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质检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检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史记?记载:“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失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
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开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2.?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3.?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那么治,两那么乱。

〞“攻无道而伐不义,那么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

〞材料表达的思想( )
A.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C.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
D.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
4.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霍光奏议说明汉代( )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
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D.庙号表达其统治思想
5.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
A.开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地位
6.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
元将〞,以应天命。

这反映了( )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7.(2022安徽淮南模拟)某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
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
学(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8.(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
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

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理学思想的影响
9.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创造本心〞,用
“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 )
A.强调伦理道德
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
D.践行知行合一
10.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确实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
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对抗〞。

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根底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11.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 B.本心体悟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12.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那么为人的主观欲求。

由此可知,他( )
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
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
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
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

私欲障碍那么本体丧失。

圣贤庸愚,同具此心。

苟能致知,皆能
明德。

……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

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
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当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
“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8分)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
策?(6分)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

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以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进行简要评价。

(11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开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开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

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专题质检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D 材料主要论述经商促进孔子思想的传播而不是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材料“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诸侯国都重视商业而不是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儒家,故C项错误;材料“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子贡的商业活动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由此推动了孔子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

2.A 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出不同的解释,表达孔子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孔子的核心理念,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
“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而不是治国措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孔子门徒〞无法说明儒家思想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故D项错误。

3.B 孔子主张“仁〞“爱人〞,强调恢复“周礼〞等级秩序,材料没有表达孔子的这一思想,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一之也……一那么治,两那么乱〞,可知?吕氏春秋?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
此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故B项正确;?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故C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作者的观点,无法表达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故D项错误。

4.C 根据“孝武皇帝曾孙……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可知材料突出家天下的理念,无法表达原始民主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宣帝是否为嫡长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知霍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
了儒家的“仁〞和“礼〞的思想,儒家思想此时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庙号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5.A 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反映出君主应重视百姓,表达了民本思想,故A项
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6.A 根据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材料反映了汉
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故A项正确;根据“一些方士儒生〞,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以顺应天命,与君
主专制遭到削弱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

7.C 无论是日本学者的观点,还是李约瑟的观点,都指出朱子学中蕴含着自然科学理念,故C项正确。

8.D 理学强调忠孝节义,材料中的现象是受理学的影响,应选D项。

9.B 根据材料“剥落心蔽〞“创造本心〞,可知陆九渊主张向内寻求,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
的“创造本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践行知
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故D项错误。

10.A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内涵缺乏资本主义的开展,明清资本主义始终停留在萌芽状态,故A项正确;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批判表达出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故B项错误;缺乏相应的阶级根底的原因
在于资本主义的开展缓慢,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出了“君民共治〞“公是非于学校〞等未来设想
和蓝图,故D项错误。

11.D 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思想,故A项错误;本心体悟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故B项错误;知
行合一属于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故D项正确。

12.B 材料提及的是“理〞与“欲〞,没有关于工商业合法地位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
材料信息“‘理欲皆自然’……‘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那么为人的主观欲求〞,
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的“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王夫之具有民主启蒙的思想,但材料中没有
表达,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理〞与“欲〞的存在和表现,没有阐述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故D
项错误。

13.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2)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

对策:分散天子的权力。

(3)联系: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

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当思想启
蒙的历史使命。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天
无可分,地无可割。

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得
出君主专制,家天下;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针对君主专制和家
天下问题,提出众治的主张,提倡分散君主的权力。

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根据材料三“王阳
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
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得出王阳明的心学促
进了思想的解放,引发了明清之际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挑战传统儒学;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
知识从积极的方面和消极方面答复即可。

14.参考答案例如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
的反映。

论述: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开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泼,追求
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
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例如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
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论述: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
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根底。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
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开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
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根底,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
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解析此题属于开放型试题。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根底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
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
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开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或者在材料的根底上提出其他观点。

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