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风筝》课件2_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对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 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最正当” 三个字、“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对小兄弟做法的充分 肯定,对“我”拆毁风筝行为的有力否定,对自己行为 的批判。)
——从读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 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个 “傲然” 地走出,一个“绝望”地站着。两者对构方面做批注
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第一段的风筝写下去。 到底是什么事给作者带来这种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 下一段作者详细地展开叙事。此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词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 的小屋去……(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让他做风 筝。一个 “跑”字,迅速的动作,再次点出 “我”对 风筝的 “嫌恶”。那时看来,是出于 “我”对弟弟的 关爱,不让他玩这种没有出息的玩艺,也展示出作为一 个兄长的责任感。)
5 课堂活动三
1
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亲情。
刚才大家通过探究质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 理解了课文。美的文章需要我们含英咀华,慢慢地细读细 品。接下来,我们用给语言做批注的方法来体味语言。
1.教师示例: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 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 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 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 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 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 天空中荡漾了。
风筝
• 鲁迅
目 录
1 新课导入 2 课堂活动一 3 课堂活动二 4 深入理解与探讨 5 课堂活动三 6 课堂活动四 7 联想与扩展 8 课文小结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鲁 迅先生,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初中阶段,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他写的《藤野先生》《孔乙己》 《故乡》等文章,今天我们学的《风筝》,描写了人间的至爱真 情,充满柔情,透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伟大作家的心灵 世界。请打开书,我们来深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朗读1、2自然 段,3、4自然段指名读,5、6自然段齐读,7、8、9指名读,10、 11自然段齐读,12自然段老师范读。
——从表达技巧方面作批注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 堕着,堕着。(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 个 “很重”,两个 “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 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2.学生品读课文,圈划批注,教师巡视辅导,留意 批注得好的内容,可以当场读,激励其他同学,用心品味 语言;也可以最后选典型发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 什么依然沉重?
4 深入理解与探讨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 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 下的过失而“悲哀”。
2. “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 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 精神。
“我”:折断、掷、踏扁、傲然; “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3)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 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 番。
(4)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 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6 课堂活动四
(1)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并就此提出疑问,在小组内研究,解疑。(四人一 小组,合作探究)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 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 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 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2 课堂活动一
1
给本文再命个题目。
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再给课文命个题 目,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有关词语。命的题目要简 洁、扣题、有文采。
兄弟亲情 难忘故乡的风筝 永久的悔
无怨的恕 精神的虐杀 久经逝去的春天
躲到严冬去吧
童年故事沉甸甸
绝望
那一次,是我伤害了你 自责,也是爱
3 课堂活动二
1
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3.典型发言,师点评,或纠正,或点拨,或提升, 或深化。以下几处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学生说不到,教师 可适当帮学生品析一下: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 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 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 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 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 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 “放得很低”是 从状态写风筝, “寂寞”“ 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 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 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 怎样的态度?
“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 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 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 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 “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 体无意识。
(1)“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 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指文章的第三、 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 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2)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 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我”实施 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 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