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卫生院DR机房和透视机房改建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卫生院 DR机房和透视机房改建项目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
摘要:目的对某卫生院DR和透视机房改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
射防护评价,确保放射防护设施和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的
要求,以保障卫生院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的方法和要求,结合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和现
场检测等方法对该DR和透视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进行综合
分析评价。
结果 DR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25μSv/h,透视机房外周
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2.5μSv/h,DR和透视机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符合
WS76-2020 中的相关要求,放射防护管理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
标准的要求。
结论该卫生院DR和透视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达到竣工验收的条件。
关键词:DR;透视机;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屏蔽防护;检测;控评
引言;由于该卫生院先前放射科1间老旧机房内放置了1台DR和1台透视机,依据《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相关要求,每台固定使用
的X射线设备应设有单独的机房。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整改,受该卫生院委托,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 181-2006)的要求,评价单位在2020年对该项目开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
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放射诊
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76-2020)等。
1.2评价范围设备范围:DR和透视机;区域范围:机房及其相关区域和周
围环境;防护和安全设施:该项目放射诊疗设备相关的放射防护设施和安全防护
措施;人员范围:该项目相关放射工作人员以及项目周围活动的公众成员。
1.
1.
危害因素分析 DR和透视机主要产生X射线,分为初级辐射和次级辐射。
他
们在射线装置运行时产生,关机后消失。
根据《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
规定》,该项目DR和透视机属于“放射性危害程度与诊疗风险一般”类放射诊
疗项目。
2.
评价内容评价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平面布局、辐射源项、防护设施与措施、
辐射检测、放射防护管理等内容。
3.
评价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的方法和要求,编制资料
收集清单和表格,要求该卫生院提供相关的资料。
以现场询问、现场查阅档案、
现场核查等方式对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调查;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对工作场所的防
护效果进行验证检测;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 181-2006)的要求编制评价报告表[1]。
4.
现场检测仪器采用上海仁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制造的辐射防护用X、γ辐
射剂量当量率仪(RJ32-2106P型),FLUCK公司制造的X射线多功能质量检测仪(RaySafe X2型),仪器均经过国家标准计量实验室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2 辐射监测结果与评价
2.1工作场所平面布局该卫生院共3层,一层主要为挂号收费、药房、输液室、门诊和放射科;二层主要为门诊;三层主要为预防接种门诊;其中1层北面区域为商铺门市(不属于卫生服务中心),评价项目位于卫生服务中心二层放射科。
先前两台X射线设备放置在同一机房内,该卫生院进行改造,将原放射科操作间改造成透视机房,对改造的透视机房重新进行防护施工,将透视机放置在该机房内,原机房分隔为1间DR机房和1间操作间,并对分隔的DR机房重新进行防护施工,将原先DR设备放置在新的DR机房内。
改造前后的图片见图1和图2
.
图1 放射科改建前机房布局图图2 放射科改建后机房布局图
根据《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单管头X射线设备机房
内最小单边长度3.5m,机房内最小有效面积20m2。
DR机房为长方形,长6.3m,
宽3.6m,有效面积为22.68m2,透视机房也为长方形,长5.9m,宽3.7m,有效面
积为21.83m2,DR机房东侧为室内走道;南侧为操作间;西侧临空;北侧为楼梯;透视机房东侧为走道;南侧为检验科;西侧临空;北侧为操作间;放射科楼上为
预防接种门诊,楼下无地下室,工作场所布局合理,见图2。
2.2 防护性能检测
2.2.1 工作场所防护检测
2.2.1.1 DR机房防护检测见表1
表1 DR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
2.2.1.2 透视机房防护检测 见表2
表2 透视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
注:1、检测结果未扣除天然本底,本底值为0.12μSv/h;检测结果均经过剂量校正。
1.
出束时间大于测量仪器响应时间,仪表读出值不需进行测量仪器响应时间修正。
2.2.1.3 DR机房和透视机房防护检测结果评价根据《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具有短时、高剂量率曝光的摄影程序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当超过时应进行机房外人员的年有效剂量评估,应不大于0.25mSv。
本项目DR机房的防辐射屏蔽体外表面30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于25uSv/h的控制目标值,且出束时间大于测量仪器响应时间,仪表读出值不需要进行测量仪器响应时间修正,符合《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的要求;透视机房屏蔽体外表面30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
2.5uSv/h,符合《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的要求。
2.2.2 设备性能检测
2.2.2.1 DR性能检测结果见表
3.
表3 某卫生院DR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90.0%
厂家规定值,
或者≥80.0%
,建立
基线值2.2.2.2 透视机性能检测结果见表4.
表4某卫生院透视机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2.2.2.3 设备性能检测结果评价在一定的检测条件下,本项目DR和透视机所检性能检测指标均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76-2017)的要求。
1.
防护措施核实情况与评价
3.1工作场所分区和布局该项目控制区和监督区分区明显,见表5
表5
某卫生院DR和透视机房位置及布局
3.2屏蔽措施 该项目透视机房由原操作室改建而成,其中北墙防护不作改动,东墙和西墙在原先24cm 实心砖墙的基础上粉刷硫酸钡防护涂料3cm 进行防护施工,南墙在原先的24cm 水泥煤灰砖的基础上加1.5cm 硫酸钡板和3mm 铅板,操作室门和观察窗防护不作改动,透视机房在机房东墙新安装3mm 厚铅板受检者门;该项目DR 机房由原DR 机房分隔而成,原先的东墙、西墙和北墙墙体防护不作改动,南墙(隔墙)采用轻钢龙骨隔断内衬3mm 铅板,外加一层1.5cm 硫酸钡板进行防护施工,新DR 机房新安装操作室门(内衬3mm 铅板)和观察窗(15mm 厚铅玻璃),受检者门防护不作改动。
实际采取的放射防护屏蔽材料及厚度详见表6。
表6 某卫生院项目机房屏蔽材料及厚度
R 机房
向≥2
非有用线束
符合要求
视机房
朝向≥1
非符合要求
朝向≥1
3.3闭门装置该项目DR机房和透视机房受检者门均设置为电动移门,移门带有自动上锁功能,受检者门上方安装工作指示灯,并且工作指示灯与受检者门设置门灯联动装置(即受检者门关,指示灯亮,受检者门开,指示灯灭);DR机房和透视机房操作室门均设置为手动推门,并设置机房门锁。
符合《放射诊断防护要求》(GBZ130-2020)的要求。
3.4警示标识为防止射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其他人员误入机房,受到不必
要的照射,该卫生服务中心在机房受检者门外的醒目位置设置“当心电离辐射”
的警示标志,在离防护门口30cm处的地面上设置宽约10cm宽的警示线,并在受
检者门上方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和门灯联锁装置,当放射工作人员摆位完离开检
查室,受检者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工作状态指示灯开启,灯上设置警示语“灯亮
勿入,当心辐射”,以提醒其他候检者,此时不要靠近机房,以免受到辐射照射。
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等
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3.5 通风装置本项目产生的X射线与空气作用会产生少量臭氧、氮氧化物
等有害气体,加强通风可以净化机房空气,改善工作场所空气质量。
该项目机房
均采用排风扇作为排风系统,均设置于机房西墙,西墙外临空,人员不可达,排
风口处采用铅漏斗做防护,保证了室内有害气体的有效排出,符合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的要求。
3.6 防放射性污染该项目无放射性物质使用,不使用显影液和定影液等化
学品,不产生相关的废液;机器运行过程中,X射线的产生会使空气电离,产生
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经过机械通风后即可排出,对人体和环境不造成影响。
3.7 个人防护用具配备该项目各机房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具体配备见表7
表7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4 放射防护管理该卫生院成立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院长任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组长,领导该院放射防护工作,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工作;为加强卫生院放射防护的自主管理,保证放射防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制定了一系列放射防护管理相关制度;该卫生院配备两名放射工作人员,并委托具有资质单位为放射工作人员开展监测周期为3个月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显示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值远低于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及时安排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结果无异常,并安排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该卫生院已按标准要求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放射防护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档案、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等,由专人负责档案的管理。
5 讨论
结论:该项目包含1台DR和1台透视机。
根据《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本项目为“放射性危害程度与诊疗风险一般”类放射诊疗项目。
该项目成立了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放射诊疗安全制度》和《放
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放射防护管理措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该项目机房按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做到防护门、观察窗及各墙体等放射防
护设计安装合格,防护用品配备齐全。
我公司对该项目机房四周及射线装置分别进行了防护和设备性能检测,检测
结果显示,各检测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及射线装置的设备性能指标均符合相关标
准规范的要求。
综上所述,该项目为医用X射线机房改建项目,在采取以下建议的情况下,
本项目在辐射安全防护、设备性能、放射防护管理等方面符合竣工验收要求。
建议:规范个人剂量计的佩戴;按照“先开灯后开机”程序严格操作;定期
对放射诊断设备进行性能防护检测;明确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落实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医博. 医院医用X 射线影像诊断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分析[J]. 中国
现代医药杂志, 2019, 21(04):96-98.
[1]徐志勇, 刘晗. 卫生院DR机房改建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
浙江预防医学, 2015, 000(012):1268-1269.
[1]常青, 贾力博, 林秋莲,等. 某DR机房整改前后周围环境辐射监测及分
析[J]. 大众科技,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