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课件 第5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2节 第3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呈
A
硝酸,充分反应后,滴入
稀硝酸将 Fe 氧化为 Fe3+
红色
KSCN 溶液
常温下,Fe、Al 放入浓 无明显 Fe、Al 与浓硝酸或浓硫
B
硝酸或浓硫酸中
现象
酸发生钝化
Al 箔表面被稀硝酸氧化,
C
Al 箔插入稀硝酸中
无现象
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 试纸变
D
浓硝酸具有酸性 答案:B
点到紫色石蕊试纸上 红色
硝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可以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或
2+
2离子,如HI、HBr、SO2、Fe 、FeO、Br 、I 、S 、S 等
均能被HNO3氧化。
3.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
(1)电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氮原子得到
的电子总数等于金属原子失去的电子总数。
(2)原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时,反应前硝酸中的
如3Ag+4HNO3(稀)══3AgNO3+NO↑+2H2O;
②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不生成H2,硝酸的浓度不同,还原产
物不同;
(2)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
①反应规律:非金属单质+浓硝酸→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
酸+NO2↑+H2O;
②实例:C+4HNO3(浓)
CO2↑+4NO2↑+2H2O。
(3)硝酸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
化剂实现转化,则可让工厂的烟道气通过碱溶液(如氨水)或氧
Na2SO3+H2O
NO2+NO+2NaOH
2NaNO2+H2O
2NO2+2NaOH
NaNO2+NaNO3+H2O
(2)用氨吸收。
2NH3+H2O+SO2
(NH4)2SO3
8NH3+6NO2
4NH3+6NO
7N2+12H2O
5N2+6H2O
(3)“钙基固硫法”脱硫原理。
SO2+CaO
CaSO3
2CaSO3+O2
mol·L-1,向其中加入2.56 g铜粉,微热,待充分反应后,溶液中
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14 g铜、银合金与一定量某浓度的硝酸反应,将放出的气
体与1.12 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
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是
g。
答案:(1)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
-
=0.04 mol
n(H+)=0.4 mol·L-1×0.1 L+0.2 mol·L-1×0.1 L×2=0.08 mol
n(N )=0.4
mol·L-1×0.1 L=0.04 mol
3Cu+2N +8H+
根据
3Cu2++2NO↑+4H2O 知,溶液中 n(H+)的
量不足,所以按 H+的物质的量计算,生成 Cu2+的物质的量为
8HNO3(稀)+3Fe══3Fe(NO3)2+2NO↑+4H2O
8 mol
44 800 mL
n(HNO3)
448 mL
n(HNO3)=0.08 mol,c(HNO3)=0.8 mol·L-1。
二 酸雨及防治
重难归纳
1.酸雨的成因。
2.SO2 和氮的氧化物的吸收。
(1)用 NaOH 溶液吸收。
SO2+2NaOH
+ =
.
. ·
×
=
.
-
= .
得
= .
铜的质量为m(Cu)=64 g·mol-1×0.05 mol=3.2 g。
学以致用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过量的 Fe 粉中加入稀
原因。
提示: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
典例剖析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①开始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
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
。
(2)在100 mL混合酸中,c(HNO3)=0.4 mol·L-1,c(H2SO4)= 0.2
(1)直接损伤农作物。
(2)破坏森林和草原。
(3)使土壤、湖泊酸化。
(4)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和电缆的腐蚀。
3.酸雨的防治。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加以控制。
微训练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SO2溶于水,最终形成酸雨
B.汽车排放的铁粉加入100 mL某浓度的稀硝酸中充分反
应。容器中剩有a g的铁粉,收集到448 mL NO气体(标准状
况)。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2)原稀硝酸中c(HNO3)=
mol·L-1。
答案:(1)Fe(NO3)2
(2)0.8
解析:因铁粉有剩余,故反应产物为Fe(NO3)2。
Cu(NO3)2+2NO2↑+2H2O,反应将要结束时,铜与稀硝酸反应,化学方
程式为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反应停止后,
再加入稀硫酸,H 与
N 构成了氧化性条件,发生反应:
3Cu+2N +8H+
3Cu2++2NO↑+4H2O。
+
(2)n(Cu)=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Cu 缓慢溶解,有无色气体生
Cu+
成,试管上部变为红棕色,溶
HNO3(稀)
液变蓝
Cu+
Cu 迅速溶解,有红棕色气体
HNO3(浓)
生成,溶液变蓝
Fe 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生
Fe+
成,试管上部变为红棕色,溶
HNO3(稀)
液变为棕黄色
Fe+HNO3(浓) 无明显现象
解释或离子方程式
-
3Cu+8H++2N
H+仍能继续与金属反应。如金
属铜与混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u+8H
+2N
+
3Cu2++2NO↑+4H2O。
材料Ⅰ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硝酸)西洋人所造,性最猛,
能蚀五金。王怡堂先生云:其水至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
璃可盛。
材料Ⅱ 某同学在实验室取出一瓶浓硝酸,发现溶液显黄色,
与教材中关于硝酸的描述出现偏差。
酸雨的pH小于5.6。
(2)收集到的酸雨样品,放置时间稍长,酸性反而越强,原因是
什么?
提示:酸雨中的H2SO3为中强酸,易被O2氧化为酸性强的
H2SO4。
(3)写出大理石在自然界中被腐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
化学(或离子)方程式。
提示: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
(1)材料Ⅰ的描述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材料Ⅱ中硝酸显
黄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除硝酸的黄色?
提示:强氧化性。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会分解生成红
棕色的NO2,NO2溶于浓硝酸使溶液显黄色。向浓硝酸中通入
适量氧气(或空气),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消除
黄色。
(2)工业上储存或运输浓硝酸一般使用铝制罐车,试解释其
N 一部分
N 的形式存在,一部分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
仍以
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与反应消耗的硝酸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3)利用离子方程式计算。
硝酸与硫酸混合液与金属的反应,当金属足量时,不能用硝酸与
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应用离子方程式计算,因为生成的
N 与硫酸电离出的
硝酸盐中的
第3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 堂 训 练
课前·基础认知
一、硝酸
1.硝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
无 色
状态
液态
气味
有刺激性
特性
易 挥发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电离方程式为 HNO3
+
H +N
。
(2)不稳定性。
①不稳定性:
浓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4HNO3
2+ .
n(Cu )=0.08 mol×=0.03 mol,c(Cu )= . =0.3 mol·L-1。
2+
(3)根据题意,其反应过程如下:
所以整个过程中14 g Cu、Ag失去电子总数等于0.05 mol
O2得到的电子总数。
设Cu和A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 × + ·- × =
原产物为含氮元素的物质,不能得到氢气,B项错误;浓硝酸和
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C项正确;室温下,铜与浓硝酸、稀硝酸
均反应,只是反应的快慢及还原产物不同,D项错误。
二、酸雨及防治
1.酸雨的形成。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
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的pH 小于5.6 。
2.酸雨的危害。
。
(4)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可采用的措施是
(填序
号)。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答案:(1)SO2 SO3
(2)碱液(或氨水)
(3)①2H2SO3+O2══2H2SO4
②减小 H2SO3+Cl2+H2O══H2SO4+2HCl
(4)①③⑤
解析:(1)酸雨是含硫物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溶于雨水形
物
C.工业废水任意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为了减少酸雨的形成,必须减少SO2的排放量,对燃料脱硫
处理
答案:C
解析: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会引起江河湖泊污染,而酸雨是由
于SO2和NO2溶于雨水引起的。
课堂·重难突破
一 通过实验探究硝酸的氧化性
重难归纳
1.实验探究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装置]
[实验记录]
解析:稀硝酸与铁粉反应,铁首先被氧化成Fe3+,过量铁粉将
Fe3+还原,最终得到Fe2+,滴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A错误;常
温下,Fe、Al在浓硝酸或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保护
膜阻止了反应进行,B正确;Al箔能与稀硝酸反应放出气体,C
错误;浓硝酸具有氧化性,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D
2HNO3+NO 。
微训练1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硝酸可以使金属镁钝化
B.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放出氢气
C.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室温下,铜能与浓硝酸反应,不能与稀硝酸反应
答案:C
解析:常温下,浓硝酸可以使铁、铝发生钝化,而不能使镁钝
化,A项错误;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反应的主要还
3NO2+H2O══2HNO3+NO,
2H++CaCO3══Ca2++H2O+CO2↑。
典例剖析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可简化表示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
,B物质的化学式为
(2)根据SO2的性质,可让工厂的烟道气通过
或氧化剂等除去SO2,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
(3)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
成的,依据流程分析可知含硫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然后被
催化氧化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反应的过程
为 SO2
SO3
H2SO4, 则A物质的化学式为SO2,B物质的
化学式为SO3。
(2)SO2是酸性氧化物,且SO2中硫元素显+4价,它可能升高到
+6价,具有还原性,做还原剂,依据氧化还原反应,需要加入氧
4NO2↑+O2↑+2H2O 。
②保存方法:保存在
棕色
试剂瓶里,放置在
阴凉处
。
(3)强氧化性。
硝酸—
3.工业制硝酸的原理。
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
(1) N2+3H2
2NH3 ,
(2)
4NH3+5O2
4NO+6H2O ,
(3)
(4)
2NO+O2
2NO2 ,
3NO2+H2O
3Cu2++2NO↑+4H2O
-
Cu+4H++2N
Cu2++2NO2↑+2H2O
+
Fe+4H +N
Fe3++NO↑+2H2O
钝化
2.硝酸的强氧化性。
HNO3中+5价的氮元素具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硝酸的浓
度越大,反应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以氧化所有的金属,
2CaSO4
(4)“石灰水-石膏法”脱硫原理。
SO2(少量)+Ca(OH)2
CaSO3+H2O
2CaSO3+O2
2CaSO4
(5)催化剂转化 NO 和 CO。
2NO+2CO
N2+2CO2(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
酸雨对环境危害巨大。
(1)呈酸性的雨水就是酸雨吗?
提示:不一定。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③H2SO4 提供的 H 与原溶液中的 N 构成强氧化性酸,继续与
+
Cu 发生反应:3Cu+8H +2N ══3Cu2++2NO↑+4H2O
(2)0.3 mol·L-1
+
(3)3.2
解析: (1)开始时铜与浓硝酸发生反应:Cu+4HNO3(浓)
所得数据如下:
测试时间/h
雨水的 pH
0
4.73
1
4.62
2
4.56
3
4.55
4
4.55
注:溶液的pH越大,H+的物质的量浓度就越小。
①雨水样品的pH变化的原因是
(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相混
合,pH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用化学
方程式表示):
A
硝酸,充分反应后,滴入
稀硝酸将 Fe 氧化为 Fe3+
红色
KSCN 溶液
常温下,Fe、Al 放入浓 无明显 Fe、Al 与浓硝酸或浓硫
B
硝酸或浓硫酸中
现象
酸发生钝化
Al 箔表面被稀硝酸氧化,
C
Al 箔插入稀硝酸中
无现象
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 试纸变
D
浓硝酸具有酸性 答案:B
点到紫色石蕊试纸上 红色
硝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可以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或
2+
2离子,如HI、HBr、SO2、Fe 、FeO、Br 、I 、S 、S 等
均能被HNO3氧化。
3.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
(1)电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氮原子得到
的电子总数等于金属原子失去的电子总数。
(2)原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时,反应前硝酸中的
如3Ag+4HNO3(稀)══3AgNO3+NO↑+2H2O;
②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不生成H2,硝酸的浓度不同,还原产
物不同;
(2)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
①反应规律:非金属单质+浓硝酸→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
酸+NO2↑+H2O;
②实例:C+4HNO3(浓)
CO2↑+4NO2↑+2H2O。
(3)硝酸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
化剂实现转化,则可让工厂的烟道气通过碱溶液(如氨水)或氧
Na2SO3+H2O
NO2+NO+2NaOH
2NaNO2+H2O
2NO2+2NaOH
NaNO2+NaNO3+H2O
(2)用氨吸收。
2NH3+H2O+SO2
(NH4)2SO3
8NH3+6NO2
4NH3+6NO
7N2+12H2O
5N2+6H2O
(3)“钙基固硫法”脱硫原理。
SO2+CaO
CaSO3
2CaSO3+O2
mol·L-1,向其中加入2.56 g铜粉,微热,待充分反应后,溶液中
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14 g铜、银合金与一定量某浓度的硝酸反应,将放出的气
体与1.12 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
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是
g。
答案:(1)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
-
=0.04 mol
n(H+)=0.4 mol·L-1×0.1 L+0.2 mol·L-1×0.1 L×2=0.08 mol
n(N )=0.4
mol·L-1×0.1 L=0.04 mol
3Cu+2N +8H+
根据
3Cu2++2NO↑+4H2O 知,溶液中 n(H+)的
量不足,所以按 H+的物质的量计算,生成 Cu2+的物质的量为
8HNO3(稀)+3Fe══3Fe(NO3)2+2NO↑+4H2O
8 mol
44 800 mL
n(HNO3)
448 mL
n(HNO3)=0.08 mol,c(HNO3)=0.8 mol·L-1。
二 酸雨及防治
重难归纳
1.酸雨的成因。
2.SO2 和氮的氧化物的吸收。
(1)用 NaOH 溶液吸收。
SO2+2NaOH
+ =
.
. ·
×
=
.
-
= .
得
= .
铜的质量为m(Cu)=64 g·mol-1×0.05 mol=3.2 g。
学以致用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过量的 Fe 粉中加入稀
原因。
提示: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
典例剖析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①开始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
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
。
(2)在100 mL混合酸中,c(HNO3)=0.4 mol·L-1,c(H2SO4)= 0.2
(1)直接损伤农作物。
(2)破坏森林和草原。
(3)使土壤、湖泊酸化。
(4)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和电缆的腐蚀。
3.酸雨的防治。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加以控制。
微训练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SO2溶于水,最终形成酸雨
B.汽车排放的铁粉加入100 mL某浓度的稀硝酸中充分反
应。容器中剩有a g的铁粉,收集到448 mL NO气体(标准状
况)。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2)原稀硝酸中c(HNO3)=
mol·L-1。
答案:(1)Fe(NO3)2
(2)0.8
解析:因铁粉有剩余,故反应产物为Fe(NO3)2。
Cu(NO3)2+2NO2↑+2H2O,反应将要结束时,铜与稀硝酸反应,化学方
程式为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反应停止后,
再加入稀硫酸,H 与
N 构成了氧化性条件,发生反应:
3Cu+2N +8H+
3Cu2++2NO↑+4H2O。
+
(2)n(Cu)=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Cu 缓慢溶解,有无色气体生
Cu+
成,试管上部变为红棕色,溶
HNO3(稀)
液变蓝
Cu+
Cu 迅速溶解,有红棕色气体
HNO3(浓)
生成,溶液变蓝
Fe 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生
Fe+
成,试管上部变为红棕色,溶
HNO3(稀)
液变为棕黄色
Fe+HNO3(浓) 无明显现象
解释或离子方程式
-
3Cu+8H++2N
H+仍能继续与金属反应。如金
属铜与混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u+8H
+2N
+
3Cu2++2NO↑+4H2O。
材料Ⅰ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硝酸)西洋人所造,性最猛,
能蚀五金。王怡堂先生云:其水至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
璃可盛。
材料Ⅱ 某同学在实验室取出一瓶浓硝酸,发现溶液显黄色,
与教材中关于硝酸的描述出现偏差。
酸雨的pH小于5.6。
(2)收集到的酸雨样品,放置时间稍长,酸性反而越强,原因是
什么?
提示:酸雨中的H2SO3为中强酸,易被O2氧化为酸性强的
H2SO4。
(3)写出大理石在自然界中被腐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
化学(或离子)方程式。
提示: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
(1)材料Ⅰ的描述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材料Ⅱ中硝酸显
黄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除硝酸的黄色?
提示:强氧化性。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会分解生成红
棕色的NO2,NO2溶于浓硝酸使溶液显黄色。向浓硝酸中通入
适量氧气(或空气),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消除
黄色。
(2)工业上储存或运输浓硝酸一般使用铝制罐车,试解释其
N 一部分
N 的形式存在,一部分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
仍以
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与反应消耗的硝酸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3)利用离子方程式计算。
硝酸与硫酸混合液与金属的反应,当金属足量时,不能用硝酸与
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应用离子方程式计算,因为生成的
N 与硫酸电离出的
硝酸盐中的
第3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 堂 训 练
课前·基础认知
一、硝酸
1.硝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
无 色
状态
液态
气味
有刺激性
特性
易 挥发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电离方程式为 HNO3
+
H +N
。
(2)不稳定性。
①不稳定性:
浓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4HNO3
2+ .
n(Cu )=0.08 mol×=0.03 mol,c(Cu )= . =0.3 mol·L-1。
2+
(3)根据题意,其反应过程如下:
所以整个过程中14 g Cu、Ag失去电子总数等于0.05 mol
O2得到的电子总数。
设Cu和A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 × + ·- × =
原产物为含氮元素的物质,不能得到氢气,B项错误;浓硝酸和
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C项正确;室温下,铜与浓硝酸、稀硝酸
均反应,只是反应的快慢及还原产物不同,D项错误。
二、酸雨及防治
1.酸雨的形成。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
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的pH 小于5.6 。
2.酸雨的危害。
。
(4)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可采用的措施是
(填序
号)。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答案:(1)SO2 SO3
(2)碱液(或氨水)
(3)①2H2SO3+O2══2H2SO4
②减小 H2SO3+Cl2+H2O══H2SO4+2HCl
(4)①③⑤
解析:(1)酸雨是含硫物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溶于雨水形
物
C.工业废水任意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为了减少酸雨的形成,必须减少SO2的排放量,对燃料脱硫
处理
答案:C
解析: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会引起江河湖泊污染,而酸雨是由
于SO2和NO2溶于雨水引起的。
课堂·重难突破
一 通过实验探究硝酸的氧化性
重难归纳
1.实验探究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装置]
[实验记录]
解析:稀硝酸与铁粉反应,铁首先被氧化成Fe3+,过量铁粉将
Fe3+还原,最终得到Fe2+,滴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A错误;常
温下,Fe、Al在浓硝酸或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保护
膜阻止了反应进行,B正确;Al箔能与稀硝酸反应放出气体,C
错误;浓硝酸具有氧化性,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D
2HNO3+NO 。
微训练1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硝酸可以使金属镁钝化
B.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放出氢气
C.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室温下,铜能与浓硝酸反应,不能与稀硝酸反应
答案:C
解析:常温下,浓硝酸可以使铁、铝发生钝化,而不能使镁钝
化,A项错误;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反应的主要还
3NO2+H2O══2HNO3+NO,
2H++CaCO3══Ca2++H2O+CO2↑。
典例剖析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可简化表示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
,B物质的化学式为
(2)根据SO2的性质,可让工厂的烟道气通过
或氧化剂等除去SO2,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
(3)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
成的,依据流程分析可知含硫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然后被
催化氧化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反应的过程
为 SO2
SO3
H2SO4, 则A物质的化学式为SO2,B物质的
化学式为SO3。
(2)SO2是酸性氧化物,且SO2中硫元素显+4价,它可能升高到
+6价,具有还原性,做还原剂,依据氧化还原反应,需要加入氧
4NO2↑+O2↑+2H2O 。
②保存方法:保存在
棕色
试剂瓶里,放置在
阴凉处
。
(3)强氧化性。
硝酸—
3.工业制硝酸的原理。
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
(1) N2+3H2
2NH3 ,
(2)
4NH3+5O2
4NO+6H2O ,
(3)
(4)
2NO+O2
2NO2 ,
3NO2+H2O
3Cu2++2NO↑+4H2O
-
Cu+4H++2N
Cu2++2NO2↑+2H2O
+
Fe+4H +N
Fe3++NO↑+2H2O
钝化
2.硝酸的强氧化性。
HNO3中+5价的氮元素具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硝酸的浓
度越大,反应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以氧化所有的金属,
2CaSO4
(4)“石灰水-石膏法”脱硫原理。
SO2(少量)+Ca(OH)2
CaSO3+H2O
2CaSO3+O2
2CaSO4
(5)催化剂转化 NO 和 CO。
2NO+2CO
N2+2CO2(汽车上安装催化转化器)
酸雨对环境危害巨大。
(1)呈酸性的雨水就是酸雨吗?
提示:不一定。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③H2SO4 提供的 H 与原溶液中的 N 构成强氧化性酸,继续与
+
Cu 发生反应:3Cu+8H +2N ══3Cu2++2NO↑+4H2O
(2)0.3 mol·L-1
+
(3)3.2
解析: (1)开始时铜与浓硝酸发生反应:Cu+4HNO3(浓)
所得数据如下:
测试时间/h
雨水的 pH
0
4.73
1
4.62
2
4.56
3
4.55
4
4.55
注:溶液的pH越大,H+的物质的量浓度就越小。
①雨水样品的pH变化的原因是
(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相混
合,pH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用化学
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