绿道网存在的问题、改善的建议等内容,整理成为评价报告,作为城市绿道网空间布局方案的依据;三是综合对现状的绿道选线和潜在的绿道选线进行比对评价,得出所有绿道的得分值,并研究出现有绿道需要进行连接的部分,为构建多种方案做好选线基础。
3)城市绿道网规划主报告。
作为城市绿道网战略性布局的内容,主报告应全面概要介绍绿道网方案的特点和其所经过地区的发展策略等。
4)绿道详细设计方案。
包括绿道的分区详细设计内容,绿道设计应满足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的《绿道详细设计规划指引条例》。
5)城市绿道网管理和实施办法及保障。
主要包括绿道建设资金的来源、绿道实施的时序、近远期建设的安排、土地支持政策、管理机构和保障机制等内容。
2.2 城市绿道网规划编制的法定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空间管制的原则,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相当于对城市绿道网的区域基质范围进行了划定,因此,当采用生态规划流程进行城市绿道网布局时,其中的城市空间和自然生态环境内容,也应作为法定内容用于指导城市建设管理。
2)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蓝线”“绿线”和“紫线”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考虑的,由于城市过于追求发展效益,过于注重保护的“三线”用地难以抵挡城市建设用地侵占。
相反,从制定城市绿道网规划的角度,将城市绿道建设与“三线”保护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兼顾“保护与发展”,并能更好地保护“三线”划定的城市用地。
因此,城市绿道网络规划中与“三线”相交叉的内容也应该列入法定规划的内容。
3)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绿道网与道路、市政等“灰色基础设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基础设施编制的法定内容,同样适用于城市绿道网。
因此,城市绿道网方案布局和详细设计的重要原则和内容也应该作为法定内容,否则城市绿道网的实施和管理将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3 城市绿道网规划编制与审批
目前,我国的城市绿道网络规划还没有明确规定编制的管理流程,审批制度也不完善,现有的规划大多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按照非法定规划的做法,由政府组织专家进行研讨,未报上级部门审批。
随着城市绿道网规划的普及,进一步明确城市绿道网规划编制机构和审批制度显得很有必要。
3.1 城市绿道网规划的编制机构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
由于城乡规划部门更加注重于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显得过于侧重绿道的经济和休闲功能,而对绿道的整体生态功能考虑相对较少。
但如果由城市园林主管部门编制绿道网规划,则可能会过于关注生态系统保护,而缺乏对经济开发功能的考虑,2种方式各有利弊。
因此,城市绿道网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专项规划之一,其编制应该在城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园林部门合作组织编制,组织具有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2类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
这种方式可以使编制单位能更准确有效地获得城镇建设详细资料、自然资源、耕地、森林保护区等基础资料,从而使城市绿道网规划能够发挥出多功能多目标复合的综合经济、生态、休闲等作用。
3.2 城市绿道网规划的审批制度
我国现有的城市绿道网规划审批制度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种。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是先编制总体规划并通过审批,然后每个城市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继续编制本市的规划,当地方规划编制完成后,可不用再向上一级部门申报审批,而是报到上一级政府备案审查。
而江苏省的方式则更倾向于“自下而上”,如无锡
117
市城市绿道网规划是在无锡市政府组织下,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编制,这种规划编制方式应该上报上一级政府审批,这样才能确保区域内各城市的绿道网能够有效衔接。
在我国城市绿道网规划编制体系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以上2种方式均可适用于城市绿道网规划。
如果上层次规划已编制,则城市绿道网规划应该充分落实上层次的规划要求,由本级人民政府审批通过,提交上一级政府备案审查;如果上层次规划暂未编制时,城市绿道网规划则应提交上一级政府审批。
但是,本文认为由于绿道网涉及的生态系统过于庞杂,区域范围比其他专项规划更大,“自上而下”的编制办法更加容易实现区域协调,先由省级政府编制区域绿道网规划,然后地方政府再编制本市的城市绿道网规划,由本级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后,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审查。
4 城市绿道网规划的公众参与
城市绿道网规划作为一项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规划,应在每一阶段引入公众参与机制,符合城乡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如《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的方法:“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
移动传媒等渠道,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现场咨询、公众论坛等公众咨询活动,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
”因此,根据城市绿道网编制的过程要求,应有不同参与深度的公众参与介入,可大致区分为3个层次。
4.1 基础资料收集阶段的公众参与
UGPM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要素的评价。
在第一阶段中,政府和规划师应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收集市民意见,包括哪些地方可以成为绿道,哪些节点可以被绿道连接等。
在第二阶段中,按照区域内正态分布抽取一定要素,积极开展现场咨询活动、问卷调查、网络收集意见等方式,征求公众对要素的评价意见,规划师在得到公众评价后,采用FCE和AHP法对公众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在基础资料收集阶段进行公众参与,除能有效收集意见外,还能对绿道网带来一定的宣传效应,是一次争取更多人支持绿道、参与绿道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让更多人了解绿道知识的过程。
当市民的大多数意见得以实现后,市民对绿道的认同度也会大大提升,绿道的人气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4.2 规划方案确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UGPM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是规划师对城市绿道网的一个比选过程,由于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通过AHP法进一步征求公众对绿道具体选线的意见。
因此,这一阶段则需要比征求意见更加深入的参与方式,较深入的研究讨论会等活动显得十分必要。
公众可以通过选取利益代表的形式参与研究讨论,也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参与,如自行车协会、环保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城市绿道网布局的方案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网络布局结构的方案是需要经过多轮比较和重构中优选得出,因此公众的参与也将更加频繁。
在网络布局方案过程中,即使是在规划师内部都可以引来大量的争论和探讨。
目前国内规划师的学科出身背景不同,也可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解,这种布局方案可以说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更多的参与只可能更加接近正义。
参考文献:
[1] 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USA: The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2] Fabos J 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321-342.
[3] Toccolini A, Fumagalli N, Senes G. Greenways
planning in Italy:the Lambro River Valley Greenways
System[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6(1-4): 98-111.
[4] 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
2010(12):88-93.
[5] 张笑笑.城市游憩型绿道的选线研究[D].上海:同
济大学,2008.
[6] 闫水玉,赵柯,邢忠.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方
法探索:以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规划为例[J].规划
师,2010,26(6):24-29.
[7] 闫水玉,赵柯,邢忠.美国、欧洲、中国都市区生
态廊道规划方法比较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
25(2):91-96.
[8] 广东省住房与建设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
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珠江三角洲地区
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Z].广州: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
划项目组,2010.
(编辑/曹娟)
作者简介:
胡剑双/1985年生/男/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城市
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戴 菲/1974年生/女/日本国立千葉大学风景园林系博
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为城市规划设计调查研究方法,城市总体规划,城市
绿地系统规划(武汉 430074)
4.3 绿道详细设计阶段的公众参与
第五阶段为绿道的分类分段设计阶段,在规划布局方案确立以后,在分段分类设计上,公众的参与程度应达到最高,从而可以达到接近“公众控制”的高度,这是因为绿道的详细设计与具体地块的社区居民关系紧密。
因此,公众可以选择一些代表参与到绿道的方案设计之中,也可以聘请代表自身利益的规划师来完成绿道的详细设计方案。
5 结语
生态城市正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范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新时期的重点。
城市绿道网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载体,必将在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给予城市绿道网规划这一新生规划更好的生存土壤,是对中国未来城市负责的具体体现。
因此,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城市绿道网规划的方法、程序、编制的详细和法定内容、审批机构和审批制度、公众参与方式等内容,仍可为中国城市绿道网的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