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战败的历史小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襄公战败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国家之间外战内患不休,诸⼦百家的思想⽅兴未艾。

究竟⽤怎样的⽅法应对内乱和战争,每个统治者和学派的⼈都有⾃⼰的想法,也⽤他们⾏动验证了是否能⾏。

宋襄公则通过⼀场致命的败仗,验证了他在战场的仁。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见齐国发⽣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

但是宋襄公的号召⼒不⼤,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边,只有三个⼩柄带了点⼈马前来。

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

齐国⼀批⼤⾂⼀见四国⼈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昭即位。

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就⾃然提⾼了。

宋襄公雄⼼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

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柄听从他的命令,⼏个中原⼤国没理他。

宋襄公想借重⼤国去压服⼩柄,就决定去联络楚国。

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底下的那些国家⾃然也都归服他了。

他把这个主张告诉了⼤⾂们,⼤⾂公⼦⽬夷不赞成这么办。

他认为宋国是个⼩柄,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

宋襄公哪⾥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盟约的事。

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盂⾳yú)地⽅开⼤会。

到了七⽉,宋襄公驾着车去开⼤会。

公⼦⽬夷说:“万⼀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


宋襄公说:“那不⾏,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会,怎么⾃⼰倒带兵马去呢?”
公⼦⽬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跟着去。

果然,在开⼤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

楚国的势⼒⼤,依附楚国的诸侯多。

宋襄公⽓呼呼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班随从官员⽴即脱了外⾐,露出⼀⾝亮堂堂的铠甲,⼀窝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

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

宋襄公为了出这⼝⽓,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

郑国向楚国求救。

楚成王可厉害,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将带领⼤队⼈马直接去打宋国。

宋襄公没提防这⼀着,连忙赶回来。

宋军在泓⽔(在河南柘城西北,泓⾳hóng)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进攻宋军。

公⼦⽬夷瞧见楚⼈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多兵强,⽩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

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

敌⼈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

公⼦⽬夷⼼⾥着急,⼜对宋襄公说:“这会⼉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阵。

要是再不动⼿,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多⼯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

⼀阵战⿎响,楚军像⼤⽔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

宋国军队哪⼉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划脚,还想抵抗,可是⼤腿上已经中了⼀箭。

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

公⼦⽬夷把⼤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

宋襄公揉着受伤的⼤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就应该这样打仗。

⽐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的⼈,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

如果怕伤害敌⼈,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的⼈就不抓,那就⼲脆让⼈家抓⾛。


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年死了。

临死时,他嘱咐太⼦说:“楚国是我们的仇⼈,要报这个仇。

我看晋国(都城在今⼭西翼城东南)的公⼦重⽿是个有志⽓的⼈,将来⼀定是个霸主。

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


春秋五霸之⼀宋襄公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忙着扩张实⼒,但这宋国却只是⼀个⼩国,那么为什么宋襄公能被称为春秋五霸之⼀呢,宋襄公的位置位列春秋五霸之⼀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宋襄公曾经主持过诸侯的会盟⼤会,当齐国因为齐桓公的去世霸主地位动摇的时候,宋襄公想要拉拢周边国家继承齐国的辉煌,匡扶周正。

但⽆奈⾃⼰只是⼩国,不过好在宋襄公有两点⾮常受⼈尊敬,⼀个是他推⾏仁义,被国⼈拥护,⼤家都很⽀持他,⽽且他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也算是⼩有名⽓。

⼆来是宋国多是商王朝的王室居住的地⽅,官员的爵位都在顶级,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有那么多⼤官会聚在⼀起的也只有宋国了。

但是我们知道,宋襄公的联盟因为楚国背信弃义失败了,在接下来的泓⽔之战中,宋襄公有因为⾃⼰对敌军仁义,被楚军击败,⾃⼰也受伤,但就算如此,在宋襄公向诸侯国发出邀请结盟的时候,还是有⼤部分的诸侯来了,可以说在⼀定程度上是肯定了宋襄公的地位。

另⼀个原因就是后⼈对宋襄公的评价,虽然说宋襄公称霸的计划最终失败,但是楚国也因为不守信义,被诸侯国所不齿,也为之后城濮之战中楚国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春秋五霸的界定因⼈⽽异,孟⼦笔下的五霸就有宋襄公⼀位,孟⼦注重仁义,认为宋襄公在这⽅⾯是⼀位合格的霸主,⽽荀⼦则偏重实际⽤成败来判断。

但是荀⼦的理论并没有被认可,反⽽是孟⼦作为儒家正朔被⼈们尊敬,所以也就有了宋襄公是春秋五霸这⼀说说法。

宋襄公之仁
因为宋襄公不合时宜的采取仁的做法,后⼈把对敌⼈讲仁义的⾏为,叫做“宋襄之仁”可怜这宋襄公,明明是秉承⾃⼰的优良传统,却被后⼈不理解。

说是这宋襄公想要当盟主没成功,反⽽让楚王摆了⼀道,给抓进去当阶下囚了。

⽓得要死,但⼜因为⾃⼰国⼒不够,拿⼈家楚国没什么办法,正愁没地⽅出⽓。

忽然就想起了,这不是郑国那⼩⼦在⼤会上,要拥护楚王和我作对,楚国我敌不过,就先拿你郑国开⼑。

就派兵打郑国去了,这宋国虽然⼩,但倾巢出动郑国哪⾥抵得过,吓得郑⽂公连夜向楚成王搬救兵。

都说兵不厌诈,听说宋国出动主⼒打郑国,有⼈就向楚成王谏⾔,现在宋国国⼒空虚,我们不如先不管郑国,直取宋国⽼家,这样不仅可以将宋襄公逼回来,运⽓好的话说不定能⼀次性灭了宋国。

宋襄公知道了楚国要来进犯的消息,知道⼜被摆了⼀道,带着部队⽇夜兼程赶回宋国⾃救。

双⽅在泓⽔摆开了战线,宋襄公的部下想要劝他与楚国讲和,这宋襄公哪⾥肯答应,当初在楚国蒙受了这么⼤的羞辱,如今他主动来犯。

我还要任他逍遥法外,我宋襄公颜⾯何存,打!
看宋襄公如此坚决,⼠兵将领也就⼠⽓⾼涨,都想为国争光,为帮君王报仇。

就约定了交战⽇期,霎时间剑拔弩张,双⽅都到了⾼级戒备状态,早上的时候,楚军开始浩浩荡荡渡江了,谋⼠向宋襄公谏⾔,可以称他们过河的时候,出其不意进攻他们。

谁知这宋襄公也是倔脾⽓,我是要推⾏仁义的,在⼈家过河过到⼀半打过去⼈家⼀定遭不住呀。

这宋襄公算是聪明⼀世糊涂⼀时吗,等到楚军上岸,排好阵势,宋兵看了都怕,这楚军各个⾝强⼒壮,这哪⾥敌得过。

宋襄公这是还没醒悟过来,依旧是坚持⽼⼀套。

结果害得部下跟着⼀起送死,⾃⼰也⾝负重伤,不久就告别⼈世了。

他⾄死都坚信这⾃⼰的仁义是对的,不过后来⼈们也开始认为楚国有点没有⼈道了,但是诸侯之争就是这样残酷⽆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