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归因的后果
(一)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
结果 成功 成功 失败 失败 归因 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稳定性原因 期望高,继续努力 不稳定原因 期望低,不作努力 稳定性原因 期望低,不作努力 不稳定原因 期望高,继续努力
(二)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
1、成功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
能力 自信(胜任感) 一时努力 激动 持久能力 放松、轻松自在、镇定 个性 提高自尊感 他人的努力 感激 运气 惊讶
结果与结论
被试的报告或行为反应与这种药物 所应该导致的情绪状态不符,而与 假被试的行为表现一致。 假被试的行为表现被真被试作为一 种外部线索,用来标志他们的生理 状态。
Ross的研究
先让被试预期,他们将会受到轻微的电 击,以引起他们的恐惧感; 指导语控制 非恐惧组:实验中出现的噪音,将会使 他们的耳朵产生轻微的阵鸣。 恐惧组:实验中出现的噪音,将会使他 们吓得发抖。
2、稳定性维度与情感反应
成功 → 稳定性 → 希望 成功 → 不稳定 → 惧怕 失败 → 稳定性 → 惧怕 失败 → 不稳定 → 希望 希望、惧怕、失败、焦虑 → 未来的期望
3、控制性维度与情感反应
可控 → 愤怒(指向他人) 内疚(指向自我) 不可控 → 同情(指向他人) 羞愧(指向自我)
(四)归因→情感反应→行动
治疗
说服患者,他的不正常的行为反应 并非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他自己 腿部的自发运动引起的,因而是可 以控制的。
两个案例的共同点
用一种更正常的解释,来代替患者 原先持有的难以为他个人接受的解 释; 以对患者行为的细心观察为基础; 依赖于特定的理论模型:内部的或 外部的、可控的原因; 使患者的经验正常化。
4、韦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 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的原因推论; 成败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难 度和运气四个因素进行归因; 这四个因素又可以从原因源、稳定性、 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类; 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 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5、总结
两种归因研究的路线 (1)归因前提 (2)归因后果
3、凯利 (Kelley) 的协变理论
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 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 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 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 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 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 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 ); 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 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 性)。
Schachter 和Singer 的研究
Schachter的早期研究发现,当人们身 处逆境时,常常喜欢和与自己有类似经 历的人交往。 他由此推断,人们有一种将自己的情绪 状态,与处于类似情境的其他人比较, 以理解和标志自己的反应的需要。 它说明,引起一个人某种情绪体验的内 在的生理线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适 合于作多种解释。
2、琼斯(Jones)和戴维斯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 (1)行动者本人能够预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 有可能作出对应推断; (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 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分析” 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 选择的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 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 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 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3、模式
(1)习得性无助模式 不期望的归因
成功 → 不可控的原因,如 运气好,任务容易 (外部的、特定的、可变的)
失败 → 不可控的原因,如 能力低 (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
学习无能 →(认知、动机、 行为缺失)
期望的归因 成功 → 可控的原因,如
能力强,持久努力
(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
“活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差异”
活动者倾向于将自己行为的原因看成是 由某些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决定的; 观察者则倾向于将活动者的行为归因于 他的个人倾向或特质; 这种差异并非彼此出于某种情绪或动机 有意而为之,而是由彼此所占有的信息 量、所选择的背景事件或注意集中点不 同造成的。
治疗
在人际冲突场合中,如果冲突的双方彼 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行为是由某些较 少感情色彩的中性因素引起的,他们之 间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就 会大大减少。 诱导和说服患者,他们对别人行为原因 的知觉是有偏向的、不准确的。别人的 行为并不是他个人的倾向和特质引起的, 而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
真归因疗法的步骤
提供倾诉的机会 症状是普遍的 解释是不正确的 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2 假归因疗法
改变归因绝不限于用正确的、合理的归因来 代替错误的、不合理的归因。在心理学中归因 本无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对 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的、可以更改的。 如果患者对自己症状原因的合乎实际的、无 偏的知觉对他是有害的,那么它就是一种恶性 的、不良的归因,不妨用一种不那么符合实际 但却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这就是假归因疗法 的指导思想。
前提 归因 后果
信息 信念 动机→ 觉察到的原因→期望 情感 行动
归因理论 行为的归因理论
共同点
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 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 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 为之间的特定关系: S (刺激)→ C (个体的认知)→ A (情感反应)和E(期望)→ R(行为反 应)。
一个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情绪 状态,依赖于他从外部得到的线索, 而不直接依赖于他的生理状态。也 就是说,周围环境提供的线索常常 被用来标志生理状态,把它标定为 某种特定的情绪。
实验
给被试注射一种药物(如,肾上腺 素)以引起情绪体验; 在被试中混入未被注射这种药物的 假被试,并表现出与药物引起的情 绪不同的行为反应; 要求被试报告自己是愉快的还是愤 怒的。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
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严密 的实验和逻辑方法进行;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它无需理论指导, 也不甚周密。 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往 往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与动机因素无关;而 归因却容许错误,甚至有意出现错误,并且认 为这种错误对个体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如借口)。 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 行研究,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而归因对象偏 重于社会行为,归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 的主观色彩,属于一个价值判断。
通过将患者对别人消极行为的“倾向” 或“特质”归因,置换为较为中性的归 因,就能够降低他对别人行为有意性的 估计,减弱和消除他心理上的不适感。 一切心理治疗方法都是以改变患者的归 因为特征的。尽管各种疗法在具体的运 作步骤和程序上不尽相同,但都把改变 患者对他们症状产生原因的看法,作为 潜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归因理论
及其在 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归因
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 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它是社 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
“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 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维的核心。
二、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1、海德(Heider)的“恒常原则”理论
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 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 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和外部 原因(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 些原因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 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 行为结果 O = f(能力×努力× 有效环境)
人际冲突心理问题的治疗
人们的痛苦、焦虑、不安、烦恼、 愤怒等有损心理健康的情绪体验, 大都和对别人行为原因的主观推测 有关。 哪怕在一个细小问题上只有些微的 分歧,就足以使两人反目为仇,彼 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他们争论的问题常常是 不重要的,但彼此对对 方行为原因的推测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 双方都付出了本不该付 出的情感代价,造成严 重的心理后果。
基本思想
1 真归因疗法
许多心理疾病是由于患者对自己 症状产生原因的不正确知觉引起 的。因此,归因疗法就是用对患 者症状的更正确的归因来置换或 代替他所持有的不正确的归因。
Davison报告的临床病例
病人:一位40岁的男性。 症状: 眼部、面部和太阳穴有阵发性的抽搐。 认为这种强迫性的肌肉颤动是鬼怪缠身 引起的,感到看不见的幽灵正在干扰和 侵蚀他的心智,因而非常担心和害怕。 诊断: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
(3)成就归因模式
不期望的归因
成功 → 运气好 → 缺乏情绪诱因(如冷漠)、 很少增加成功期望 → 缺乏趋向任务的倾向 失败 → 能力低 → 消极情绪(如无能、压抑)、 降低成功的期望 → 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期望的归因
成功 → 能力强 → 积极情绪(如自尊、自豪)、 增强成功期望 → 趋向成就任务
三、归因的前提条件
特定的线索
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社会标准
个体的信念 个体的素质和差异
成就动机 性别
他人的反应
四、原因的结构
原因源:内部——外部(自身——他人)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 控制性:可控——不可控
有意性:有意——无意 特殊性:特殊——普遍 重要性:重要——不重要 整体性:整体——局部
治疗
说服患者,他的症状是由紧张刺激 引起的,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得到控 制。并辅以肌肉放松训练。 病人逐渐地接受了这种解释,放弃 了鬼怪缠身的信念,心理上的担忧 和恐惧逐渐消失。
Johnson报告的临床病例
病人:一位男性妄想症患者。 症状: 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性觉醒状态。 偏执地认为,他的自发的性觉醒是 由来自外界的性刺激引起的,因而 为这种羞于见人的行为反应的不可 避免而焦虑。
失败 → 缺少努力 → 动机性情绪(如内疚)、维 持较高的期望 →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4、形式
个别咨询 团体辅导
5、方法
活动 强化说服 示范学习 讲解 讨论 作业 诱导
七、归因疗法
归因疗法(Attribution erapy)
就是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 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 行为反应的方法。 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 不良知觉有关,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 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患者的 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
失败 → 可控的原因,如
努力不够 (内部的、特定的、可变的)
不存在 → 无能和 缺失
(2)自我效能模式
不期望的归因
成功 → 努力、→自我效能低 运气、他人帮助 失败 → 能力低→自我效能低
不作努力 →缺乏坚持性 成绩降低
期望的归因
成功 → 能力强 → 自我效能高
→ 努力程度高 成绩不降低
失败 → 努力不够 → 维持相当高 运气不好 的自我效能
在噪音出现时,给被试轻微的电击,并 要求他们做两种作业:完成一种作业使 他们得到物质奖励;完成另一种作业使 他们避免电击。 结果:非恐惧组的被试将更多的时间用 在了可以避免电击的任务上,而恐惧组 的被试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可以获得奖 励的任务上。
愤怒 → 不帮助
原因的可控性
同情 → 帮助
六、归因训练
1、出发点 人们在活动中反应出错误的、不精确的 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 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 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
2、途径 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在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 抑郁等方面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 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 在增强行为的坚持性和积极性上大都是 有效的。
2、失败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
能力 无信心(无胜任感) 努力(一时的、持久的)内疚(羞愧) 个性、内部动机 屈从、忍受 他人的努力 气愤、怨恨 运气 惊讶
(三)原因维度与情感反应
1、原因源维度与情感反应
成功 → 内部原因 → 自豪、自信、胜 任、自我满意。 失败 → 内部原因 → 悲伤、挫折。 外部原因与自我价值感没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