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讲评课引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讲评课引发的思考
作者:陈宏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3年第02期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既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为.”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充满生机的过程中,面对一个个灵动的学生,教师如何才能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构建与再造中,以不断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笔者就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物理讲评课为例,对此作出必要的诠释,并提出一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1教学实录
1.1预料之外的错误
这节课是从下面的一道习题的讲评开始的:
题目在如图1所示装置中,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悬点a、b间的距离远大于滑轮的直径,不计一切摩擦,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则
A.α一定等于β
B.m1一定大于m2
C.m1一定小于2m2
D.m1可能大于2m2
这是练习中错误率较高的题之一,56个学生中错误的人数竟高达44人之多,实在出乎笔者的意料.本题是一道常规题,并不算难,为什么错误率如此之高呢?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和了解学生后得知,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是题目明确没有说明O处是滑轮,把它看作是“节点”了;还有部分学生的错误确实是知识的原因.
1.2预设变式的训练
在讲评这道题时,笔者首先解决审题问题.让学生把题目再读一遍,看清O处是滑轮,而不是节点;其次再解决三力平衡处理的知识问题,并就如图2所示,若O处是节点的情况作了分析讨论.为强化该知识点,笔者预先准备了两个简单的变式训练题让学生去讨论:
变式1若悬点a向左缓慢移动到a′后(图1中未画出),绳、物体的位置如何?请在图1中画出;
变式2如图3,一条绳系在两墙壁之间,绳上有一滑轮,当绳的左端A点固定,右端B沿竖直墙壁缓慢下移的过程中,绳的拉力如何变化?
1.3出乎意料的拓展
学生们相互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通过自己的感受找到了错因.笔者觉得虽然在这道题上花了一些时间还是值得的.正当笔者准备讲评下一道题时,班上一个头脑很灵的小男生不经笔者同意就站起来说,老师,如果O处是节点,若悬点a向左缓慢移动到a′后,两绳Oa、Ob拉力的大小如何变化?α、β角度又如何变化?
由于笔者预先没有准备,课堂立刻陷入沉寂.笔者心里本不想在这道题上节外生枝,但一想到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配角,不要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更不能失去最佳的探究时机.于是笔者立即说,恭喜你,你会抢答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瞬间课堂气氛又活跃了.于是笔者要求同学们一起思考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再相互交流各自的结果.当学生在思考的时候,笔者也利用这段时间认真思考了一下,心中已有了答案,心中也有底了.
在学生讨论后,笔者就请各小组的组长向全班的同学汇报交流的初步结果,梳理后成以下几点:①绳Ob拉力的大小不变(Tab=m2g),方向在变化;②绳Oa、Ob拉力的合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合力大小等于m1g,方向竖直向上);③物体m1上升,m2下降.但离正确答案还有一段距离.
于是笔者就开始引导学生:①动态平衡如何分析?学生答到,可以用图解法;②在物理上如何来表示大小不变、方向变化的物理量的?学生签到,画圆,用圆不同位置的半径来表示.这样本题答案应该出来了.笔者请刚才提出问题的那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了如图4所示的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虽然问题圆满地解决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也到了,距离原来预定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心里总觉得不愉快.
2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这节课及时做了认真的反思.
2.1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而生动的课堂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教师充分捕捉课堂信息,不断调整教学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正是这种“意外事件”往往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2.2教学因钻研而相长
现在的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形为、思想会在课堂上与教师发生碰撞,产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好这种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要有一定教学智慧和探究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解决课堂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出现的新问题要作理性的思考、探索,并及时把它们写下来,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研究者,做一名学者型教师,探究过程也教师钻研、研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3结束语
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要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一堂课的成败不能仅看是否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技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多少培养.一堂好课,更应该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什么是学生最需要的,这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