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今年,我第一次教小班,教学中美术是其一活动。

这里,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对美术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小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又哭又闹,他们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吗?怎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时进行美术活动,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呢?……我看过美术教案后,一直在思考。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美术活动也是一种游戏。

我面对的是一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该怎样入手呢?选择哪些内容比较合适呢?在我教小小班美术的这一学年里,我一边实践,一边不断反思,究竟怎样才算“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
一、充分的准备是美术教学的有效保障。

1、进行有关知识准备,提高美术方面的能力
虽然我在幼儿园工作有好几年了,但是今年是我第一次小小班的任教。

为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幼儿在我满满的一桶水里取到一杯水,我仔细阅读了美术教学的有关内容,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认识。

我还反复练习画儿童简笔画,力求做到凡幼儿喜欢的物品能一挥而就。

通过学习,我在这一年美术教学中底气十足。

如:在小班开展第一次绘画活动《淘气的笔宝宝》时,孩子刚入园不久,哭闹声还此起彼伏。

我利用幼儿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盒油画棒,我问幼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引出这是“奇妙的小画笔”,并告诉幼儿:老师用它想画什么就能画出什么。

我边讲边顺手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上的画纸上画着,我一连画了几
样物品,活动室里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哭声,一个个宝宝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画。

我乘势转身停下来问:“宝宝想叫老师画什么呢?”于是,有的宝宝叫我画大鱼,有的叫我画小鸟……我一一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孩子们显得跃跃欲试,我发现已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就说:“宝宝想用画笔来画些什么东西呢?”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完,我立刻给他们发了油画棒和绘画纸。

他们一拿到材料,就兴趣盎然地画起来。

我永远记得一直哭闹的桓发现我能用各种颜色的笔画出宝宝们叫我画的东西时,也有了兴趣。

在我巡视到他面前时,他认真地看着我说:“老师,你跟宝宝画。

”“好呀,宝宝想画什么?”“太阳。

”我几笔勾出了一个太阳,他显出佩服的神情,沉思了一会,说:“你再跟宝宝画房子。

”我笑了,抚摸着他的头说:“现在宝宝画,宝宝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你天天上幼儿园,老师会常常教你画画,好吗?”他点点头,开心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绘画。

通过这次绘画活动,我发现我班幼儿很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边画边讲,有的则相反;有的孩子处在涂鸦期,有的则到了象征期;有的……真没想到,美术活动竟成了让入园没多久的孩子止哭闹的一剂“良药”,成了我班孩子喜欢我的“方子”,成了孩子渐渐爱上了幼儿园的“法宝”。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阅读完美术教案,我发现这些教案确实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但我觉得内容的选择上有点偏,很多活动都是围绕“色”开展的,有的涂色,有的用色,有的玩色……这些活动对于处在涂鸦期、象征期的孩子来说能激发和保持兴趣吗?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吗?
我又该换掉哪些内容呢?从阅读过的书籍中,我很快找到了了答案:爱涂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孩子们常常会在美术活动中表达内心的心情和对美术的感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孩子所喜欢的”……有了理论支持,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我显得理直气壮了许多,我决定选择各种类型的美术形式穿插安排:绘画、涂色、手工、泥工、拓印等,其中绘画的次数比其他形式安排得略多。

通过这一学年的实践,我发现我没有错,我班的孩子美术兴趣越来越高,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做到了“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3、反复推敲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指引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最后要达到的要求,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依据,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活动目标必须制定得明晰合理,并具有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能让幼儿体会到美术活动的趣味性,体会到美术活动是快乐的,由此而产生对老师、幼儿园、同伴依恋的情感,同时在贴纸的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小手。

它是具体而可操作的,符合小小班的教学特点。

4、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一堂美术课,如何让小班孩子感兴趣,让他们乐此不疲?除了选择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很重要。

我每次
都按照园内规定提前一周备好下一周的课。

设计活动时,我一般会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或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互相配合。

如《煮面条》,我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和结束评价。

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不会厌烦,每次都有惊喜,因此,幼儿会很期待下一次美术活动快快到来。

5、充分准备操作材料
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就是“玩游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幼儿在美术活动时,我总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课前那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的精心开展是美术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绘画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通过游戏来展现其潜在的精神。

教师要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来感染和调动幼儿。

如魔术、开火车、故事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他们很乐意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因此会在美术活动中不知不觉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通过游戏的口吻导入,激发出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美术活动的趣味性,以及成功和快乐。

2、技能的传授有必要
这学期里,我始终记着我的教育对象是小小班孩子。

他们虽然有绘画兴趣和热情,可是他们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少,他们如果再缺少绘画技能的话,就会无从下手。

事实就是这样的,在我没有传授绘画技能前,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也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

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必不可少。

一旦幼儿掌握了绘画技能,他们就会忙得不亦乐乎。

3、涂鸦区域的设置力求趣味化
孩子爱涂画即是天性又是自身学习的需要,他们正是在涂涂画画中逐渐熟悉笔性,锻炼手的灵活性。

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寻找可以让他的这种愿望满足的途径并建立规则,维持和不断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为此,我在班上开设了“涂鸦区”。

起初,孩子们似乎不领情,每每区域游戏时,一个个的不是往“娃娃家”跑,就是去“建构区”或“音乐区”等,一连一周“涂鸦区”几乎无人问津。

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禁又陷入了沉思。

我把其他区跟“涂鸦区”比较,发现其他区有适宜游戏的环境,如色彩鲜艳的玩具、从来没见过的并能发出好听声音的乐器等,在这样的环境,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自己想象的世界,自主游戏,自由创造。

相比之下,“涂鸦区”确实没有它们具有吸引力。

于是,我对“涂鸦区”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除了摆放了必不可少的绘画纸、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外,首先,我把区域名称设计并装饰得更醒目、美观。

还有就是在区域设置之初,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吸引幼儿。

渐渐地,“涂鸦区”有了孩子,他们在区域
内自由地画,大胆表现,有时会喊我帮忙,有时大的还教小的……就这样一张张有趣的画面诞生了,有的虽然看起来很荒诞、较稚拙,但孩子们在这里使自己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和满足,通过涂鸦,不自不觉地发展了自己。

5、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自主创新
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常常在美术活动中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感受。

《纲要》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等观念深入人心。

6、活动评价以鼓励为主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应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除了对美术作品本身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幼儿活动时的态度、兴趣、习惯等。

我班的孩子年龄小,受其认知发展水平限制,往往有想画好的强烈愿望,他们画好了,不管什么都喜欢喊我看,我总是宽容地对待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心平气和地倾听。

最后,不忘鼓励孩子一番。

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让孩子发展才是硬道理。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每次美术活动后,我和幼儿一起把作品展示在小画廊里。

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幼儿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

等到爸爸妈妈来接自己的时候,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看自己的的作品。

小班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们乐于在大家面前显示才能,通过作品展示,幼儿每回都有新的收获,他们变得更加大胆、自信,因此,新的作品常会更进一步。

转眼,我在小小班任教美术一学期,这一年里,我亲历了小小班幼儿从涂鸦期逐渐向象征期的过渡。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是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者。

幼儿在涂画中兴趣越来越高,在我的引导和不断鼓励下越画越好。

我想我做到了,我将不断探索、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