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考点解析专训(03)-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考点解析专训(03)(教师版)
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
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
童年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充满了乐趣。
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答案:
【答案】①运用修辞手法,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更强烈。
原句以“白帆”借代“帆船”,与“夕阳如血”构成强烈的对比,色彩鲜明;改句只交代了画面元素帆船及夕阳,但缺少色彩描写。
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
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均为偏正的名词短语结构,整句形式,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改句变作散句,不够紧凑,缺乏音韵美和节奏美。
(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
)
【解析】知识点: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
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
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
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
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
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
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
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
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
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
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会看到那样晶莹剔透的雨滴挂在尖尖青草上。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答案: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
而原句突出了雨滴“晶莹剔透”的特点;改句将事物“雨滴”作为强调重点。
②原句偏重于抒情,有利于彰显主题;改句偏重于记叙、描写,客观性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
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
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
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
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
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
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
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
”此句与原句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答案】①“半掖半藏”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能更好地表现出“我”害怕邻居知道我打针失误的真实原因的心理。
②“偷偷”一词则只是表现“我”怕人发现,不如原文效果好。
所以用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延安新城在山上,每到夜晚,新城区的延安大剧院华灯璀璨,尽显现代化气质;而延河畔、宝塔山的灯光秀,则一次次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热激情。
此时,若登临凤凰山远眺延安城,会发现夜晚的延安绚丽夺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窖洞里,找寻延安岁月的记忆,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
我也经常会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走一走。
每去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与历史倾心对话,在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如今,延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处革命遗迹,可以让游客受到革命教育。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答案】①表达的内容不同:原句表达更具体,内容更丰富;改句虽表达出“游客到延安游览革命遗迹,可以接受革命教育”的意思,但未能表达出具体内容。
②强调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游客”上,强调游客主动感受革命精神,且与下文衔接更紧密;改句的重点落在“延安”上,强调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
【解析】知识点:句式结构,强调的侧重点,上下文的衔接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
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
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
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
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草书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
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
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
原句的重点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强调色彩的壮丽,更符合原文礼赞敦煌的核心意思;改句的重点落在“向四面舒展开去”上,强调动态的变化。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
原句把“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余韵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更适合做结尾;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未说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题干暗示考生“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这说明考生应该从句式的角度来分析品味;文中“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和改句“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的不同是语句顺序的安排,文中先说“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接着以“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来陈述“向四面舒展开去”的情形,所以重点应该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华彩斑斓”强调色彩,“无边无际”强调开阔,这与语段赞美敦煌的核心是一致的;接着看这句话在语段的位置,这句话在语段的结尾,作为结尾句,应该收束全篇,同时又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引人回味,文中原句“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是“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的具体情形,以此收尾既收束文段,又能给人以想象,而改句以“向四面舒展开去”收尾,则好似语意未竟,话没有说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楼画栋花格窗。
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
一条青石小街,依村婉蜓曲折而过。
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古香古色。
周边关隘林立,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
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在清湖和浦城之间流动。
挑夫们衣衫褴褛,靠着一副强壮有力的臂膀,餐风露宿,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
挑夫们的肩上不仅挑去了物资,还从福建带来了“燕皮”,留下了“桂花糖”。
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或许不只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
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一个山头、村寨到另一个山头、村寨。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答案: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由两个“从……到……”的句式组成,既能起到强调挑夫们辛苦的作用又给人希望在前的感觉;改句强调意味不明显。
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为两个句式相同的分句,音节整齐和谐,比较舒缓;改句为一个紧句,过于紧凑,不如原句与整段生动形象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知识点:句式结构的逻辑性,强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语体风格不同,上下文的衔接效果不同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窗外的一片绿,使我想起了年少时在台湾念书的岁月。
那时我住在台北和平东路一个大杂院里,院子里盖了几栋简陋的平房,住了好几家人。
武侠小说家古龙小时候也住在那里,他不爱念书,只想写小说,大家叫他“熊家的儿子”。
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放狗的放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
水沟边种了几株美人蕉,有红有黄,叶子呈卵状椭圆形。
尽管品种普通,在晨曦夕照中,也曾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街道旁,水洼里,常常看见一堆堆大片大片的绿叶,形状跟荷叶相像,可是从来也没见过开放的荷花。
问大人,才知道那是芋艿的叶子。
别看芋头的叶子平平无奇,原来此叶有个特色,每当下雨的时候,降落的雨点洒在叶面,会凝成粒粒水珠,来回滚动,恰似钻石,雨后太阳一照,更显得璀璨夺目。
记得有一次将这个景色写成一篇作文《雨后》,竟然获得班主任——陈文彬老师大大赞赏,自此激发了对文字的喜爱,也因而在日后走上了文学与翻译的道路。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写成:“长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
”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不起眼”上,强调不引人注目,不被人重视;原句的重点落在“不知道是谁种下”上,强调花草顽强的生命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蓬勃生长。
(2分)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运用长句,比较普通;原句运用短句,和整个文段的风格更和谐。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案:
【答案】①原句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改句表达得比较直白,缺少了原文的优美意蕴。
②原句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改句语气平淡,缺少情感的融入。
【解析】知识点:散文的意境,修辞手法,句式结构整齐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伯起身扛着锄头,边走边对我说。
一只黄蝴蝶绕着他头上飞,又定在肩上的锄头上。
我们向山谷里走去,走进一团鸟鸣里。
溪水哗啦啦淌过茂密的草丛,向山下大水库奔去。
那里波光粼粼,仿佛铺满碎银子。
拐过山腰,眼前是一大片平整的菜地,点缀着些许绿意。
“这个是鸭脚板,城里人叫野蜀葵,口味像芹菜,城里人可喜欢吃了!”
继续往里走,前头一亩多的菜地,盖着塑料薄膜,太阳一照亮晃晃的。
大伯说:“靠里边的是黄精,还
有金银花。
咱这山里,落籽出苗,见风就长。
”
走到菜地的沿子上,他吸了口气,扬起锄头,一锄下去,又猛又深,用力一掀,吱的一声,厚重的泥土剜起一大块,透出地气,撕扯着草根丝连。
“我琢磨着改种山野菜和中草药材,效益比普通蔬菜高得多,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大伯说完,对着我,对着大山,爽朗大笑起来。
我忽然想起来,便问:“新德伯、国良叔、三琼婶他们,也都在忙吗?
大伯一笑:“都正干得欢呢!走,去看看!”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伯说完对着我和大山爽朗大笑起来。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答案】①句式节奏不同:原句为短句,节奏舒缓,适合表现“大伯”的情态;改句成为长句,失去了节奏感。
②强调的程度不同:原句用“对着我”“对着大山两个短语分列,更能强调“大伯”心情的畅快;改句将“我”“大山”组成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浓。
(每点2分)
【解析】知识点:长短句的句式特点,强调侧重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君住长江头,天高秋叶黄;君住长江尾,海阔秋水长;我住长江中,夜夜听秋雨,声声染秋凉。
少年时读秋,秋是纸上的金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如今再读秋,秋是心头的薄雾,一阵凉风吹过,这雾也就散了。
凝成露,点点滴滴,滴滴答答,落在书稿上,落在衣服上,挥不去,掉不掉,湿了衣裳,湿了心情。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凝成点点滴滴、滴滴答答的秋露落在书稿和衣服上,挥不去掉不掉的秋露湿了衣裳和心情。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答案:
【答案】①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描绘了秋露下落的情态、过程和结果,写出了对故乡秋露的独有体验;改句重点交代了秋露落在什么地方和下落的结果。
②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改句为长句,表意虽然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拗口。
③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表达效果有差别:原句运用了顶真、反复修辞手法,绘形绘声,形象生动,节奏感强,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生涩平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站在雪山之上,“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我就站在天底下,我就凌驾于尘世之上。
云真低啊,低得触手可及,可我舍不得伸手相扰。
看她们自由自在,旁若无人地生活。
恍惚间,我就迷失在那云里。
平时行色匆匆,赶着地铁追逐客户,贴着地面卑微行走,从来不会抬头看看云,偶尔在小阳台收衣服时匆匆一瞥,只看见那云黑着脸,脚步混乱,行色匆匆,也在赶地铁吗?即便是脚步慢了些,出场的背景也总是混混沌沌,她在高楼背后躲躲闪闪,眉眼低垂。
我竟然会把两种迥异的风格混搭起来!我应该是最天才的设计师。
眼前藏地的云,我就固执地觉得她是万历年间苏州小巷的哑女。
她不取悦谁,在自己的天空从容寂静,自在独行。
她当窗梳妆,她织素裁衣,她洗手做羹汤。
她没看我,我却在寻找目光;她没唤我,我却应声驻足。
她独行在杏花春雨江南的青石街
道,躲在油纸伞下安静欢喜。
她浅浅一笑,我便觉得心上的冰碴子扑簌簌地往下落,落成千年初雨。
她终于看向我,清澈见底,一眼万年。
答案: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她清晨当窗精心梳妆,白天辛勤而精细地织素裁衣,傍晚贤惠地洗手做羹汤”也很有表现力,为什么作者采用原句的写法?(4分)
【答案】①原句运用白描手法,展现哑女的日常生活场景,充满画面感,刻划了哑女勤劳又自由从容的美好形象。
(2分)②原句使用短句,富有音韵美,语言简洁明快,人物形象更鲜明。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