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湖上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泉州市湖上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从事长途贩运的山西商帮,为解决商业资金汇兑的需求创办了票号。

但近代票号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于政府,甚至承担汇兑海防经费和庚子赔款等业务,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宗业务则已完全不看在眼里。

这说明近代票号()
A.出现了服务对象的异化
B.完成了向近代银行业的转变
C.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帮凶
D.已经演化为封建的官办机构
参考答案: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商帮”“票号”,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解答:材料中“为解决商业资金汇兑的需求创办了票号但近代票号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于政府”,说明票号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
故选A.
2. 下列现象与近代中国新思想“赛先生”的主张基本一致的是
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
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
C.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
D.进步青年传阅《庶民的胜利》
参考答案:
C
3. 1950年,我国政府确立了“东大西小”、“南重北轻”的军力部署原则,其历史依据不包括A.新中国国防工业布局的初步形成B.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环境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D.海峡两岸关系处于敌对的状态
参考答案:
A
国防工业布局的形成与我国政府确立了“东大西小”、“南重北轻”的军力部署原则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因为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环境,我国东部地区受资本主义阵营打击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我国在成立初期要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国防力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我国坚定的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因而受到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威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海峡两岸关系处于敌对的状态所以要加强东南沿海的军力部署,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西汉时期的新儒学
C.宋明时期的理学
D.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
参考答案:
D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文字“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可以判断出此时欧洲处于15-16世纪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时间不符合。

5. 根据雅典历史,儹政统治结束后,克里斯提尼不仅面临与前儹主势力希帕克斯的斗争,还要与伊萨戈拉斯争夺民主派的领导权,因此他一方面与希帕克斯合作,另一方面又制定陶片放逐法来防范希帕克斯。

这说明陶片放逐法的制定主要基于( )
A.政治力量的制约平衡
B.政治权术的考量
C.激发平民参政的需要
D.防范民主的敌人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材料信息是克里斯提尼制定陶片放逐法是为了防范希帕克斯,但在防范希帕克斯的同时,还要和其合作,因此这实质上说明陶片放逐法的制定是基于政治权术的考量,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A项是易错项,材料无法体现两者的制约与平衡,故排除;其他两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故排除。

6.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增强了集权专制控制社会的能力,相应地减少了国民所能保留的自然权利,客观上为专制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说明:
A、洋务运动使清朝专制达到顶峰
B 、洋务运动剥夺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 、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治体制
D 、洋务运动是晚清加强专制集权的经济手段
参考答案: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D 解析:从材料中“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增强了集权专制控制社会的能力,……客观上为专制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分析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发起的“自强、求富”运动,为专制统治积累了财富。

故选: D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7.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参考答案:
B
【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54年宪法的修订,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为制定1954年宪法中国政府参看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宪法作为依据,所以该宪法具有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正确的选项是B 项,A 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的政治特点,题干在借鉴参考资本主义宪法,也不只是学习苏联宪法,排除CD 项
8.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

公元前452
~451
年,古罗马
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

由此可见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 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当时中国、西方都还没进入法治社会,故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故B 项错误;中国没有存在习惯法,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都是成文法,在早期的中西方出现成文法,说明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故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郑国的刑律;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9. 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
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 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 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 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
参考答案:
D
【详解】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 项。

A 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 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 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
威,排除。

10. 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材料中的“它”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参考答案:
D
根据材料中“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个“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

11. 1942年,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该图可以用来研究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与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与发展
C.近代洋务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答案:
D
据题干“1942年,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的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银行、政府人员比重较大,这体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的特点,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在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42年,故A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产物,故B项错误;近代洋务企业属于清朝时期,故C项错误。

故选D。

12.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记起,到2002年底一直没有间断,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见证。

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这一账本是因为
A.账本比较全面、真实的反映了上海某些方面的历史变迁
B.可以展现新思想、新事物对社会生活的冲击
C.这是上海昂首跨入小康生活的历史见证
D.上海市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见证
参考答案:
A
13. 美国历史学家康马杰在《美国的思想》中说:“罗斯福与布莱恩、西奥多·罗斯福、拉福莱特、威尔逊并列为20世纪美国民主政治的五大领袖,是当之无愧的。

在推进民主方面,他比林肯以来的任何总统都更加功绩卓著;在巩固资本主义方面,他比汉密尔顿以来的任何政治家都尽力”。

康马杰旨在强调
A.罗斯福新政实质上就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
C.罗斯福新政维护并发展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D.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经济
参考答案:
C
“在推进民主方面,他比林肯以来的任何总统都更加功绩卓著;在巩固资本主义方面,他比汉密尔顿以来的任何政治家都尽力”说明罗斯福新政在推进民主政治和维护民主政治做出最大努力,C正确;罗斯福新政实质国家干预经济,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中从经济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作用。

点睛: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体制改革,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适应发展形势和缓和矛盾。

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但并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14. 右图是太平天国时期颁行的改革内政的方案封面,下面对该封面信息解读正确的

A.颁行该方案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尚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
C.该方案从理论上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D.该方案的颁行表明太平天国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
B
15. 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答案:
A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17.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参考答案:
B
考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而新经济政策是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目标,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

故应选B。

18.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表明( )
A.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抛弃学而优则仕与材料中“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山右(今山西)积习”表明是地方性的观念变化,而非政策,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材料中“清代雍正二年” 不符,故C项错误;清雍正帝强调“工贾皆其末也”,没有“大大提高”,故D 项错误。

19.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
A.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
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参考答案:
B
20. 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

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达成了“求同存异"共识
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参考答案:
A
材料“美国……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反映了亚非会议时期中国的活动遭到美国的敌视和诽谤,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参加国的认同,故A正确;亚非会议并不是区域合作组织,故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是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故C错误;亚非会议在1955年,港澳回归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两者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故选A。

21.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这说明
( )
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
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 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
参考答案:
A
22. 2015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消息,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檠”(矫正弓箭的器具,此前见诸于史书,并未见过实物。

)的发现更为重要,专家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使用方法。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恰当认识是
A.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记载来印证
B.历史记载不具备任何的研究价值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才有意义
D.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考古发现即是就地考察历史遗物遗迹,可以印证历史记载的真实可靠性,“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记载来印证”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历史记载是获得历史信息的文字资料,“不具备任何的研究价值”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由考古发现来印证,但不能否定历史记载的价值和作用,“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才有意义”表述不准确,故C 项错误;材料中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历史记载,便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可知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故D项正确。

23. 福建自古以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备受中央政府重视。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秦王朝通过修筑灵渠征服了岭南地区,设置南海郡对福建进行有效管理
B.康熙帝击败了盘踞福建的耿精忠叛乱,并于1684年设台湾府,归福建管辖
C.鸦片战争后,福建的福州、厦门被迫开放,福建诞生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D.改革开放后,福建有两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参考答案:
B
根据题干可知,修筑灵渠征服了岭南地区,设置南海郡是对岭南地区进行有效管理,与福建无关,排除A。

康熙帝击败了盘踞福建的耿精忠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1684年设台湾府,归福建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B正确。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排除C。

改革开放后,福建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 1.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B

25. 中国古代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变化是一个经常性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等均是如此,这说明
A.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B.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监察官员独立性过强容易形成割据
D.中央对地方的监管遭到削弱
参考答案:
A
26.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表二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
是表二
①中书门下、三司使、交子
②枢密院、木活字、监察御史
③政事堂、筒车、邸店
④通政司、都察院、风力水车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参考答案:
D
27. 一位思想家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A.社会契约论
B.实行财产集体制
C.君主立宪制
D.废除财产私有制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卢梭强调了要建立一个政治集合体—国家,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财产安全,但人民依旧是国家的主人,即:个人“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反映出卢梭在倡导“社会契约”理论,答案选A项,BC 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28. 《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了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
B.卿大大处处为国君着想
C.工商食官足商品经济主流
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
参考答案: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韩宣子与郑商人买卖已成,但郑商人需请示大夫子产,表明私商商业行为仍受领主制约,故A项正确。

B项过于绝对,与材料信息对应不严密,排除。

郑商人可以私自与韩宣子交易,说明是私商,恰恰是工商食官的制度在瓦解,排除C。

私商可经营玉器买卖,说明D项错误,排除。

29. 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纹、大汶口文字等。

对它们正确的表述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C.已经全部得到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到加强各地区联系的作用
参考答案:
B
舞阳刻符、半坡陶纹、大汶口文字属于原始文字,对于后来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故A项正确;A 项是公共权力的出现;C中全部识读说法绝对;D项中相通性不符合早期文字特点。

30.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不相往来
C.中美两国义和团的立场是一致的
D.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是正义的
参考答案:
D
义和团运动。

马克吐温认为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是爱国者。

所以他说“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未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

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棱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劝谕蒙藏令》宣布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

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幸福。

”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摘编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的态度。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

参考答案:
(1)态度:明确反对蒙藏分离,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反对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晓以利害,劝告分离主义头目放弃分离活动;提出民族平等等法令和措施。

(2)评析:有利于瓦解、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缓和了民族矛盾;对维护祖国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1)从材料“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

均与内地平等”“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国领土”中科院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中可以分析,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有利于瓦解、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

缓和了民族矛盾;对维护祖国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胡适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

他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几个方面,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19犯年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创办《独立评论》,先后为其撰写1309篇文章。

1938-1942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其后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6年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1962年2月24日胡适碎发心脏病逝世于台北,获蒋介石祭吊亲书挽联哀荣:“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其后蒋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学术成就卓著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蒋介石对胡适的评价
参考答案:(1)幼年乡学传统教育,造就了文学基础和中国传统优秀品德;海外留学经历,师从大家;长期坚持学术研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灵活严谨;积极追求新思想新文化。

(2)蒋介石对胡适的评价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胡适虽然拥有旧的伦理道德但也拥有新文化新思想,是他的政治障碍;蒋持这种观点的原因是其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新文化新思想,体现了用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本质。

(1)由材料“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可以从求学经历、治学风格和个人品格等方面作答。

(2)由材料“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可见蒋介石对胡适的评价基本持否定态度。

由“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可见蒋介石认为胡适虽然拥有旧的伦理道德但也拥有新文化新思想,是他的政治障碍。

再结合蒋介石的阶级本质等方面分析。

33.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因为各国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是共同的;又有多样性,因为各国所建立的是要适应本国政治、经济、社会需要的制度。

——林娟《美国的大选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
材料二、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在中美两国……转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美国后来居上,其成熟的宪政体系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为什么美国能成功建立共和制度,而中国却一再出现专制复辟?难道华盛顿的政治神话,“……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共同点。

(6分)
(2)材料二中“成熟的宪政体系”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的政治神话在孙中
山手里却变成“一无用处”的艺术品的原因。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
表现。

(6分)
(4)综上所述从近代中国与西方实行民主政治的不同过程和结果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4
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共同点:①以古希腊罗马民主文化和近代启蒙思想为渊源。

②以代议制民主为基本形式。

③奉行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