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0春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马诗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络”,多音字“燕”。
2.结合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把握诗意,理解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借物言志的手法。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领悟诗情。
2.了解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板书课题:马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抽生朗读古诗,正音,学生出于资料了解诗人李贺。
2.学习多音字“燕”。
3.学习生字“钩”,比较认识“钓”。
4.出示第一、二句译文
①理解词语:加,似,钩
②介绍“大漠”、“燕山”大漠:大沙漠,在古诗词中常隐言”战场”之意。
如“沙场秋点兵”。
燕山:燕然山,汉大将窦宪大败匈奴,在此刻石纪功,后代文人常借此事表达建立军功的愿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理解诗意。
5.出示第三、四句译文
①理解词语:何,当,金络脑,走,清秋——“快走”可以看出这是什么样的马?
②抽生说说诗意。
③师生归结诗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情怀
1.这首诗你喜欢一、二句,还是三、四两句,为什么?
2.同位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①一、二句主要写什么?——追问: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一方面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完善译文。
②三、四句中”金络脑”是指精美华贵的鞍具,如果一匹马没有被关在马厩里,而是被主人配上精美华贵的鞍具,说明什么?——被重用。
——追问:披上精美的鞍具,这匹马最想干什么?
4.抽生分读一、二句诗,三、四句诗;齐读全诗。
5.学生自由读,思考:一、二句是写景,三、四句又是从哪一方面写的?——追问:抒发了这匹马的什么心情?——迫切——抽生朗读三、四句,要求读出这种迫切。
6.师引导回顾全诗,全悟诗人的情怀。
①齐读全诗。
②回顾:平沙万里,月光幽幽,群山隐隐,秋高气爽,面对此景,一匹骏马,却被圈养在马场,它多么渴望能得到主人的赏识,能够在这旷野里一展雄姿态。
③那么,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还是
希望获得朝庭的赏识,去建功立业?
④默读诗句和译文,相互交流。
——抽生说一说——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钩、燕山
⑤师归结,像这种借某事某物表达自己人生志向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借物言志。
——板书:借物(马)言志(建功立业)
四、齐读全诗,互相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锤、凿、焚”3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读题导入,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2.回顾学过的“吟”这种诗歌形式的诗。
二、初读诗句,读出韵味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板书:字音)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指导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粉骨碎身”一词,比较“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的异同,举一反三,体会汉语词汇的丰富)
3.齐读古诗,检查纠正字音。
(二)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读出节奏。
(板书:节奏)
1.学生边读边划分古诗节奏。
2.根据划分的节奏自由朗读。
3.总结七言绝句的一般节奏。
4.指导学生按节奏齐读古诗。
(三)学生欣赏并尝试吟唱《石灰吟》。
三、体味诗意,初识写法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三步:读懂诗意。
(板书:诗意)
想象画面、交流诗句的大意。
(二)图物结合,了解石灰。
(三)抓关键词,体味诗意。
集体交流:重点理解概括石灰产生过程的三个词语(预设)
1.千锤万凿
(1)理解“千锤万凿”,体会石灰被开采时经受的考验。
(2)指导朗读第一句话,读出石灰被开采时经受的考验。
(3)词语拓展积累:你学过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
2.烈火焚烧
(1)对比:(师补充内容)煅烧石灰的温度有900~1100℃,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温度才100℃,体会煅烧石灰的烈火之猛。
(2)紧扣“等闲”一词,与“烈火焚烧”形成鲜明对照,体会石灰面对严峻的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的心境。
(3)诗句拓展积累:万水千山只等闲
(4)小结石灰的高尚品质:不畏艰险、坚强不屈。
3.粉骨碎身
(1)紧扣“全不怕”一词,再次体会石灰的顽强。
(2)想象:粉骨碎身是一种怎样的磨难。
(3)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来夸奖石灰。
(4)小结石灰的高尚品质:洁身自好、要留清白。
(板书:清白)
(四)初识“托物言志”:这首诗吟的是石灰,石灰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有志向,你有这样的感觉吗?你从哪句话感觉到了?
四、由物及人,感悟情怀
(一)联系生平,了解诗人。
过渡:这首诗是作者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你能根据诗歌猜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出示资料)少年于谦学习刻苦,经常挑灯夜读。
任官期间,他严格执法,廉洁奉公。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一战中大败被俘。
于谦临危受命,亲自率兵打败了瓦剌军,救回英宗。
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谋逆罪”处死,本可以逃离的于谦慷慨就义,精神永存。
(二)结合资料,感悟诗情。
小组讨论:于谦一生的遭遇与石灰的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板书:诗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阐述并小结)
千锤万凿——挑灯夜读这是于谦在为自己积聚能量!
烈火焚烧——无情陷害这是对于谦崇高气节的最大考验啊!
粉骨碎身——慷慨就义这是于谦崇高气节的必然归宿!
要留清白——精神永存于谦的崇高气节最终流芳百世!
(三)入境诵读,升华情感。
(依照于谦一生经历的各种阶段,设置不同的诵读情境)
(一诵)少年抒怀:同学们,这首诗是于谦少年时代写的,少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的时代,当他看到石灰的产生过程时,深有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我们现在也到了十一、二岁的年纪了,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这首诗?(生评价、师指导) (二诵)为官感悟:假如你是成年后的于谦,当你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三诵)临刑陈词:【播放音乐,师讲述】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以”谋逆罪”处死,他戴上脚镣、走上刑场。
这一天,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自发来为于谦送行。
(指名一生)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读前两句)此刻,于谦很坦然。
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面对死亡,他仍旧轻轻地吟道——(读后两句)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但他身旁的百姓们仍在久久地吟诵着——”(齐读后两句)几百年来,这声音一直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齐读最后一句)
五、吟咏诗文,升华情感
(一)揭示“清白”魂。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可以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句诗。
【出示】“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着读着,我们可以把这一句诗读成了一个词。
【出示】“清白”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
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就是——(指名读),这两个字就是——(齐读),清白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二)畅谈“清白”音。
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怎样做才能留下清白?
假如你是一名军人?一名医生?一名教师?一名官员?
(三)吟咏“清白”诗。
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像石灰一样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
在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却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表现出来,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书:托物言志)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也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诗人的志向。
【出示】《墨梅》
1.按照学习《石灰吟》的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墨梅》。
2.指导读出节奏。
3.找诗眼。
4.体会作者的志向和理想。
六、读中学写,仿写诗句
托一样事物,写一写自己的人生志向,体裁不限。
第三课时竹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背诵《竹石》。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对比《石灰吟》进行学习,体会诗人立场坚定、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志向。
3.拓展阅读其他运用托物言志的诗词,加深对托物言志这一写法的理
解。
4.选取梅兰竹菊中的之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几十字的短文。
重点难点:
1.借助作者生平资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生志向和思想情感。
2.选取梅兰竹菊中的之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几十字的短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揭示课题
1.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清丽的唐诗,工整的宋词,婉约的元曲,都带给我们超越语言文字本身的更为美好的意境。
上次课我们学了——《石灰吟》,(指名背诵)。
请学生回忆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交流后出示:《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师:“诗言志”这是第一位的。
请学生具体说一说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首运用托物言志的诗——《竹石》,看看作者托什么物,又言什么志?
二、对比学习,理解诗意
1.请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竹石》这首诗与哪首诗对比——《石灰吟》,比什么呢?
①比课题②比诗人③比停顿④比志向⑤比用词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尤其对于两首诗所抒发的志向以及用词进行重点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选出两组学生进行交流,其他组的成员进行补充)。
(1)交流“比课题”
交流要点:①两首题目都表示物,一是石灰,一是竹石。
②《石灰吟》这个题目中有个“吟”字,表示吟咏的意思。
(2)交流“比诗人”
交流要点:①郑燮是清代人,而于谦是明代人。
②郑燮曾经为官,后罢官以卖画为生;于谦一直为官。
(相机出示郑燮的资料:
①原名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②有关郑燮的书画资料)
(3)交流“比停顿”
交流要点:①《石灰吟》为四三停顿,《竹石》为二二三停顿。
②为什么这么停顿:根据诗句的意思来停顿。
(4)交流“比志向”
交流要点:《石灰吟》表现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
《竹石》表现诗人立场坚定、不屈不挠的志向
体会《竹石》所表现的志向,重点体会:
①“咬”字让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
小结:依据诗的内容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请学生读出竹的刚毅。
②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
小结: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生命力极强。
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③竹子不屈服于什么?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小结:面对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劲竹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坚劲”就是本诗的诗眼。
(板书:坚劲)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和学生点评。
(4)交流“比用词”
交流重点:“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与“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都是表明困难与艰险,通过这些词来表现作者的志向。
4.师: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1.教师出示梅兰竹菊图,介绍: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请学生说说四君子给自己的印象,教师再小结: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
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2.带领学生诵读有关梅兰竹菊的托物言志诗
四、习得写法,小试牛刀
1.请学生从梅兰竹菊中选择其一,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几十字的短文。
提出要求:(1)确定事物(2)描摹特点(3)抒发志向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
五、推荐古诗,意犹未尽
1.推荐学生阅读托物言志的古诗——《莲》唐·唐彦谦,《精卫》清·顾炎武。
2.同学们,莘莘学子心,漫漫求学路,就让我们在古诗词这片芳草园中继续流连徘徊,捡拾落英吧!。