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暑假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
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
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
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
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
这就是“天
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
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
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
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就能实现中国梦。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运用那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4分)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亲人①(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
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
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
去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
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
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
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
可我又不信你会死。
……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
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
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
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
他写了扯,扯了写。
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
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
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
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
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
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
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
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
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
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
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
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
等他在一块硬实
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
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
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
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
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
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
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
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
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
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
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
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注】①小说有删改,故事后续: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因其眼睛在战争中受重创,加上时隔二十六载,他并未识破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延续,小说在大团圆中结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给老人回信,从一开始的“写了扯,扯了写”到后来的“顺畅地表达出来”,反映了他的内心从犹豫不决变得坚定不移。
B.将军在过大草地时被老人儿子曾令标舍命相救而一直心怀愧疚、感激,所以不仅多干工作,还承担起冒充老人儿子回信义务。
C.小说叙写曾庆良、曾育才等人为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事件,暗示有千千万万个。
“父亲”为了革命的胜利,痛失了“儿子”。
D.无论是每月写信、寄钱,还是织毛衣、送毛袜,以及多次要求老人不要来,都表明了将军已经将老人当做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重情重义的将军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真实历史的再现。
D.小说以“亲人”为题,将两个失去亲人的陌生人联系起来,用反语的手法歌颂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军民友爱真情。
8.从素不相识,到情同父子,将军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请加以梳理概括。
(4分)
9.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请你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
..,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
“菑”同“灾”。
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分)
驽马A十驾B则C亦D及E之F矣G故H跬步I而不休J跛鳖K千里L累土M而N不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与“自见者不明”(《老子》)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B.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
有时用于表自谦。
C.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D.“道虽迩”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4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4分)
14.两则文本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①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
其中“宁”是“岂,难道”的意思。
C.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诗人末尾借用漆园吏的典故,委婉表达了对不能接到朝廷征召的担忧。
16.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
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红色电影《1921》中革命者李达说:“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他凝重的神情和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十二章》)一语的份量,每一个有志之士都应当担负起民族国家的希望。
(2)《礼运》中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往往能牵动人的情思《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两句精细地写出思妇想摆脱睹月思人困境而不得的惆怅和迷惘。
(4)《将进酒》中抒写自古圣贤之人都有共同的寂寞之愁,只有饮酒的人才能留名青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游子思归;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以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梦回故乡。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0分)
1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焉能攻.之(进攻)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③就.有道而正焉(靠近)
B.①若火之始然.(这样)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累)③先致.其知(获得)
C.①具.此而已矣(完备)②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③自矜.者不长(夸耀)
D.①致知在格.物(推究)②其脆易泮.(同“判”)③当.察乱何自起(应当)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请问其.目其.恕乎
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知者.不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大学之.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20.下列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一日
..,如礼何
..克己复礼人而不仁
B.强行
..
..者有志自伐者无功
C.可以
..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D.胜人者有力
..者富
..知足
21.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冬,与越人水.战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B.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C.①自是.者不彰②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D.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其未兆.易谋
22.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庄子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曳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
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
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
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2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勇敢”这个对一种品性的褒奖词,可能最早出现于此。
B.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C.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24.比喻的效果是形象生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分)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当别人都在对诸侯说着如何‘治人’的时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也有句千古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材料二: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
有人认为起点虽然不决定结果,但对最后的结果会有影响;也有人认为,人生重要的是注重过程,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即使失败了,也能享受过程,体验人生……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