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声音和光学知识点答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声音的产生
知识详解: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研究方法:用转换法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3。
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为了探究声音. A .图(a )中,把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电铃的铃声明显减少,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图(b )中,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的音调变高
C .图(c )中,用发音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 .图(d )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情况,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二、声音的传播
知识详解:
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研究方法:类比法
1.“天宫一号”中的宇航员在太空和家人通话.
A .宇航员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是错的,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 .宇航员的声音是以340m/s 的速度传回地球的,是错的,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C .家人能根据音色辨别出宇航员的声音
D .家人听到宇航员的声音很大是因为他的响度很大
三、声速与回声
知识详解:
1. 常温(150C )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3.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其次为液体,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
4.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如果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
间隔小于0.1s ,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
1.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 点大喊一声,经过6s 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340m/s ╳6s=2040m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a ) (b ) (c ) (d )
知识详解:
1. 概念:声音的高低。
2.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3. 频率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4. 频率的单位:赫兹(Hz )
5.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音。
6.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 的声音。
7.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1.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
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
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声音的音调)
2.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 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 服务. A .次声波能传递信息
B .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快
D .次声波的频率太低,人耳听不见
3.超声手术刀通过超声发射器,从不同方向向身体内的病变组织发射多束超声波,利用其能 量准确“烧死”病变细胞.以下超声波的特点与该手术刀的治疗功能无关..
的是( D ) A .方向性好 B .穿透力强 C .能量集中 D .遇物反射
4.下列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
A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 . 声音具有能量
C . 改变杯中得水量,改变音调,水越少,音调越高
D .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
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D C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改变注入杯中水量 响铃时,不断抽
出瓶内的空气 A 接抽气机
室内收音机放音时,喇叭前方烛焰摇晃 B
⑵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3 、 5 的琴弦进行实
验.
⑵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4 、 5 的琴弦进行实验.
⑶ 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20 . ⑷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
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弹琴的力度相同,控制弦的长度,粗细,材料,相同,松紧不同的弦,紧的音调高 ⑸ 本探究实验中,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是 :控制变量法
6.把频率为512Hz 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的波形图如图.若把频率为 256Hz 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图可能是图中的(
B )
A . B
. C .D .
波形图的竖着代表响度大小,横着疏密表示音调高低,形状反应音色
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
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 乙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 丙和丁声音的音色不同
8..如图所示的风铃由同种金属制成的金属管子,其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小明
同学用同样的力,分别敲击并认真倾听它们发出的声音.他这种方法最适宜研
究声音音调,越短音调越高
8. 控制拨尺子的力度相同,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实验结论:尺子伸出
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二、响度
知识详解:
2. 概念:声音的强弱。
3. 影响响度的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及声的分散程度有关。
1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 变为50dB ,说明音叉振动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2.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 、B 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 录到的有高、低音,B 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频率较低的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详解:
1. 噪声的控制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A B 鲸
相应练习:
1.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
“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声源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2.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的振动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高架桥两边的玻璃墙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公园里种树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飞机场工作人员带耳机,公园里种树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常州地铁1号线2019年建成通车,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准备对部分设备安
装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声源处
考点四:声的利用
知识详解: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依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方法。
根据回声定位法科学家发明了声呐。
B超,超声波探伤,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如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粘有污垢的机器零件、精密的仪器、医疗设备;利用超声波击碎结石等。
相应练习:
1.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D)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光的直线传播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恒星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
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
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
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
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
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
成了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
与孔的形状无关。
像可能放大,也可能缩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小孔成像规律:小孔所成的像是光源的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和亮暗随着光源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白纸)到小孔的距离变化而变化:
①屏(白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大越暗;离小孔越近,所成像就越小越亮。
②光源到小孔的距离比相对于屏小。
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
(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
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米/秒×365×
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1.夜晚,路边高高的杆子上的路灯亮着.某人从路灯下的正下方开始朝着背离路灯杆的方
向往前走,则地面上的影子(在人的前面且渐渐变长)
2.《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窗外飞鸢的影子会呈现在
室内的纸屏上.“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对此现象分析
A. 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像
B. 纸屏上看到的是倒立的像
C. 纸屏上看到的是实像
D. 将纸窗全部打开,纸屏上一样不可以看到纸鸢的像
2016年5月某日上午,在广元地区天空出现了罕见的日晕现象,太阳周围出现了一条带有彩色的大圆环,非常好看,许多人纷纷拍照留影.关于彩色圆环的形成原因,可以由下列哪种物理规律解释(光的色散)
3.光在同一种均匀______ 介质中是沿__直线____ 传播的.光在_真空_____ 中传播最快,
其速度为___3×108___ 米/秒.
4.2018年1月31日,时隔152年“超级蓝月+月全食”再现,“蓝月”是指一个月中的
第二次满月,物理学中对月全食形成原因的解释是光沿直线传播______。
5.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
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
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蜡烛的倒
立像
6.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
探究小孔成像观象。
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
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
____形状无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______
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___倒立_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光沿直线传播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____太阳_____通过树叶间的
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7太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在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是(太阳的实
像 )
8探究题目:小孔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针、不透明纸、白纸、白炽灯、
桌子。
探究设想: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研究小孔成像规律,这里的光源
是白炽灯的钨丝,所成的像是钨丝通过小孔在白纸上成像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问题:如图所示,在不透明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__灯丝___的像,这种现象叫做__
小孔成像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保持灯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将变大,像的亮度将变_暗_____;
(3)保持灯和小孔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纸,像的大小将变小_,像的亮度将变亮;
(4)保持小孔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炽灯,像的大小将变____小_____,像的亮度将变_亮________;以上三种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6、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下列合乎要求的是(D)
A.
B C D
7.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若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如图b所示,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___D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